提起父母,“母愛偉大,父愛如山”之類的詞匯早已成了我們感恩親情、彰顯孝道的口頭禪。
不過,有多少不稱職的父母,就可能孕育出多少無辜的孩子。電影里,父母并非完美無瑕,現實中,關起門來的各家各戶,也有不為外人道的尖銳矛盾與對立。
成長是艱辛的,甚至是血腥的,尤其是對未成年的孩子來說,自小養成的不信任、不負責,完全是因為沒有獲得正確、足夠的關愛。老祖宗那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絕非危言聳聽。
或許,以合家歡喜劇的殼子,套著的家庭教育內核的《速成家庭》,能在嬉笑怒罵中,給出一些適用的建議。
故事:甜膩爽滑的套路
這幾年,除了華麗炫目的超級英雄和狂轟亂炸的商業大片,好萊塢輸出到國內院線的電影中,總少不了家庭合家歡喜劇片的身影。
從溫馨催淚的《一條狗的使命》,到勵志美好的《奇跡男孩》,無不以甜膩爽滑的心靈雞湯,成功掀起不大不小的話題。
《速成家庭》屬于典型的主流合家歡喜劇,卻能引出意外的感動。初為父母的牛仔夫妻,性格迥異的領養孩子,這樣一個臨時組建的家庭,必然會鬧出雞飛狗跳的尷尬故事。
其實,只有雞飛狗跳,才是家庭的真實寫照,沒結婚、沒孩子的人,是沒法真切體會到這一點的。
沒有血緣的親情,真的很難得。從輕輕地消除隔膜,到溫暖的融化堅冰,本片讓觀眾經歷了一場好氣又好笑的成長旅程,引發對家庭教育、兒童成長、培育親情的共鳴。
成熟的電影工業,以及專業的導演編劇人才,讓《速成家庭》這樣的量產片,有了靈魂和意義。
即便我們拍出了《戰狼》、《紅海行動》、《流浪地球》這類大片,依然擺脫不了好萊塢的影子。由此可見,好萊塢強大的軟實力不容小覷。套路還是要虛心用,設計還是要用心學。
角色:頭重腳輕的對臺戲
當然,《速成家庭》并不完美,套路化設計帶來的問題,它幾乎全占了。
本片最大的問題,就是角色戲份一頭沉。本片幾乎淪為傻白甜媽媽與叛逆大女兒之間的對臺戲。
影視劇全能的蘿絲·拜恩,從《伴娘我最大》一路演到《鄰居大戰》系列,對好萊塢家庭戲絕對是駕輕就熟,像《速成家庭》中的辣媽角色幾乎沒什么挑戰,再加上,對手戲里一個能打的都沒有,搶戲不要太輕松。
從《變形金剛5》、《邊境殺手2》走出來的小美女伊莎貝拉·莫奈,絕對是好萊塢的新人潛力股,能青春陽光,也能陰郁執拗,莫奈自信、外向的表現,總能讓人眼前一亮。
多虧編劇機智的為沃爾伯格安排了建筑承包商的人設,否則,就憑那幅心如止水的苦瓜面癱臉,怕是連完整說臺詞的機會都剩不下。
倒是兩個性格鮮明的小家伙很出彩,一個怯懦笨拙的可愛,一個撒潑賣萌的可愛,幾乎承包了全片的萌娃笑點。
至于歡樂大家庭和領養培訓班的各位,除了兩位老戲骨的偶有亮點,幾乎形如功能性背景。
故事:細節不夠的感情喜劇
雖說溫暖到甜膩的溫情、生活氣息濃郁的幽默,讓觀眾沉浸其間不能自拔,但作為一部嚴格按照好萊塢套路,套出來的大型領養宣傳片,《速成家庭》的故事線顯得過于刻意,給人的觀感是:感情還沒到,故事就到了。
有比較就有傷害。好萊塢電影的所謂細膩溫情,與《小偷家族》、《家族之苦》這類日本家庭故事片比,就是粗枝大葉沒嚼頭。《速成家庭》中,除了幾個關鍵元素推動劇情之外,大多數支線劇情和元素,都被無情的忽略了。
細節不夠,感情來湊。于是,在《速成家庭》中,幾乎每個主要角色,都有用力過猛之嫌,仿佛刻意的迎合角色,卻又不那么完全服帖。
比如,片中母親的角色,總給人毛毛躁躁的崩潰感,溫柔細膩的母愛體現的不足;父親基本上一味迎合,似乎沒什么自己的想法,家庭教育一下子缺了半邊。
不飽滿的感情,對劇情的直接影響就是,人物動機缺乏說服力。
本來,《速成家庭》故事的主旨是:通過領養,菜鳥父母學會尊重與關愛,倍加關注成長,珍惜家庭的來之不易,孩子們消除隔膜和芥蒂,勇敢向自卑、不幸的過去說再見。
在感情基礎不足以支撐劇情的情況下,在一路絮絮叨叨的爭吵與原諒中,大家都表現得很自我,關愛和親情成了過家家,最后的圓滿大結局也不那么令人動容。
諷刺:蜻蜓點水的自黑
如果《速成家庭》只停留在講家庭笑話的層次,那么,它無疑是一部復制粘貼來的爛片。
難能可貴的是,本片在合家歡的同時,也對人們的偏見和刻板,進行了適度的自黑。
《速成家庭》中,領養家長里那位白人神經女,全程對標《弱點》梗,不禁令人想入非非;感恩節大餐上,親戚直白的表示“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和殺人犯、癮君子的后代一起玩”,折射出普通美國人的刻板與偏見。
總的來說,片中所謂的種族偏見(黑人運動能力強)、階層歧視(老子黑幫兒罪犯),不過是流于表面、點到即止。
畢竟,與《佛羅里達樂園》、《嘉年華》這類直面階級固化、家庭教育缺失和成長環境殘酷的片子比起來,《速成家庭》在結構和受眾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允許也不應該說得太深刻,否則就直接影響了合家歡的娛樂品質,破壞了歡樂的觀影氛圍。
意義:西方家庭教育的范例
片中,領養家庭要進行歷時幾個月的培訓和考核,并且要通過試養階段的考驗。這不僅體現出西方法律和規范的健全和人性化,還從一個側面告誡人們:生養孩子是要付出的。
作為一對菜鳥家長,要放棄此前高品質的二人世界,一切都要從頭學起。起初,心血來潮的他們,更多的是考慮自己生育困難、人工授精昂貴,領養的動機更像是“施舍”,以此獲得道德上的優越感。
與有血緣關系牽絆的原生家庭相比,領養的難度要大得多。世界觀尚未定型的幼兒,只要用不斷的陪伴和照顧,就能收獲依戀和親情;像大女兒這樣的半大孩子,已經有了原生家庭的烙印和顛沛流離的經歷,要消弭這道“心理高墻”,絕非一朝一夕。
然而,無論是領養還是自己生養,都要跨過親情和尊重這道坎。
默契是父母與孩子,在相互適應、相互成長中磨練出來的。片中,馬克和蘿絲飾演的養父母,并不是沒脾氣的圣人,也做過錯誤決定,但他們一直很認真的適應孩子們,同時,自己也在不由自主的變化。
速成家庭不能速成,真正的愛不設條件和前提。馬克和蘿絲不計代價的付出,讓看在眼里的孩子們獲得了愛與尊重,依戀與信任自然而來的出現了。
只有一點點的融化孩子們心中的堅冰,慢慢地建立感情,才能不知不覺中融合成一家人。這其中,有關愛和溫暖,有尊重與理解,付出難以想象的耐心與呵護,才能獲得孩子們真正的尊重與認可。
詰問:原生家庭給不了未來?
片尾,老生常談的安排了原生母親出面爭奪撫養權。雖然,結局是美好的,但從一個側面,體現出臨陣退縮的生母對自己的不自信,對未來的迷茫。
辜負了對孩子們的承諾,我想,這是她最無可奈何的決定。這個決定引出了一種可能:在刻板的法律和規定面前,她被“間接的”剝奪了撫養權。
《佛羅里達樂園》中,布麗婭·維納特飾演的年輕母親,身無長技、生活不順,只能靠撿拾垃圾和慈善捐款度日,甚至為了吃飯而不得不出賣身體。
像她這樣的社會底層單親母親,即便被生存壓得喘不過氣,也沒有把感情發泄到自己女兒身上。
不過,連自己都活一天算一天,連保障孩子的溫飽都成問題,更別說承擔起正確、高質量的家庭教育重任。于是,在《佛羅里達樂園》中,孩子們罵人、吐口水,學不到什么,也沒有未來。
試想,在階級固化的社會里,一個長期處于底層、沒有一技之長的母親,客觀上缺乏生存的能力,甚至沒吃沒住,深陷債務、毒癮的侵蝕;主觀上無法與家庭殷實、條件優渥的中產階級養父母家庭相抗衡,她自知沒法給孩子們更好的未來,除了放棄撫養權,她還能做什么?
局限:歡樂之余的困境
豆瓣7.6分的評價,說明了家庭喜劇片《速成家庭》絕非爛俗喜劇片妖艷賤貨,它具有明確的立意和普世觀的支撐,是好萊塢“家庭至上”政治正確的產物。特別是在領養孩子的話題上,本片也給出了一個相對圓滿的答案。
但是,合家歡的套路、政治正確的傾向,桎梏了本片向更深刻、更具體的領域拓展。雖然它努力挖掘了一些要素,最終不過也只停留在煽情催淚的感性層面上。
行文至此,想起了電影《寶貝兒》中,楊冪飾演的殘疾人江萌。她不是圖養母的那套房子,而是想繼續照顧孝順養母,然而,18歲成年后與代養家庭分離的冰冷規定,讓江萌無法理解,進而引發出不顧一切救女嬰的慘痛結果。
作為主流商業片,《速成家庭》只停留在家庭與愛的層面,簡單的通過原生母親的“放棄”,突顯出養父母的“不放棄”,卻沒有更深一層的直面法律和道德困境,沒有深挖刻板的印象、扭曲的意識,以及社會的冷漠、人性的自私。
雖有諸多不足,但《速成家庭》依然當得起優秀家庭喜劇的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