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回沈陽出差時,發現一個廣西館子,只是門楣上“老友粉”三個字觸動了我的情腸——在南寧時幾乎每天都在吃粉——于是推門進去。殿堂不大,略暗,座椅看起來和老板一樣瘦小,色黃蠟,泛著油光,但粉一端上桌,周圍的一切便都變得和諧起來。
可能是時值夏天,離店門好遠我就聞到了那熟悉的香味,很濃的老友粉味道。果然一口下肚,湯很濃郁,粉也勁道,入味,酸辣味足,酸筍味道也比較正,不臭。牛肉比較甜——后來據老板說是用檸檬汁腌制的。
其實關于老友粉的來歷有一個典故。上世紀三十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顧周記茶館喝茶,有幾天因感冒沒有去周記老板十分掛念,便將精致米粉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筍、牛肉末、胡椒粉等煮制送給這位老友吃。熱辣酸香的粉頓時使老翁食欲大增,發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后,老翁感激不盡,書贈“老友常臨”的牌匾送給周老板,“老友粉”由此得名,并漸漸名揚八桂。
我吃飯較慢,且若有所思。老板見狀小心翼翼又拿過一本菜單道:咱北方人可能不習慣吃粉,您看我店還有狗肉冷面,魚香肉絲,地三鮮蓋飯……要不我再給您做一份?
”不用了,這個好吃的黑紋”我操著一口學的還算比較”正宗”的南普軟軟地說道,”天這么熱,友仔,要是得一碗酸野吃就更好了。”
”呦!老鄉,您是我們廣西人喂”老板大大的眼鏡眨了眨,”得得,我這就給你弄去”還沒等我叫住他,就一溜煙進了廚房。
在南寧待了四年,兩廣人之比較,深感廣西民風更為淳樸,這里自然環境不錯,山青水秀,空氣清新,城市交通文明更是把禮讓行人做得淋漓盡致,人們生活節奏慢,休閑方式也是極其簡單,早茶,宵夜,劃拳猜碼讓南寧的夜晚不論大街小巷總是那么熱鬧。這里的人本比較愛固守田園,不喜冒險,生意成規模了的基本都是外地人來在做,所以能像這位老板把”老友粉”的生意做到東北來的少之又少。
只一會,老板便把酸野端了上來,吃起來果然是脆爽可口,酸甜香辣,味味俱到。我本是想和老板來個玩笑,我哪里是什么廣西人,是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長的東北人,這個和老板的南寧人身份一樣,如假包換。
吃過飯后,和老板聊了一會又得知,老板是壯族人,會說一口流利的壯話。
”不過已被漢化得差不多了,現在已是東北味十足”,說完他笑著指了指窗口正在煮粉的老板娘的高大的背影。
結賬時,老板說什么都不要那份酸野錢,說是送的,還說店里環境不好,不過我們有外賣。說完遞給我一張名片,指指電話號碼說想吃什么打給他就得,說什么桂林米粉,螺絲粉他都會做。待我臨走時,硬是又往我的手里塞了兩個百香果。
后來我打電話叫外賣,有時會這樣:
”今天要一份老友粉,還有什么嗎?”
”有鍋包肉,魚香肉絲,大蔥豬肉水餃……”
”再加一份酸野?!?/p>
”老板復又問”新到的紅薯葉,要不要炒?”
”要?!?/p>
外賣送來了,老板隔著熟料袋指,這盒是老友湯粉,這盒是老友炒粉,這盒是酸野,左邊是加辣的,右邊是微辣的……這盒是芒果。
”芒果?”我沒要芒果呀!
”嗯!我那個友仔昨天從老家帶來的,剛從樹上摘下來,現在這季節,正得吃,送給你的?!?/p>
那次出差兩個月后就回到了南寧,又幾乎是各種粉每天的吃,吃到最后我就又特別懷念東北的鍋包肉和魚香肉絲了。無奈東北的廚子到了廣西,怎么也做不出我舌尖上老家的味道!
翌年冬天出差又回到了沈陽,晚上辦完事回酒店后肚子餓了,隨即從錢夾里掏出一張名片,撥了上面的號碼,電話響了兩聲就通了。
”現在還開門嗎?”我問
”開的”
”那要一份老友粉,一份酸野,一份炒紅薯葉”
”好”對面應了一聲,隔了一會,很溫和地補了一句”老鄉,回來啦?”
”嗯!回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