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自愿和非自愿的情況下,得到了無數的必讀書目,《中學生必讀書目》《北大必讀書目》《大學生必讀書目》《xx推薦必讀書目》,清單龐大而駁雜,羅列著一個個耳熟能詳的作家和名著,卻成了折磨人的噩夢。
后來到了互聯網的碎片時代,列書單求書單成了常規動作,豆瓣上有書單狂魔,知乎上有裝逼系書單,動輒福柯、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胡塞爾……然而相信很多人看一看這些必讀的經典書單,一定會覺得自己就像是個文盲。
將這些號稱不得不讀的經典搜羅一遍,裝進你的 Kindle,直到塞滿它4G 或者是8G 的內存,這大約相當于8000到10000本書。然后你會發現,你花一輩子也讀不完這些書,這是一種怎樣的挫敗感。
然而更痛心的是,當你下定決心,準備好好啃上一些經典書時,卻發現它們要么晦澀難懂,要么因為思想古舊,看不下去。有一些領域內的經典之作,看過之后發現,除非是要在該領域深耕,否則真的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搜集領域內的新作和論文,更能盡快的系統理解。
所以,多年閱讀踩夠了坑,我在心里也形成了一套不必讀書目,以便在卷帙浩繁的書山里,排除掉那些不必要浪費時間的經典(僅代表個人觀點):
不合時宜的過時書目
有這么一類書,他們出版很早,經歷過不溫不火的漫長時間之后,忽然間就流行起來。而它們的流行,其實不代表內容本身有多么的經典,往往只是時機使然,或者是官方推薦。
《菊與刀》:
這本書是一本化石級的書,作者魯斯·本尼迪是美國人類學家,出版于1946年,這兩條信息還不夠說明一切么?它是寫給美國人看的書,提供了美國人了解東方文明的窗口,其中探討的日本國民性,反而在中國讓無數人得到了認同感,并將其作為日本拒不認罪的。
這樣一本以西方文明中心的筆觸寫成的書,本應是受到東方文明抗拒的,但是卻一直被我們拿來當做解讀日本的經典作品。而且整整六七十年過去了,我們仍然沿用著這本書的論斷,去認識日本。
《菊與刀》力圖探討的國民性,在今天看來這是一個十分過時的概念。今天已經沒有哪個社會學家,會通過分析時代歷史中因某個人,或某些情緒而產生的國民特性,來斷言一個社會恒久不變的特質,這種從結果去倒推原因的方式,本來就是一種錯誤的史觀,更何談去談論今天的國民。
如果看過《菊與刀》,并且對其中描述日本人性格的論斷深以為然的話,建議盡快解毒。在今天發達的資訊下,紀錄片文印品多如牛毛,再去了解身邊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居,是比在故紙堆里尋找線索更好的辦法。
《夢的解析》:
隨著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曝光作假,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在實證方面的天然弱項總是讓它岌岌可危。而如果將這本書作為心理學的入門經典必讀,恐怕也是一個災難。
《夢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經典著作,成書很早,被人認為是理解潛意識心理過程的開端,書中提出的「夢是無意識欲望的滿足」,「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結」,「兒童的性愛意識和動機」,都為心理學研究提供了相當有意義的構想。
但是作為必讀經典,怕是會引起太多誤會。《夢的解析》里充滿了弗洛伊德個人主觀式的臆斷,其中有太多論斷無法被證偽,更無法被認為有合理的科學論證。所以在這本泥沙俱下的著作里,如果不能夠合理的采擷珍珠,那必然直接影響到人們對心理學的認知。
如果真正想認識和了解心理學,不妨還是從更理論化的書本入手,《心理學與生活》《社會心理學》《對偽心理學說不》,都是比《夢的解析》更合適的選擇。
《烏合之眾》:
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可以說是書單狂魔里最熟悉的面孔,讀起來很有一種過癮的感覺。它就像是一本四處針砭的吐槽合集,讓人產生強烈的智力上漲的感覺,好像看完了書,自己就身處民粹文化之外,圍觀這群「烏合之眾」油然產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暢快感。
這本書本身不應當被作為經典必讀書目,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看,這本書缺乏足夠的邏輯論證,通篇所擁有的是如何用更激情滂湃的語調、直接到一針見血的價值觀判斷,來吸引讀者拍手稱快。
《烏合之眾》對拉丁人國民性的批判,被中國人腦補成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其中密集的警句,驚人一致的事例,確實讓看不起中國人的中國人感覺暢快淋漓。是呀,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人更看不起中國人了,「你國藥丸」「貴國」「神奇的國度」……這些層出的字眼,聯合著這本書,都扮演著自我否定的角色。
不認為它必讀,不是因為這本書不好,而是不愿意看到這樣另一種形式的民粹,為文化帶來新的割裂。
《沉思錄》:
這本古老又古老的書,經過高層推薦,莫名其妙的成了經典著作,不得不讓人感覺魔幻。
推薦《論語》《孟子》的時候,沒人讀;推薦《資治通鑒》《世說新語》的時候,沒人讀;反而這本來自不同文化不同歷史的國家,翻譯再翻譯的作品,卻忽然成為了爆品。
因為它足夠易讀,花上幾分鐘,就能讀到幾個容易理解,易于傳播的名言。再加上「古羅馬」「馬可·奧勒留」「斯多葛派」幾個稍顯逼格的名詞,總會產生一種文化人的即視感。
我覺得它不必讀的原因,是因為這樣幾道翻譯后的三手文字,并不比我們的四書更深刻。如果你只是想要找些名言警句,《格言聯璧》反而顯得更合適。
令人頭大的哲學著作
裝逼是這個時代的特性,而對文藝青年來說,談哲學似乎更是一種體現逼格的手段。看一看高列暢銷榜的《西方哲學簡史》《蘇菲的世界》就知道了,文藝青年對哲學世界保持著充分的好奇心,卻又在晦澀難懂的哲學著作前止步。
如果有人不是哲學系博士畢業,而又動輒跟你聊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你可以大膽的跟他們暢聊,他跟你談倫理與道德,你就跟他談心靈與身體;他跟你談語言系統與世界的關系,你就跟他談科學自身的構造與邏輯;總之,你們會互相聽不懂,又看不出對方的深淺,只需要粗淺的了解一下這些哲學家們的理論內容,你大概可以跟他談上個幾天幾夜都不露餡。
文藝青年的哲學鄙視鏈里,越通俗的書越不應出現在推薦清單里,越小眾的作品越受追捧。如果你讓他給你推薦幾本了解哲學類的書籍,他一定不會推薦《西方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而是告訴你去讀一讀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導論》,斯賓諾莎的《倫理學》,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然后你會發現,這些書你連第二章都讀不到。
如今的哲學研究,早已經不是幾千年前,站在廊柱下慷慨激昂,聞者動心的年代了。它進入更加細分的領域,研究也更加晦澀,同時隨著科學發展的介入,很多過去哲學的功能,已經被科學所取代。
如何不是哲學系的學生,那些晦澀難懂的哲學著作,真的不必要讀。即使讀,大概你也讀不懂。有這時間好好享受生活不好么,看看電影旅旅游不好么?
陰謀論著作
有毒的類別,陰謀論流行,正是因為人性中總是樂于窺探秘密,更喜歡用更黑暗的解釋將原本的故事覆蓋。
《貨幣戰爭》就是個典型的代表,至今已經出了五版,講的是自歐洲來到美國的猶太人羅斯柴爾德家族,通過金融陰謀操控世界。在金融世界興風作浪,控制全球經濟命脈,財富積累已經超過500萬億美元……這聽起來,已經不是一部經濟學作品,而是一部玄幻小說了。
阿波羅11號登月陰謀,美國制造911陰謀,美國51號地區,光明會等等,陰謀論都講述著聳人聽聞,引人入勝的故事。
這種故事,當做有意思的故事看看就行了,真要當回事,那就真的中毒不淺了。
國內的名人傳記
國內的名人傳記最習慣從結果推原因,文字上大多是春秋筆法,內容多粗制濫造,各處摘選,最終在機場書店上架,成為暢銷書。
這類書千萬別讀,編纂一個當紅成功人士的故事,相當簡單和方便,它有一個非常易于執行的公式,如何成長,如何塑造人設,如何面對人生難題,如何遇到人生導師,如何選擇,如何作為,如何面對成功后的人生……
成功這件事,本來是一件難以認定,和難以復刻的故事。特別是商業上的成功,有著更加復雜的原因,機遇、環境、性格、抉擇都影響著最終的結果,而如果讀一讀這些四處搜羅的文字,就能修煉無往不勝的神功,那恐怕人人都是商業奇才了。
真正有意義的文字,成功的秘訣,必然不會藏在這類暢銷書里,而是需要從更為基礎的文字中汲取養分,在更底層中構建個人的知識體系。
這個地球,每年都有幾十萬的新書出版,互聯網上的信息內容更是無限膨脹,巨量的信息沖擊著眼球和頭腦,讓人無法思考。這個時候,如果再浪費時間,讀了一本不必讀的爛書,那種感覺就像吃了蒼蠅一樣。
人生很短,書海又無限,千萬別把生活浪費在無意義的文字中,你可以看電影,可以旅行,可以打游戲……總好過被一本爛書坑了之后再也不相信總會有好書的道理。
沒有什么人生必讀書目,一本適合你,你愿意讀,愿意去探究的書,無論它高雅還是庸俗,專業還是普通,只要你喜歡,那都是必讀。
馬丁大爺在《權力的游戲》中說,「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愿我們每個人都能經歷無數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