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霧都孤兒》有感
“你一定不能說見到過我,迪克,”奧利弗說,“我決定逃跑,他們打我,虐待我,迪克。我要自己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找一條生路。在什么地方我現在不知道。你的臉色多難看。”
“我聽到大夫對他們說,我就要死了,”那孩子淡淡地笑著說,“見到你我很高興,親愛的;可是別在這兒停留,別停留!”
“對,對,我停下來是想對你說再見,”奧利弗回答說,“我會再見到你的,迪克。我知道我會再見到你的!你會好起來的,過得幸福的!”
“我希望如此,”那孩子回答說,“但不是在我死前,而是在我死后。我知道那大夫的話一定是對的,奧利弗,因為我經常夢見天堂,天使,和許多我醒著時候從未見到過的仁慈的臉。吻我,”那孩子說,爬上那低矮的門,伸過他的小胳膊摟住了奧利弗的脖子。“再見,親愛的!上帝保佑你!”
這是兩個十歲孩子之間的對話,兩個上帝的孩子,并在教會仁慈的沐浴下成長的孩子!這離別的一吻一祝福,是他們出生以來感到的第一次溫情,也是小迪克生命中的最后的一次。
教會,基督,原以為它是厲行博愛、眾生平等的,不是嗎?它不是主張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么?它創辦的收養所、孤兒院不是在阻止父母的殺嬰行為的么?狄更斯告訴我:不錯,他們是在阻止父母對嬰兒的殺戮行為,但他們卻接過父母的殺戮權于己手,將孩子收容起來,然后用最殘酷的手段——人的本能的對食欲的需求——饑餓,讓孩子們不能正常的發育,并最終因饑餓致死。這披著上帝仁慈外衣進行殺人勾當的劊子手!
我們的小奧利弗不堪忍受了,他走上前舉起被舔得干干凈凈的碗XXXXX道“我還要再添一點兒”。習藝所上下全都驚慌失措了,他們不能容忍如此膽大妄為的孩子,這應受絞刑的孩子。于是決定將他送出去,越是可憐他,送他去痛苦的地方越是教會董事們追求的理想。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愛”才是社會性的核心。沒有愛的社會,不會有陽光,不會有溫暖,陰沉沉凄冷得猶如地獄,人類將比動物更令人發指。我們需要愛,貧民習藝所的孩子也需要愛;對于這些“吃救濟的窮鬼”,“讓他們保持活著的身子”是遠遠不“已經滿夠”的,他們也需要“靈魂和精神”!他們是人,他們不是動物!奧利弗哭泣著大叫,“我實在太孤單了、、、我是如此得的孤單、、、每個人都恨我、、、”于是他奮起向諾亞反抗了、他逃跑;然而他不是在追求么?尋找一個有愛有溫暖的地方。
整個故事因一樁錯誤的婚姻而引起,上一輩的恩怨情仇,鑄就成同父異母的手足間的深仇大恨。這是怎樣的殘忍呢?倒讓我想起古龍《絕代雙嬌》中兄弟間性命相斗的場景來,那是最毒心的人特意安排的人間最慘烈的情景。設下種種陷阱,一次次落網,一次次沖破,故事在“網破”中落下帷幕。作者對實用主義的哲學,對假仁假義的宗教,對凌弱懼強的法律,進行猛烈的批評;作者的反語、諷刺、幽默的才華,在批評中展現出來,資本主義自私自利的本性、唯金錢是圖的丑相在作者筆端呈現。
有人說作者寫此書有佛家因果報應 ——善者終有善報,惡者自食其果——的思想,并批評他“為求緩解社會中的種種不幸而把希望寄托在富人的善良和憐憫之情上”,是因為他未認識到“社會制度”所決定的局限性;這是嚴重狹隘的社會意識,社會主義制度下難道就不會有這種不幸么?作者通過善惡因果,力圖提高人的道德品質,改善世道人心,或者可以說,他看到了人的本性并力求拯救這正一步步偏離自身本性的人類!作為人,我們需要愛;作為人,我們更需要付出愛!
“沒有出自內心的愛和仁慈,沒有那對一切生靈以寬容為原則,永遠體現出好生之德的上帝的感激之情,就決不可能得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