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要和孩子打交道,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與孩子每天都相處得很融洽。相反,更多的時候,我們體驗到的可能是憤怒、沮喪,傷心和失望……你常常被負面情緒所包圍著,讓人快樂不得。
這是為什么呢?
下面的這些事兒,你還不知道。
也許,它們能幫你解決一些問題。
01
要讓他變好,先要讓他感覺到糟糕
很多時候,大人與孩子的沖突都源于這一理論的作祟。
孩子犯了錯,我們第一想到的就是讓他們感到糟糕。我們有這樣一個信念:只有他們感到糟糕了,下次才會長記性,才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否則,不讓他們感到痛苦,就是對錯誤的縱容。
真的是這樣嗎?
想想你自己:你是會在感到糟糕的時候把事情做好呢,還是感到快樂的時候,會把事情做好呢?
當我們感到糟糕的時候,我們常常生氣、憤怒。而一旦生氣、憤怒的時候,我們的理智就幾乎為零。這時候,我們往往不再把目光聚焦于事上,而是聚焦在人上。將對事兒的批評轉移成對權力的爭奪和別人對我們自身價值的否定。
在這個時候,我們更多的是爭辯,從而證明我們是有價值的,是能干的,我們不想輸給批評我們的人。
你說,這時,問題能解決,錯誤能改正嗎?
02
我是家長,孩子得尊重我
一旦成人與孩子進入爭辯,成人也高明不到哪里去。在爭辯的過程中,大人也總想著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尊嚴,也總想著贏了孩子。這時,我們也會不顧后果,逞一時之豪氣。
結果是什么呢?你懂得。
其實,這時家長大可不必與孩子計較。需知,這時孩子的理智已經幾乎為零,你與他爭辯下去,除了互相傷害以外,于事無補。
最明智的做法是“積極暫停”,將自己的從中“抽身出來”。這包括“情緒的撤出”和“身體的撤出”兩部分。
你要知道,孩子這時已經失去了理智,你就不要生氣。這是“情緒的撤出”。同時,最好去干干別的事情,將自己從這件尷尬的事中抽身出來。這是“身體的撤出”。
撤出,不是不管,而是以退為進。
等孩子情緒平靜了,能聽進去話時,再解決問題。
這不是大人的軟弱,而是我們的智慧。
平時,我們總教育孩子要冷靜。可是你會發現一旦與孩子爭吵起來,我們都不會積極暫停,都不會冷靜。我們又怎能期望孩子學會冷靜呢?
03
這次,我饒不了他
錯誤已經鑄成,你饒不了他,又能如何?你饒不了他,損失就能彌補嗎?你饒不了他,除了能“贏了孩子”,造成孩子的反叛與自卑外,饒不了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這是標準的“往后看”,思維總是纏綿在過去上。
比這個更有利的是“向前看”,想一想:如何避免下次再犯類似的錯誤。
關注于解決問題,比聚焦于如何懲罰他,更有利于孩子的發展。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要樹立一個觀點:犯錯誤就是長見識。人就是在犯錯中成長的。當然,前提是在孩子犯錯后,你要和孩子將目光聚焦于如何避免下次犯錯而不是如何饒不了他。
04
我故意不告訴他,就想試試他
很多時候,大人們常有這樣一種觀念,只有在提前不告訴孩子的情況下,才能試出孩子的真品性來。
是這樣嗎?
確實有一部分孩子很聰明,他們能根據情勢確定好自己的方向和行為。但是,不要過于樂觀,以為凡是孩子都應該是這樣。其實,這些孩子在遭遇這類突發情況以前,已經有過這樣的“學習經歷”(這包括他們以前可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或是大人提前和他們討論過類似的情境應如何處理等)了。
而大部分孩子呢,卻都是要通過“提前學習”才能成長的。
許多時候,我們常在不打招呼的情況下,突擊檢查,然后不滿意了,就祭起懲罰的法寶。這個時候,許多孩子是不服氣的。原因很簡單——你們提前并沒有達成契約和協議。
想想,不打呼的突擊檢查,然后處理你,你覺得公平嗎?
所以,和孩子提前達成協議,真的很重要。
05
合格的家長,就是要保證孩子不吃苦頭
沒有一個家長愿意孩子吃苦頭,沒有一個家長不愿意自己吃苦頭。
苦頭,真的不好嗎?
如果與孩子的協議一旦達成,就要讓孩子承擔“違約”造成的后果。這時要“和善而堅定”,同情理解而不失原則。只有孩子品嘗了自己“違約”造成的后果,他們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而不至于永遠長不大。
所以,好家長就是要保證孩子不吃苦頭的觀念一定要改。
06
后果,越重越好
即使孩子違約,要承擔一定的后果。所承擔的后果是不是越重越好呢?
其實,也不見得。讓孩子承擔后果,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相關,二是尊重,三是合理,四是預先告知。
孩子所承擔后果必須與所犯的錯相關,譬如說他打翻了牛奶,那么相關的處理是要他打掃弄濕的桌布,這是相關的,也是合理的。反之,如果要他去擦黑板,或者在操場跑五圈,這就既不相關也不合理。所謂的尊重是指不羞辱孩子,不借題發揮。而預先告知則是提前達成契約。
家長最喜歡的是借題發揮,從這件事說到那件事,從那件事又說到這件事。你在宣講孩子“罪行”的過程中,情緒是得到抒發了。
可是孩子呢?
一旦孩子承擔的后果逾出上面的四個邊界,要么孩子不服氣,反叛或報復;要么孩子與大人陷入權力之爭,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要么孩子覺得不公平,從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07
不用說,他的錯,他全知道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大了,他的錯他自己應該知道。
其實不然,行動常常由思想決定。
許多時候,孩子犯錯不見得就是思想品德壞,而是認知上有問題。他這樣行動,自然有他這樣行動的道理。這時,就需要家長做相關的“啟發式援助”,以幫助孩子澄清是非。
如,你當初想要完成什么?
你對發生的事情有什么感受?
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那件事情的發生?
你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么?
你怎樣才能把這次學到的東西用于將來?
你現在對解決這一問題有什么想法?
這樣,長時間的訓練,孩子不僅有推己及人的能力,而且做事前能進行思考,不至于沖動冒失。
08
多關注孩子的缺點,孩子就會越來越好
有人認為,教育就是“去錯”。去錯,就是要多關注孩子的缺點,見一個缺點解決一個缺點,見一個問題處理一個問題。
豈不知這樣的思路,其實是將孩子一步步引向毀滅。
長時間關注孩子的缺點,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我真沒用”的感覺,甚至于給孩子造成一種心理暗示,哦,“我原來是個麻煩蟲”。于是,孩子開始按照你所關注的樣子成長。
甚至于,他會覺得,只有不斷地惹麻煩,有問題,才會引起你的關注。
與這種教育思路不同的是——關注人的優點。
他們認為人都是有缺點的。而且有些缺點是不可以消除的。與其努力消除不可消除的缺點,不如將目光聚焦在人的優點上,發揮人的長處。
這頗像中醫中的“扶陽派”。
你覺得有道理吧?
09
錯誤永遠是錯誤
錯誤真的永遠就是錯誤嗎?有時換一個角度,也許會使你“柳暗花明”。
孩子考試作弊,這是錯誤吧。沒錯,但是這能不能看成:孩子還是有上進心,還想考一個高分呢?
我見過不少的孩子,到了最后,答案放在哪里,抄都懶得抄。
你說,這是品質優良,還是麻煩多多呢?
孩子上課愛說話,這的確令人討厭。但是,這難道不是他想引起別人的關注嗎?如果那一天,你再來上課,他是不說話了,但是對什么都沒有興趣了。
你說,這是福,還是禍呢?
許多時候,我們要善于從問題中發現閃光點,然后才能針對問題,解決問題,將缺點轉換成優點。
比如上面的兩個孩子,一個可以利用他想得高分的想法,助其取得高分,靠自己的實力取得高分,一個可以在課堂上多給他一些展示自我的機會。
你說,這難道不好嗎?
不要一有錯,就往死里整。
10
說了“你真棒”,孩子就一定會獲得自尊自信
現在有一種簡單的勵志方法,認為只要多說“你真棒”,孩子就一定會獲得自尊和自信。
自尊和自信來自哪里?
是通過自己解決問題,自己發現和確認自己的能力呢;還是來自于外在的煽情和評價?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大問題。
其實,更多時候,自尊和自信來自于自己對自己的正確評價,而不是靠外在的討好和頌揚。
舉例來說,你自己覺得自己沒有那個能耐,別人再說你棒,你會有自尊自信嗎?
因此,我們在評價孩子時,最好是“對事不對人”。
比如說,能把這件事做成這個樣子,很不錯。這是“對事”。這是通過對事的評價,來讓孩子達成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從而獲得自尊和自信。
相反,如果說,你真了不起。這是“對人”。久而久之,會使孩子依賴于外在的贊揚和評價。甚至于為了外在的贊揚和評價,而討好別人。
你能說這樣的孩子,有自信嗎?
11
孩子還小,到時候他自然就會了
孩子還小,到時候他自然就會了。
真的不用訓練,孩子就可以掌握一切的技能嗎?
其實,今天的兒童,就是明天的大人。許多事情,不是他大了就自然會的。而是要靠我們今天花時間去訓練。
比如前面說的,教會孩子冷靜,就是要從今天開始訓練的。另外,一些與孩子相關的事情,也要讓孩子在今天的家庭會議上發表發表自己的看法,學著給自己做主。
以為孩子小,就可以將一切大包大攬,或全由大人說了算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欠妥的。
我們在今天就要訓練孩子,讓他們學會為明天做好主人。許多孩子在長大后,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我們今天的訓練不到位。
12
我忙死忙活,就是對你最好的關愛
許多時候,大人總以為自己忙死忙活的,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關愛。
我這么累,全是為了你呀!這種想法,父親居多。
但,我們不要忘了另外一條很重要的心理學規律。
生活,永遠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別人認為你做了什么。
你累死累活的,確實是為了孩子。但是,在孩子眼里,他對你的這一切也許并不這樣解讀。他也許認為,你并不愛他,只愛錢。他也許認為,這只是你為自己不關心他,找借口。
所以,我建議不管我們多忙,都要給孩子一些“特殊的時光”。孩子越小,這些“特殊的時光”越長,越重要。另外,適時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說出你對他的愛。
這些都可以讓孩子真正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13
老子管得就是你
現在,有這種家長制作風的父母,恐怕已經不多了。
但是,我們仍要警惕家長對孩子控制過多。
家長能做的是決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控制孩子做什么。
有人會問,這樣不是“放羊”了?
不,不是這樣的。
我們要做的是通過我們的行動來調控他們的行為。
譬如在《管理,讓我們和善而堅定》中所舉的例子,孩子不吃飯了。不要想著控制他,讓他今天一定吃飯。不,不要這樣。我們可以通過決定我們自己的行為——今天不再給他做飯,讓他來承受自己選擇的后果,從而改變孩子的行為。
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達成協議,和善而堅定。
有時,教育孩子,迂回一些好。
14
與孩子交往不需要套路
與孩子交往,贏得孩子合作也需要一定的步驟。
第一步,表達你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如:噢,媽明白你肚子餓了。
第二步,表達你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如:肚子餓,確實很難受。我有時肚子餓了,也很不舒服。
第三步,和孩子分享你的感受。如:但是,今天早餐已經吃過了,媽媽為此也感到很遺憾。
第四步,關注于問題的解決。如:寶貝,讓我們一起想個辦法,如何避免這樣的問題下一次再發生?
然后,和善而堅定的執行你們達成的協議。
如果這時你企圖借題發揮,對孩子進行教育,只能招來他內心的反抗或是你們之間的權力之爭。
同情而不失原則,合作而避免爭吵。
15
孩子不完美,我們的教育就無效
在這里,我想弱弱地問一句:你完美嗎?這個世界上誰完美?
如果,沒有的話。你就要明白:受教育是一輩子的事。
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力爭改善,而不是企圖完美。
如果你抱著第二個目的(企圖完美)來行事,那么注定你只能失敗。
當我們發現問題的時候,以上的方法策略也適合于你。
第一,讓我們明確: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機會。有錯誤,就意味著可能有進步。
第二,讓我們關注積極的方面。這些錯誤傾向能透露出什么積極的因素。
第三,要有不完美的勇氣,畢竟人無完人。
第四,冷靜下來——然后解決問題。
如是你想著通過自己的一兩次努力,一兩個辦法來解決孩子的一切問題。
那,只能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很多時候,生活的真相是:當我們找到了一把開鎖的鑰匙,卻發現孩子又另換了一把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