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時空呢?顧名思義就是時間加空間。時間的流逝是單向的,所謂逝者如斯夫,就像河水不能倒流。時間流逝的快慢在不同的慣性系中是不同的,這種觀點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里提出的,也被科學實驗所證實。自古以來,我們都認為時間的流逝是均勻的,絕對的,直到相對論問世這種觀點才得到改變。我不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其實,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早就有這種觀點。西游記,大家都知道吧,吳承恩就提出——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這種觀點;聊齋志異里賈奉雉砍樵時觀看兩老頭下棋,半天功夫,其家鄉已過了幾百年,還有爛柯記等等小說里都有相似的情節,無不都表達了時間在不同的慣性系里流逝的速度是不同的。
空間是物質和能量占據的地方,有三個維度,即上,下,左右,用字母x,y,z代替。如果用A代表空間,則可以表示為,A={x,y,z};如果用T表示時間,則時空可以表示為T-A.
空間里的物質按著-定的規則形成不同的集合體,按著一定的規則運動。
從宇觀的角度,空間里的物質有星系,恒星,行星,衛星,小天體,塵埃;從宏觀的角度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從微觀的角度物質有分子,原子,電子,微粒子,射線,能量和場粒子。
宇觀物體的運動遵循著萬有引力定律設定的時空軌道。因為有了萬有引力的存在,時空才是彎曲的。例如,月亮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太陽圍繞銀河系轉。
萬有引力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為什么會有萬有引力呢?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關于這個問題,牛頓在《原理》中也沒法解釋,他只是認為,引力是上帝以人類未知的方式布局的物質形式,就像盲人無法感知太陽光一樣。
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觀察一下引力的存在形式。我們知道,引力無處不在,所以引力的中間媒質,引力子也是無處不在。
但是我們要說的是,引力子是怎樣的一種形式充滿宇宙的空間。
如果我們假設引力子是靜止的,這和以太的概念相同,早就證明是多余的。
如果我們假設引力子是以光速任意方向充滿宇宙空間,我們就可以解釋萬有引力的形成原因。
我們的宇宙的空間并不是絕對的空虛無物的,最起碼它充溢著以光速運動著的引力子。
引力子還有一個特別的性質,那就是和實體物質的基本的單位,就是實體物質的極限小,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基元,相互作用。
是怎樣的相互作用呢?過程是怎樣的呢?
就是以光速的引力子撞擊物質的基元時,產生力的作用。這可以運用牛頓的動量守恒定律來解決。這里我不多贅述。
我們可以想像,當單獨的物質處在引力子的海洋中時,物質的基元受到其四周的引力子的撞擊的幾率是相同的。我們可以以物質的基元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會得出物質基元所受引力子作用的合力為零。這說明什么呢?這說明單獨的一個物質在宇宙空間中是不會產生萬有引力的。
如果我們把兩個物體放在有一定距離宇宙空間中。分別以二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引力子對二者基元的受力分析,我們會發現,除了在兩者連線的方向上,其他的方向二者受引力的撞擊合力都為零。那么在二者連線的方向上的各自的受引力子作用的合力為什么不為零呢?
這里,我們介紹一個物理量--引力子矢量密度。所謂引力子矢量密度就是單位體積的空間里某個方向上引力子的個數。是有方向上的哦!
在二者之間的區域,連線的方向,二者內切線所包圍的空間,引力子在連線的方向,引力子的密度是小于其他區域的,這就產生什么情況呢?這就產生兩者和外切線所包圍的區域的引力子矢量密度小于外部的密度,就產生引力子負壓,外部的引力子就會壓迫兩者在二者連線的方向往里擠壓的趨勢,這種向里的趨勢就像兩者有引力一樣,這就是萬有引力產生的本質。
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萬有引力形成的原因是引力子光速運動和實體物質的基元相互作用所致。引力子的矢量密度,隨著兩者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他就像是無形的力量改變著宇宙空間的結構。愛因斯坦所說的有質量的物質可以改變其四周的時空結構,我感到應該是有質量的兩個物質改變了兩者之間的引力子的矢量密度,從而改變宇宙空間的時空結構。
引力子充滿宇宙空間,并且以光速沿任意方向運動,這團由引力子組成的巨大能量團,如果沒有邊界的阻擋,是不穩定的,他會以光速向四周膨脹。這一點和宇 宙爆炸模型相一致。
但如果這團能量團以光速向四周膨脹,在各個方向上引力子的矢量密度就會減少,除非宇宙空間自動生成引力子,這一點和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引力子的矢量密度減少,萬有引力的常數G就會減少,但現在沒有證據證明,萬有引力的常數是減少的。
如果,萬有引力的常數是恒定不變的,那么引力子所組成的能量團就是封閉的。
問題就來了,是什么力量使四散的引力子封閉呢?難道是萬能的上帝用無形的手使之封閉。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宇宙的初始狀態,宇宙初始形成之時,宇宙的物質或能量有兩種狀態的形式。一種是以光速運動的狀態,另一種是相對靜止的狀態。
其中在靜止的能量團中,混進了以光速運動的能量,在這團運動著的能量團膨脹的過程中,就會被靜止的能量團包圍,就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封閉的宇宙。
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們就像生活在一灣淺水中,或生活在內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