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為往圣繼絕學(下)
叁(下)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了老子和關(guān)尹子相遇的故事:“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老子過去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官”——相當于圖書館館長——大概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周室諸侯開始爭權(quán)奪勢,戰(zhàn)亂頻發(fā),民不聊生,老百姓也不再尊重周天子了,老子知道周室將亡,于是辭官西去,途經(jīng)流沙河,想沿著西域到印度去。過函谷關(guān)的時候,他遇到了辭官轉(zhuǎn)任函谷關(guān)令的尹喜。尹喜向老子求道,老子推辭了好幾次,尹喜一再堅持,怎么都不肯放老子出關(guān),于是老子便為尹喜傳道,寫下了五干言的《道德經(jīng)》,分為上下兩篇。《列仙傳》對此也有記錄,還提到了“紫氣東來”的故事:“老子西游,關(guān)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guān),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尹喜精通歷法,善觀天象,能知過去而見未來,還是個修道之人,懂得看氣。有一天,他看到一片紫氣冉冉而來,知道有高人來了。因為,據(jù)說氣的顏色代表此人的功夫,氣呈紫色,說明此人功夫很高。于是尹喜沐浴齋戒,迎候圣人。沒過幾天,果然迎來了騎著青牛的老子。關(guān)于這一點有一種說法:尹喜做了函谷關(guān)令后的某一天,觀星象得知老子要來;還有一種說法:尹喜觀星象知道有圣人西來,于是辭去大夫一職,轉(zhuǎn)任函谷關(guān)令,專門在函谷關(guān)迎候老子。不管哪種說法才是真的,關(guān)尹子都確實在函谷關(guān)等到了老子,向老子拜師求法,隨后老子寫出《道德經(jīng)》,再由關(guān)尹子廣傳于世。
關(guān)于老子后來的行蹤,世人也有很多說法,甚至有人說老子繼續(xù)西行,去了印度,收了釋迦牟尼做弟子,《老子化胡經(jīng)》就有相應記載。但這種說法不對,是道人杜撰的,他只是想顯示道家的高明而已。不過,道家確實有一種東西跟佛家是契合的,非常了不起。本書側(cè)重的正是這方面內(nèi)容。《莊子·天道篇》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老子最后回了故鄉(xiāng),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鹿邑,離孔子所在的山東曲阜不遠。據(jù)說,孔子還去拜訪過老子,向老子求道。《呂氏春秋》《韓非子》《莊子》中都有記載。也許這種說法是真的。
至于老子是什么時候死的,說法也有很多,有人說不知所終,有人說九十一歲,也有人說一百多歲。《莊子·養(yǎng)生主》中還記載了眾人吊唁時的情形。據(jù)說,當時整個村子的人都在痛哭,老人哭得像死了孩子一樣,年輕人哭得像父母死去一樣。老子的朋友秦佚來吊唁時,卻干號三聲就離開了。有人追上來問,你不是老子的朋友嗎?怎么能這樣吊唁呢?秦佚說,“然。始也吾以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通祈)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也,古者謂是帝(帝者,天也)之懸解。”這句話說的是秦佚不傷心的原因,他認為,生也好,死也好,都是順應自然,當你順應自然的時候,哀樂的情緒就自然不能進人你的心。這是古人對治煩惱的一種智慧。
不過,也有人認為,上文談到的老子,是另一個老子。人們更愿意接受一個出了函谷關(guān),不知所終的老子。
中國古代有很多優(yōu)秀的哲學思想,都能解決人的心靈問題、靈魂問題,甚至是命運的問題,但現(xiàn)代人大多不知道,遠離“道”,而專注于“術(shù)”,正是現(xiàn)代社會充滿精神困感和熱惱的原因。
就像《道德經(jīng)》,雖然大家都知道它,但看過的人有多少?尤其在現(xiàn)代社會,有多少學者以外的人,會去研究《道德經(jīng)》?有多少人會真正實踐《道德經(jīng)》里的智慧?德國每四個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經(jīng)》,很多外國人從小就看《道德經(jīng)》,黑格爾甚至稱之為“真正的哲學”,還承認自己的很多思想都源于《道德經(jīng)》。可惜,很多中國人對《道德經(jīng)》也罷,對老子也罷,反而不甚了解。
肆
當然,我不會從哲學的角度解讀《道德經(jīng)》。一來,很多人都這么解讀,不缺我一個,我只想講一些別人沒講過的東西;二來,尹喜向老子請教的時候,不是求學,而是問道,也就是說,《道德經(jīng)》是講如何修道的。這是《道德經(jīng)》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如果遠離這個目的,我的解讀也就沒有意義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現(xiàn)在來了個客人,問你:“你學過算術(shù)吧?能不能告訴我一加一等于幾?”你會怎么回答他?你會不會說一些天文學的知識?或是物理學的知識?還是哲學的思辨?不會。假如你這么回答的話,人家會覺得你很荒唐。所以,尹喜問道的時候,老子講的也是修道的東西。我這次就想從這個角度入手,把修道的東西講出來。我覺得,這可能更接近老子的本意。我也不去談兵家的東西,雖然很多人都會讀到兵家的東西。我只想從修道和妙用層面講一講《道德經(jīng)》。
中國的道家文化太偉大了,老子真是功不可沒。為什么會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時,馬上就成了中國重要的文化支柱呢?老子的傳道起了鋪墊作用。老子對“道”的表述,和佛教的“真如”“空性”非常相似。我上面說的,道家跟佛家契合的東西,也正是這一點。因為這種相似性,佛道后來渾然一體,佛道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佛教中有“五級證道”的說法,其中包括資糧道(創(chuàng)造求道所需要的條件)、加行道(求真理所付出的勞動)、見道(看到道是什么、它在你生命中有什么樣的狀態(tài)呈現(xiàn))、修道(慢慢保任見到的道)、無修道(在生命中證得道體)。這里的“道”,還有得道高僧的“道”,“平常心是道”,都源于老子。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
可惜,道教現(xiàn)在魚龍混雜、人才凋零,很少有人真正把道家文化傳播開來、發(fā)揚光大。整個中國文化都是這樣,其中也包括儒家文化。實際上,儒家和道家都有很多優(yōu)秀的東西,不在佛家之下。世界之所以不了解它們,不是它們本身的問題,而是傳播的問題。歷史上出現(xiàn)過很多大師,但人們傳播得不夠,有時也太過于片面,沒有辦法讓世界真正地了解他們,也沒有辦法讓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國文化。比如道教,很多人對道教的傳播都偏重于道術(shù),像算命、陰陽、風水等,它們只是道教文化中的小術(shù),屬于道的妙用,還不是道體。道教有太多的好東西,后人都沒有挖掘出來。現(xiàn)在的很多道書之中,很少見到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要是沒有修道,沒有訪道,也沒有證道。他很難進入真正的道家和道教。道教和佛教一樣,都是必須實證,才能真正進去、真正見道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偉大了,它們可以鑄就一個有智慧的、大寫的、自在的、世界無法忽視的人。
很小的時候,我就親近過道教,還經(jīng)過了認真的修道,后來遇到佛教,覺得佛教更超越,就在佛教中鉆研了二十多年。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道教的東西,不得不驚嘆老祖宗的偉大。老祖宗留下了這么多寶貝,卻沒有被人真正地挖掘出來,還被片面地解讀和傳播了,有時甚至會被歪曲。這實在是太可惜。如果有緣,我將來可能會寫點東西,也為中國的道家文化做點事情。
當然,現(xiàn)在有很多很好的學者都在研究儒釋道,比如北京的學者們,他們都為傳統(tǒng)文化做出了很多了不起的貢獻。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國文化能真正被世界所了解,能真正為世界輸人東方哲學的營養(yǎng);也希望,我的這次解讀能成為一扇窗,讓大家重新認識《道德經(jīng)》,重新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中汲取有益心靈、有益人生的營養(yǎng),把老祖宗的寶貝傳承下來。
這也就是張載所說的,“為往圣繼絕學”。
——選自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jīng)>第壹輯》雪漠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