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忙著搬家,整理物品時才發現,衣柜里居然還藏了那么多沒扯過標簽的新衣服,甚至沒用過的新包包。
天啦,我是有多敗家,這樣做人媳婦兒的怕是早該被人休了吧!
仔細看看這些衣物,好多都是我個人在外掙的外水補貼來買的,所謂自己掙錢買花戴,而原本份內的薪水都是在家庭計劃內。
還是會有人說,你這簡直是完全沒有理財頭腦嘛,如果把這些錢存下來買理財產品或者購置不動產,這么些年早就翻了幾番了。
恩,說這話的朋友不是男性朋友,就是特別持家的賢惠女人,我知道我們這種有著“購物癖”的女人特招人厭的,即使我們不是用的別人的錢。
甚至有些直男們,公開說不喜歡那些物欲過多的女人,找老婆肯定要賢惠持家型的。
上面是敗家的娘們兒,下面是持家的媳婦兒,哈哈,你覺得這些直男們會選擇哪一種類型的女人?
而且,并不是所有喜歡“購物”的女人們都是敗家的,也并不是喜歡裝飾打扮自己的女人都是膚淺的。
不過,也有些奇怪,很多男人用于買攝影的單反,玩一個鏡頭就是幾萬元,還有些人喜歡石頭玉器,像我一個朋友,這些年來,南紅蜜蠟紅珊瑚就買了不下十萬,可是,世人從來不把這些人叫做“購物癖”,這個稱呼好像沒有特定規定地就使用在了喜歡買衣服包包還有新奇玩意兒的女人們身上。
記得很早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叫《購物狂》,有劉青云和張柏芝,張柏芝塑造的“購物癖”的女人形象簡直讓人看了毛骨悚然,感覺在她的生活中除了購物能讓她愉快一點,其他的一切對她來說已經毫無吸引力和意義。
電影自然會將沖突更戲劇化,因而人物的乖僻習性更為突出和明顯,實際上,生活中喜歡“購物”的女人并沒有這樣的乖張奇特,其實,很多時候,有著所謂“購物癥”的女人們往往是自我意識相當高的女人。
為什么總是要給喜歡購物的女人們扣上大帽子呢?
不過,當購物的程度超過了經濟的承受能力的時候,甚至帶有強迫性,不買不行的時候,或多或少還是有點問題了。
認識菲菲的經歷就比較奇特,偶然有一次在專柜試衣服的時候,旁邊一姑娘,試了一大堆,這件也想要,那件也舍不得,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放棄了兩件。
導購小姐趕緊給我推薦其中一條,邊碎碎念說剛才那位姑娘是她們的常客了,每次來都要買走好幾件,搭配選擇倒是挺有品位的。
試完覺得不錯,正準備讓導購開單刷卡時,那個姑娘又急匆匆地返回,想要我決定買的那條裙子,結果導購一查,很尷尬,這條裙子這個碼子就剩一條了,導購安慰那位姑娘,說我已經開單了如果她真想要可以從其他地方調貨。
但是姑娘坐立不安,不停地要求導購馬上再幫她找一條,其實就算調貨也不過明天就可以到,奇怪的是,姑娘一點都不能等的樣子,甚至轉而向我游說讓出這條裙子。
美麗的姑娘說起軟話來會讓人心醉,雖然我也是女人,對天生麗質的妹子撒嬌請求向來沒有抵抗力,何況這條裙子對我來說并不是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也樂意做個順手人情。
當時我一直以為這條裙子,菲菲有什么特殊用途非要不可,后來和菲菲熟了之后,才明白過來,她不是對這條裙子,她是對她所有喜歡但沒有買到手的東西都有著這樣的執念。
如果當時我沒把這條裙子讓給她,等到第二天調貨,當天晚上菲菲會失眠一整夜。
我也很好奇過菲菲為什么對購物有如此癡迷的狀態,后來直到很熟悉了,才了解,并不是想人們在商場里看見美女指點江山似地掃貨買單左一個購物袋右一個購物包,就是被人保養的金絲雀,實際上,菲菲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質量總監。
長時間的加班和高負荷的壓力,最能讓她放松的就是一個人逛街購物。
菲菲也不是沒覺得自己對購物有著異樣的依賴,說了“剁手”無數回,每次在強行抑制自己的購物欲望一段時間之后,一旦控制不住再次放開會反彈得更厲害,自我感覺這是一種病態,愈加郁悶導致心情更加抑郁,而抑郁的時候就覺得購物能讓自己稍微感到愉悅一點,長期以往,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直到后來,菲菲被獵頭挖到了另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截然不同,非常具有人性關懷的氛圍,菲菲這叫知道不是所有的公司都熱愛加班和內斗,不是所有的領導都是喜歡阿諛奉承,自己心里一下就豁然開朗,雖然現在菲菲還是喜歡時尚裝扮,但再也沒有以前那種非買不可,買不到就焦慮的心態了。
其實,很多事實,我們表面以為不好的習慣,或許反而是我們心理狀態的“救世主”。
在精神分析心理學中,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生命力主要體現為“性的本能”,在晚年他又說成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認為這些本能力量表現的方式如同物理學中的能量,因此可以用能量的模式來研究。
當人的心理能量出現透支和黑洞的時候,一些癖好可以讓人放松和轉移一下,沒有搞清楚這些癖好存在的深層原因,而只是強行在表面壓制,結果會適得其反。
比如有人在知乎上問,自己女朋友太喜歡在某寶上買東西了,每天收的包裹都一二十個,如果哪天沒有包裹心里就非常不舒服,這種狀況該怎么辦?很多人回答說,將銀行卡的消費上限額控制,這樣買不了就不買了。
這樣的強制措施只是腳痛醫痛,出現購物欲望強盛的原因往往是內心的空虛,不管物質多么豐盛,對購物有著強烈欲望的人往往都是對生活或自己期望太高,而一時又達不到,容易借助物質的滿足來讓自己稍微有點價值和存在感。
防洪不能阻流,只能挖渠泄洪。
同樣的道理,真正想要自己理智消費,不再為了心理的瞬間滿足狀態來沖動消費,那么,就要找到讓自己具有存在和價值感的事情,比如說自從我開始了公眾號的寫作,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寫文章并未能掙到多少錢,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對上網購物和逛街買東西失去了以往那么多年的興致,偶爾逛也再沒有以往控制不住看到喜歡想要的就買。
想起以前與在巴黎讀心理學博士的潘師兄微信上聊天,也探討過“購物癖”這個話題,潘師兄說:“購物癖”并不是罪惡的代表,如果一個人喜歡買東西就當是他的一個愛好,等到他無法承擔的時候自然他會知道如何去控制,就會想辦法改變。
“購物癖”從來就不是一種病,它只是人們在無法承擔壓力和面對現實而采取的一種自欺欺人的方法,等到人們發現買東西也不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還會造成新的經濟問題時,人們自然就會反思而收斂。
當購物欲望還在能承擔的范圍內,那又有什么,喜歡美的東西的人,往往心態很年輕,對生活充滿了興趣,對自己更是有著信心,為了讓自己能配上能美好的東西,人們往往會具有更強大的上進心和韌勁兒。
法國有句諺語:不要因為需要而買,而是因為你想要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