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亮明我的觀點:我是主張孩子上學前班的!我沒有必要在這里為學前班做廣告,只把我做選擇時以及現在的一些想法分享給大家,希望家長朋友能夠冷靜客觀,不要被過度泛濫的信息所誤導,更希望大家能調整自己和孩子的狀態和觀念,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做出有利于自己孩子的判斷。
?第一個問題:家長們一定不能被過度泛濫的信息所誤導。
當初我做出選擇時,也是一樣的糾結煩惱。請教過很多人,查閱過很多信息,反正都是見仁見智,各有所長。一句話,這關鍵的大主意還得孩子家長自己拿不是?千萬別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哪怕這人是個知名大V或者你身邊最好的朋友,他們的意見往往都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你和你的家庭,你和你的孩子的,獨特性!
我先說說朋友的意見。當初我請教過單位里的一位老大姐。她在我們單位過得很超脫,人緣也很好。她當時的意見就是:“千萬別上學前班!讓孩子好好地在幼兒園大班玩唄!我女兒就沒上,可在學校里一點兒障礙也沒有啊!”根據她的親和力和性格指數,我當時差點兒就聽從她的意見!但最終結果時沒有聽從。為什么?因為我后來了解了她女兒上小學的情況。她女兒上的是一所國際學校,也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那種貴族學校,一年學費好幾萬!從一年級起到小學畢業,她每天都能收到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短信微信,實時了解到女兒在班級的表現。遇到學習和生活上問題,老師還主動地約她這個媽媽來學校面談,甚至老師還會經常性地做家訪!在這位大姐眼里,孩子的小學階段當然不會遇到任何問題!
可以斷定,我這位大姐說的肯定是發自肺腑的真心話,但她忽略了你的經濟承受能力和生活現狀,你能照搬嗎?
再說說網絡上的言論。記得當時我還仔細留心了一下,網絡的言論經常是這種套路:上學前班的好處+不上學前班的好處+國家有關政策+親身經歷或者自己的論斷。你看,這樣的言論往往是有點有面,面面俱到,最后是絕對正確,一般人很難挑出毛病。但最后的結果就是問題還是你和孩子的,你要自己判斷和決策哦!我就覺得這種言論有些嘩眾取寵,賣弄知識或者個人見識,對于具體的家長是沒有營養的,無非是給你上一堂知識普及課。你先別急,下面我就圍繞這些言論存在的問題好好地給大家復復盤。
網絡上關于學前班的言論往往忽略了幾個重要問題。而恰恰是這幾個問題才是你最應該考慮的!
一是地區差異。要知道國家為了保護孩子成長,對于學前班市場是嚴格限制的,對于幼兒園開設課程提前講授學校知識也是嚴令禁止的!但咱們這個內陸人口大省的教育現狀呢?人口基數大,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相對誰缺乏,不就是相對于那些一線城市和發達地區嗎?那些教育資源相對不缺乏的地區對于孩子的教育是寬松的,那里的家長是可以不用送孩子上學前班。咱們這里可以嗎?如果孩子一年級就跟不上,二年級三年級一直到初中高中,很容易處處跟不上。家長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來幫助孩子過渡。這個時間成本和孩子心理受挫的成本誰來補償你?找政策嗎?你能保證能你的孩子高考時,招生政策就一定及時地發生有利于孩子的改變嗎?如果沒有這種把握,請從一開始就做好準備!
二是學校差異。就像我剛才提到的那位大姐的女兒上國際學校一樣,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打算一年花上大幾萬呢?如果不是,你的孩子多半要去的學校跟我兒子一樣,是公立學校。公立學校一個班至少7、80個孩子,小班化教學也是4、50人。別奢望老師會有時間跟你單線聯系,別指望老師做家訪,老師能維持好一個班正常的教學秩序就相當不易了!在這種環境下,你說老師喜歡什么樣的孩子?是上過學前班具備一定基礎的好學生還是沒上過學前班老是跟不上趟的所謂差學生?老師喜歡或者不喜歡,對于幼小的孩子而言是天大的事情,可能會對他一生都產生影響!我不是危言聳聽。到現在我對我小學時受到的訓斥都記憶猶新!不是說公立學校的老師不敬業不友善,而是他們面對這么多學生,精力肯定是達不到的。這點請大家一定要考慮到。
三是家長個人差異。家長與家長是不同的。有的家長工作時間自由或者干脆就不工作,可以傾注很多精力在自己孩子身上。比如在家教孩子文化知識,所以她會說不要上學前班。有的家長經濟條件比較寬松,家里有保姆負責日常做飯清潔,自己專心輔導孩子學習,她也會不贊成上學前班。而我是個職業女性,既不是金領,也不能保證每天的業余時間都用來輔導孩子,那就送孩子上學前班唄。更有的家長早就規劃好了將來送孩子出國留學的計劃,你如果沒有這類計劃,那就老老實實地送孩子上學前班吧!
四是孩子個人差異。孩子的個人情況千萬不要小覷!有的孩子可能很小就學會了生活自理,而且天生的細心耐心,這樣的孩子即使沒上學前班也能很快過渡到小學階段。有的孩子可能平時就比較依賴家長的照顧,連上幼兒園都天天大哭大喊大叫大鬧,那么他遇到小學階段的過渡期就一定會產生各種畏難情緒,極大地影響他將來的學習態度。可能還有一小部分孩子有多動癥之類的小瑕疵,這就更需要家長細心照顧,不提前在學前班過渡一下,怎么可能在學校里一帆風順呢?
現在網絡的言論總是善于用理念來綁架家長,一說就是根據學者的研究,學前班不利于孩子的長期發展。要知道,就是現在流行的大數據概念也是允許個體差異存在的,也是承認存在測不準情況的。那么,萬一您的孩子就是屬于那小部分個案呢?對于專家,您的孩子屬于0.01%的個例,對于您,孩子就是100%!
第二個問題:上學前班可以解決那些問題?
一是解決家長的實際問題。家長送孩子上學前班的狀態和以往送孩子上幼兒園的狀態是肯定不一樣的。學前班遵從的是學校作息時間。可能一天要連接帶送需要八次!但孩子上小學之后就是這個狀態,你必須得適應才行!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就可以專門物色一下好的午托班,這樣減少奔波次數,也能確保孩子的安全。可千萬不敢讓孩子天天在路上折騰,小身子骨弄不好會疲勞的。我看前段時間@ff曾經在這里介紹過如何選擇好的午托,是她這個過來人的親身經歷,很客觀很全面,大家可以多多借鑒參考。
同時,上學前班這段時間,家長可以解決的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規劃處理好家庭成員的關系和分工。夫妻之間、爺孫輩之間如何更好地相處,誰接誰送,誰做飯誰輔導,都要盡快地規劃好協調好。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和中心,別人說什么那是別人家的事情,咱沒法完全模仿照搬,更沒時間去羨慕嫉妒,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解決孩子的問題。就像前面提到過的,孩子從幼兒園的集體娛樂狀態過渡到學前班狀態,需要磨合的。學前班一般不計較成績,所以孩子的壓力還是很小的。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多留心觀察,讓孩子盡快地適應。適應一節課40分鐘的規律,培養他在課堂上專心聽講的習慣,幫助他樹立在班級里尊重老師和同學,遇到老師主動問好和其他待人接物的習慣,為他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涯奠定好的基礎。在學前班發現一些問題都是好事,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地改進。所以我建議,如果有條件,最好能讓孩子上至少兩個月的幼小銜接班,小心謹慎地打磨孩子的個性和學習態度,相信一定會有收獲。
三是解決社會資源問題。這個所謂的社會資源概念是我的個人概括,指的就是教育資源。在家長和孩子經歷學前班的同時,家長一要提早融入家長群體。建議在學前班里尋找幾個和自己孩子特點類似的孩子的家長,面對面建個群適當地聊聊天,保持友誼,互相取取經,漫漫學習路,家長抱團取暖未嘗不可;二要提前規劃好孩子要上的學校。建議報學前班就報將來孩子就讀小學附近的,便于摸清路線環境早做準備,便于打聽學校教學情況和其他大事小情。你的孩子將來六年要在這里學習生活,早作偵查一點兒也不過分。如果是公立學校,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學校和老師身上,他們顧不過來,真的。還是要靠家長自己;三是規劃處理好和其他特長班的關系。現在的孩子基本上任何一個都報著語言、美術、音樂、圍棋、跆拳道這樣幾個特長班,現在馬上要進入小學了,適當地做一些取舍,起碼要安排好路線和時間。盡量做到學校學習和特長班學習不要離得太遠,不要互相影響。處理不好這些關系,家長真的會被累死,孩子會被搞崩潰的。
第三個問題:在學前班期間家長要注意哪些具體問題。
把孩子送進學前班,我知道家長們的心情就和幾年前的我自己一樣,是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忐忑而不安。想緩解這種不安,肯定自己做決策的正確性,沒別的辦法,必須腳踏實地地注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一定要親自考察教學氛圍。對于咱們這些成年人而言,學前班其實和輔導班特長班一樣,是以盈利為目的。真的,達成這個共識就是為了說明一點,為了孩子,不要輕信廣告,不要輕信承諾。我當初就是以種種借口賴在班上不走,硬是旁聽了兩節課!為什么?我要親身感受一下學前班的教學質量。看他們的老師待孩子是否親和?看老師教的內容孩子是否能聽懂,看他們的教學硬件設施是否達到我的最低預期。沒錯,是最低預期。起碼坐的凳子,用的桌子不能有損孩子身體,室內光線不能影響孩子視力吧?這都需要我們這些馬迷們親力親為,這是為自己的孩子負責。
2.一定要親自考察教材的難易程度。怎么說呢,有些學前班可能為了提高自己的經營業績,會提前用小學一年級的教材,這個我真的碰到過,不過就不提品牌名稱了。有的學前班招收的老師可能業務素質不過關,不具備幼教的資格,不能領悟幼小銜接教材的真諦,這都是可能存在的情況。所以馬迷們一定要親自把關。我認為,上學前班不是為了提前讓孩子學習小學知識,雖說公立學校的進度比較快,但孩子的聽課效率高還是能克服的。上學前班是為了讓孩子提前適應小學的狀態。包括他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和對課堂氛圍的接受能力。如果教材難度過大,孩子會厭學。這一點馬迷們一定要重視起來。
3.一定要親自觀察孩子的接受情況。上不上學前班這個問題根本特質是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擔憂引起的。既然已經上了,那孩子的承受力就是馬迷們考察的重點。孩子能否適應學前班的作息規定、課堂紀律?能否快速適應老師的提問方式和教學方式?能否和這些同學們形成良好的學習關系和互助關系?能否適應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和十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能否適應中午吃飯需要換個地方換個環境?這些問題說小不小,馬迷們一定要重視起來。如果發現了問題,那就及時和學前班的老師交流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適當地多提問多引導。咱們送孩子進學前班,就是要讓他適應學校生活節奏的。
第四個問題:家長的觀念一定要與時俱進。
經過前幾天的論述,家長應該可以把學前班這個階段的各種準備都做好了,那是不是把孩子送進了學前班就萬事大吉了?不是!肯定不是!孩子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馬上要進入小學學習了,家長朋友們千萬不能墨守成規,一定要改變觀念,下決心和孩子一起成長!
經常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聽到:“現在的家長可真累!對孩子的學習這么上心用勁。咱們小時候上學父母都是忙自己的工作,也沒見他們這么操心啊!”沒錯,我認為這是正常現象,因為時代不一樣了。以前是溫飽型社會,大多數國家都在忙著解決溫飽問題,而現在是全球化的社會,每個國家都是世界大市場的一部分,誰都不愿意停留在世界生產鏈條的低端。所以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絲毫不能放松,放松了就意味著跟社會脫節,被主流社會拋棄。
1.必須和孩子一起學習。這一點我深有感觸。一年級的時候有段時間,我們夫妻都忙,放松對孩子的督促,僅限于每天監督他完成作業,結果兒子喜歡上了看電視和打手機游戲。結果測驗成績下降很快。我開始每天晚上陪著他學習,一絲不茍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很快他的成績又提升了。小學階段是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重要階段,就像我們小時候學騎自行車一樣。開始總需要讓大人在后面扶一扶,慢慢地就開始獨立前行了。學習也是,小學階段學的大多是基礎內容,家長還是可以輔導督促一下的,等到了初中高中,孩子們的知識更新那么快,咱們就是想輔導也跟不上趟了。不是嗎?所以小學階段千萬別放松,陪陪孩子們吧!
2.必須和孩子一起成長。現在時代發展得太快了,我就發現孩子6、7歲時拿起手機可以輕松地發微信搶紅包,輕松地摸清電腦游戲的操作,但我們這些成年人反倒接受起來很困難。我記得吳伯凡說過,以前的社會是經驗型社會,后輩的知識來自老一輩的傳播講授,現在的社會是學習型社會,反而是學習能力強的年輕人在引領社會發展。想想也真是這個道理。作為一個普通馬迷,我就覺得不能放松自己的學習,一定要跟緊社會節奏,這樣你才能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他一些有益的建議或者幫助。但是,反過來說,孩子長大后一定會遇到屬于他那個時代才會遇到的問題,家長很多時候是無能為力的。瞧,正話反話都讓我給說了,那家長到底該怎么辦呢?
這就是我最后要說的話:從學前班階段就開始做好準備吧,讓孩子逐步適應掌握不同的學習階段特點,一點一點地掌握學習方法,走適合他特點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