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疫情好不容易控制下來的時候,國外疫情卻像洪水一樣泛濫起來。
各國閉關,外貿退單,股市暴跌,活了89歲的巴菲特第一次見識了接連不斷的美股熔斷。?
如今我們整天都被不確定性的恐懼包圍著,不確定哪天疫情又卷土重來, 不確定自己會不會被不幸感染。?
企業主不知道自己離破產還有多遠,公司賬上的錢還能撐幾天。?
還有更多的人,在擔心自己哪天就會還不上房貸。?
也許會慢慢變好,也許還會更壞,就像《阿甘正傳》里的那句經典臺詞:?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會得到什么。?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大量的不確定性。
原本計劃過年要外出旅行,但一場疫情讓我們在家自行隔離了幾個月;
原本計劃和那個TA結婚生子,但TA和TA的家庭可能有別的想法;
原本計劃在工作上再創新高,但可能被調崗或辭退……
越是追求安全感,越是得不到想象中的穩定。
反而那些擁抱不確定性的人,往往離成功更近。
01
普通人追求安全感,高手擁抱不確定性。
創業只有三天是順境,擁抱不確定性的人才能成功。
作為國內互聯網公司三大巨頭之一百度的創始人,李彥宏是許多創業者的榜樣。
李彥宏回憶起自己的創業經歷,他說:
“我回國創業時,正是中國互聯網泡沫最厲害的時候,別人跟我說沒機會了。
三大門戶已經人盡皆知了,你還有什么好做的。
但我自己覺得搜索還沒有人好好做,半年之后,互聯網泡沫破裂。
人們都說‘海歸歸海’,從美國回來,再回美國去,但那幾年也沉淀出一批優秀的互聯網公司。”
誠然,創業只有三天順境,但你想要創業成功,就要給自己足夠多的時間去試錯。
正如李彥宏所說:“因為永遠有不確定性,所以我們永遠有機會。”
02
有很多人,畢生都在追求安全感,為了得到對未來的確定性,他們愿意做任何事情。
而另一些人,則非常能容忍不確定性。
他們對世界的復雜有深刻認識,善于接受不確定性,并且習慣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作出決策。
后一種人,更容易成為成功的企業家。
任正非把華為管理哲學的核心歸結為“灰度理論”。
到了四十多歲時,任正非“不是不惑,而是前程充滿了不確定性。”
但他還是一頭扎進了這個不確定的洪流之中。
創業三十多年來,盡管華為屢創奇跡,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通信企業和第二大手機企業。
但任正非從來不覺得可以高枕無憂,他內心總是充滿憂患。
在華為蒸蒸日上的時候,他專門寫了《華為的冬天》,警告大家要準備過凜冬。
在云淡風輕的時候,他做出極限生存的假設,從操作系統、芯片等各方面,都為最壞的情況做出準備。
任正非說:
“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未來,但仍要大膽擁抱未來。
面對潮起潮落,即使公司大幅度萎縮,我們不僅要淡定,也要矢志不移地繼續推動組織朝向長期價值貢獻的方向去改革。”
馬化騰也把騰訊的成功歸因于“灰度哲學”。
騰訊的產品開發,一直都遵循著灰度原則。
灰度理念貫穿了從開始設計到最后產品上線的全過程。
灰度測試,也是所有互聯網公司開發產品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
不確定性下的灰度,既是世界的本質,也是商業運作必須遵循的原則,同時還是企業管理和產品開發的方法。
成功的企業家都很善于應付不確定性。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是典型的技術宅男出身,特別冷靜和理性,甚至被同學朋友稱為“機器人”。
“我不喜歡不確定性,這與我程序員出身有關系,因為程序都是確定的,但事實上CEO是焦慮的最終承擔者。”
從程序員轉型當CEO之后,張一鳴曾經非常痛苦。
因為CEO每天都要在不確定性中做決策。
后來張一鳴認識到:“它反正是個概率分布,你就做最佳決策就行了。”
正是這一認識,讓張一鳴完成了從程序員到CEO的蛻變。
如果不是學會了應對不確定性,張一鳴后來不可能做出今日頭條。
因為今日頭條面臨的政策、法律、行業競爭的不確定性,都無比巨大。
滴滴創始人程維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在早期程維的理解中,戰爭就是你死我活,一定會有一個明確的結局。
后來才慢慢發現不對勁。
滴滴與快的和優步的兩場慘烈大戰,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是也讓程維焦頭爛額,筋疲力盡。
在經歷過痛苦的爭斗之后,滴滴合并了快的和優步。
程維也認識到了:以前那種一切戰斗都會有一個確定結果的想法,在現實中是行不通的。
“創業者是最不容易的一群人,他就像推開一扇門,外面是漆黑一片,那條路是不清晰的,要時時刻刻一邊摸索,一邊認知,一邊修正。
不確定性是應該的,所以你必須是一個樂觀主義的人,你必須是一個有一點無畏的人,因為在做沒有人走過的事情。”
作為行政管理專業出身的阿里銷售員,程維對不確定性的接受,一開始就比張一鳴要高,但是也要經歷過慘烈的廝殺,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個問題。
美團創始人王興,則更早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他對不確定性的容忍,似乎與生俱來。
從一開始創業,他就無所畏懼,不斷嘗試新的東西,毫不害怕失敗。
他常常引用的一句話是“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
即,只有死者才知道戰爭的結局。
他極力推崇的一本書,是《有限和無限游戲》。
有限游戲有一個明確的結局,而無限游戲,則沒有誰輸誰贏,可以一直玩下去——這就是他眼中的競爭。
看不到結局的游戲,對于普通人來說,可能沒法忍受,但是王興卻樂此不疲。
03
任正非和馬化騰,都是允許下屬犯錯,允許產品失敗,才會有企業的不斷進步。那些不允許下屬犯錯的企業,都倒閉了,或者正在倒閉的過程中。
能不能擁抱不確定性,是高手和普通人的關鍵區別之一。
老一輩的任正非、中生代的馬化騰、新生代的王興,都是應對不確定性的高手。
張一鳴和程維,也經歷過從追求確定,到擁抱不確定的轉變,這讓他們成長為更好的企業家。
其實,不止企業家,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面對不確定性,都要在灰度中生存和做決定。
如果你這輩子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個普通安穩的人,那你可以不用去適應不確定性,怎么保守怎么來。
如果你這輩子想跨越階層,想成為老板,企業家,就一定要適應不確定,敢于做決策。
做決策的關鍵不是說如何把決策百分百做對,我們不可能每次決策都做對,而是說你要敢于承擔決策后的責任。
很多人不敢做決策,是怕承擔決策失誤之后的損失和痛苦。?
這個問題就要站在更高的緯度去看,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無常的。
如果你把世界理解成一成不變的,那么你肯定會糾結選擇,但是世界本來就是變化的,你怕什么,就算你選擇錯了,錯了你就擦屁股,或者錯了也會發現新大陸。?
在我們的每一個決定中,不確定性始終存在,因而我們會感到迷茫和焦慮。
有些人因為太過追求安全感,只愿意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永遠不愿意往未知的地方邁出一步。
他們會短暫得到對自己命運的控制,看起來似乎得到了安全感。但是我們把時間拉長,會發現這種安全感脆弱得不堪一擊。
不管是金錢、事業,還是感情,更大的回報,往往位于更不確定的深灰之中。
當你選擇了風險很低的收入流,你就喪失了變得富裕的機會。
當你選擇了穩定的工作,你就喪失了事業輝煌的機會。
我在大學時嘗試創業,開餐廳,做教育機構,隨時面臨資金短缺、倒閉的風險。
從平安轉到國壽,我也承擔了不確定的風險——放棄月入幾萬的工作,新的平臺可能讓我突破原來工作的瓶頸,也可能打回原形,從頭開始。
創業真的是一件充滿不確定性的事,尤其是2020年,很多企業破產倒閉,經濟大環境很差。
要變得更成功,我們不是什么事情都做,而是求各種可能性之下的最優解。
這個最優解,是一個概率分布,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字。
敢于擁抱不確定性的人,可能就成為下一個名利雙收的企業家。
普通人會去追求一個百分之百的結果,而高手則追求概率上的優勢。
普通人在失敗時痛不欲生,高手則調整策略,繼續尋求下一個概率優勢。
當你能夠接受不確定性,也就能夠接受失敗。
你會更大膽地跳槽,更魄力十足地創業。
擁抱不確定,給自己更多自由,給人生更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