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會讓你的生活更充實、更幸福;善良不是一種軟弱的美德,而是通往幸福的鑰匙。
這樣一句雞湯味頗濃的、老生常談的話,是哲學家與資深的心理治療師皮耶羅·費魯奇的觀點。
善意是什么?如何才能表達善意?對他人表達善意,真的好嗎?
對于這樣的疑問,古今中外的哲人都談論過,我們心中也有著基本的認識。可是,社會現實所展現出人性的不堪與丑陋又讓我們對于善意產生不信任感,對表達善意的意義產生懷疑。
面對人們這樣一種態度,皮耶羅·費魯奇要為善意正名,要讓人們重新認識善意,并恢復對善意的信心。這正是皮耶羅·費魯奇創作的《心靈革命》的意義。
書名是“心靈革命”,似乎是要掀起一場革命性的運動,實際上,它表達的更多是觀念上的 改變與革新。而這種改變與革新,又是某種意義上的回歸傳統,甚至都可以說是心理學界的“文藝復興”。
皮耶羅·費魯奇并沒有提出新穎的、打破世俗的概念,相反他提出來的關鍵詞與法則都是相當普通的,都是從古至今傳下來的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這都是古老的觀念,作者將從哲學與心理學的層面進行全新的闡釋與解讀,還會結合神話、童話、傳說,甚至宗教故事和東方(中國)古老故事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不會顯得說教枯燥,增添了趣味性。
善意是一種選擇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一直是哲學家和思想家爭論的論題。
“我們既能犯下最駭人聽聞的罪行,也能做出最令人崇敬的行為,但善、惡這兩種可能性哪個都不足以成為人性的顯性特征。”
在皮耶羅·費魯奇看來,人性是相當復雜的,很難簡單地用善或惡來進行定性。人性更多是一個選擇的結果,而做出選擇的目的都是為了個人能更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
自私、行惡也許能讓你一時獲得最大的利益,而這樣的利益并不能長久。個體要想更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就需要與人合作,融入集體。在一個人與人彼此聯系的社會中,是不允許自私和行惡的。
所以從“功利”的角度來看,選擇善良才是最佳選擇。正所謂“如果人人都獻出一些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們還需要注意一點,正因為善意是一種選擇,所以就時常會陷入一種囚徒困境的博弈中。本來是每個人都表達善意就好了,但要是有人沒表達善意呢,這樣就會有損一部分的利益。
這也就是“扶不扶”的問題了。本來你摔倒了,我扶你起來,你表達感謝就好了。沒想到你卻反過來冤枉我。原本的共贏狀態,因一方行惡,被打破了。
那我們還要不要表達善意呢?那是肯定要的,因為“善意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我們只有繼續表達善意,才能讓更多人相信善意,才能形成打破囚徒困境的風尚。當然,我們的善意,堅決反對行惡的人。
我們選擇善意,會讓我們感覺更好和更長壽,更輕松自在地生活。這樣有利于自己的善意,會不會扭曲善意的本質呢?選擇善意的結果是有利于自己,這是沒問題的。這就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樣,是與善意一起產生的。如果選擇善意,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那可不行。
做了好事,有好的回報,這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為了好的回報,強行去做好事,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虛假的善意是刻意為之的,而真誠的善意則是自然流露的。
《心靈革命》整本書就從19個法則來講善意和善意的表達。在我看來,這19個法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向內“與我聯結”,一類是向外“與人聯結”,前者有誠實、寬恕、歸屬感、正念,謙卑、耐心、靈活性、記憶、忠誠、快樂,后者有無害、溫暖、聯結、信任、同理心、慷慨、尊重、感恩、助人為樂。
與我聯結
“與我聯結”講究的是人與自我的溝通,也就是修心,與自我相處好了,才能去與他人聯結。這十個關鍵詞都是讓人“與我聯結”的。
誠實是善意的必要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所表達出的善意,才是發自內心的。因為誠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自己誠實,呈現出真實的自己。對自己誠實,意味著一點點地確認自我,接納自我。當你對自己誠實了,才能在別人面前展現誠實的自己,才能對別人誠實。最終達到一個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的情景,這樣彼此相處不用戴著面具,”偽裝很多不真實的情感,偽裝成各種各樣的角色“,一切也就變得容易了許多。
與誠實相類似的詞是忠誠,它也強調的是忠于自己。”如果沒有力量去承擔風險并忠于自我,我們就會生活在表面,而且生活會變得空虛而混亂。與“誠實”相比,“忠誠”重點在于“忠”,要始終如一堅定保持,即使面對風險,也絕不動搖。這要求我們心中的標準永遠不變。如今,許多人感到空虛,就是內心沒有標準,一切都失去了意義,沒有值得堅持與追求的東西。當然,也還有人與人之間的忠誠,最常見的就是朋友間友誼。
有一種表達善意的情況是最難以做到的,那就是對傷害過我們的人表達善意。之所以很難做到,因為我們內心受到傷害,產生了恨意。殊不知,原諒甚至寬恕他人,真正受益的我們自己。“寬恕僅僅意味著我不想因為以往的錯誤而繼續憤怒下去,進而毀掉我的人生。”寬恕他人,就是讓我們放下過去,放下憤怒,放下心中的戒備。也許讓你徹底放下對某個人的恨意很難,那你可以試圖將這份恨意放在一個角落,不去理睬它。你的生活本該多姿多彩,而不該總是背負著恨意。
做到寬恕,是讓我們回歸當下,正視當下,活在當下的一種方式。書中還提到另一種方式,那就是正念。這是一個佛教概念。作者也曾觀察過信仰佛教的朋友帶領人們練習行走冥想的情形。冥想、瑜伽都能讓人進入正念的狀態。“專注意味著我們能夠抗拒不斷入侵、想要誘惑我們心靈的各種喧囂”,也就是能讓我們做到忠誠。快節奏的環境中,我們無法專注于當下,就會常常忽視了身邊環境、身邊人,當然也就忽視了自己的感受。“只有火災當下,我們才能關心他人、去愛、去享受彼此。”
活在當下,就要調整自己的節奏,慢下來,停下來。“我們停下來是在等我們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有耐心,去面對時間的流逝。一天天地過去,我們無法把控時間,也無法讓時間停止。我們能做的就是改變看待時間地態度,當然,要重視時間,也不能被時間所控制,一味地盯著時間,就會失去了生活的體驗。有時候,生活的體驗就在于浪費時間,或者說在于等待結果。不急于一時的滿足,而重視彼時的結果,才有意思。
我是誰?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有不同的答案。而我們一般確認自我身份是從個體歸屬的角度來看的。“我們屬于某個家庭、群體、社會、專業領域,這種歸屬關系定義了我們,給了我們存在的理由。”因此,歸屬感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當我們擁有歸屬感時,就會感到背后是有集體的力量,自己的存在至少是對集體有意義的。這個歸屬感就表現在與我們是否接納他人,或者他人是否接納我們。
在這個世界,每個人的能力與認知都是有局限性的。要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你有你的優點,我有我的優點,不必去追求優于他人,做好自己即可。通過與他人比較,來獲得優越感,這是不可取的,而且這樣的優越感也并不會長久。要學會謙卑,“謙卑意味著去學習并獲得新生”。降低自己的姿態,以空杯心態來面對世界,世界會讓看到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物,會讓人不斷地進步。
“如果試圖控制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可能就會抓狂,而且發現事與愿違。”我們能控制的永遠只有我們自己。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或意外,我們只能調整自己,盡快適應生活。我們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意味著一方面我們要承認生活不會一塵不變,周圍人也會發生變化,不能以一種刻板印象來看待周遭人與事,另一方面我們要提高對新事物、新變化的接受度,接納一切好的與不好的變化,即使那是一種挫折或失敗。
“記得意味著生,忘記意味著死。”人的死可以分兩個層面,第一是生理層面,就是失去了生命體征,第二是社會層面,就是沒有人再想起他了。有人記得你,你就存在。所以,被人想起,對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他的存在是有意義,而不會是沒有存在感。書中提出一個觀點:忽視和忘記某人是一種無形的暴力。要把所有人都記住,那很難,也沒多大意義,但是對身邊人多一些關注,不要當他們不存在或只是工具,如對外賣小哥說聲謝謝。
“快樂,或者至少一種樂觀的心態,是善意的核心。”你要去對別人好,而且是發自內心的,那么你的內心得先是快樂。快樂,應是我們的自然狀態。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去感染到他人。善意,就在快樂中表達出去了。追求快樂,不等于是享樂主義,不要讓快樂成為一種負擔。要知道,讓自己快樂本來就是生命的應有之義。如果不是有什么利益上的沖突,你的快樂并不會影響到他人的快樂。
與人聯結
“與人聯結”講究的是人與人的交流,也就是處世,重點在于行動上。有九個關鍵詞是談論“與人聯結”的方式的。
正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你做不到對人有益,那你至少要做到對人無害。在大多數情況下,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大交集,相安無事,不做有害他人的事,對彼此都是有益的,彼此都能正常地生活。無害被作者視為最高法則。“因為它需要自控力,而且培養這種品質并不容易。”勿以惡小而為之,做到無害,那就要時刻控制自己,不去做任何一樣傷害到他人的事,甚至也要考慮到與自然的關系,要注意自身行為所產生的后果。
向人表達善意,就是向人傳遞一種溫暖。這個溫暖,可以是生理上的溫暖,如握手,擁抱,通過身體的接觸,去鼓勵、安慰他人;也可以事心理上的溫暖,主要是通過語言,去與人交談,表達對他人的理解與欣賞、關心,讓人不再孤獨與落寞。通過給人溫暖,我們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進親密度,感受到人情味。同時,也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讓溫暖變成滾燙,不能侵入他人的私人領域,讓人不適。
溫暖他人,是人與人之間產生聯結的一種方式。所謂聯結,就是與他人產生聯系。通過與人聯結,進而與世界聯結。”不論內向外向,開放的交往能讓我們的人際關系更豐盈,遠景也更可觀。“生活中有很多進行交往的方式,如參加聚會時通過衣服、專業角色、手機等方式可以去交往。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如死亡時刻,當你面臨死亡時,你就會敞開自己,利用最后的時刻去面對自己的情緒情感。
”善意就是信任,就是樂于冒險,讓我們彼此靠近。”書中提到的“信任”與我們平常所說的對某個人的信任有所不同,它是更高層面的。就像一句雞湯,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面對世界,放下內心對美好必然發生的執著,而“接受生命帶給我們的所有悲歡離合”。世界是充滿未知的,危險與安全不由得我們說了算。我們能做的是既來之則安之。
同理心,是我們感覺的擴展。有句話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這話有點悲觀,也說明感同身受的困難。畢竟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經歷不同,感受也會不同。但如果我們有同理心,試著換位思考,從他人角度出發,理解他人感受、觀點并認同他人,那就是我們個人感覺的擴展。當一個人痛苦的時候,我們不需要給他建議和解釋,而是“真誠而完全的體諒”。還有在他人成功時,我們也要為之感到高興。痛苦有人理解,感性有人分享,這才是同理心。
“慷慨是內心不由自主的沖動,沒有什么比自發地付出更高貴和美好的了”,表達善意時,表現得慷慨,說明你是在積極、主動并且熱情地在對別人好。發自內心的付出當然應該贊揚,但在表達善意的時候,邊界問題往往會別人忽略。這個邊界呢,一方面指的是你所做的事,不能一味付出,不視對象具體情況而定,對方要什么就給什么;另一方面指的是你所做的事,不能從你單方面角度出發,滿足自己慷慨付出的快感,而不考慮對方是否需要或接受。
向他人表示尊重,可以從觀察和傾聽兩方面去做。觀察,就是通過細心而敏銳的關注,去發現和欣賞身邊人的特質,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認可,讓他知道他的存在并不會被忽視,我們之間的聯結是真誠而實在的。除了看,還要聽。“傾聽是偉大的藝術,可以讓傾訴者重新煥發活力。”有時候,我們什么都不說,就專注地聽別人訴說,就能給他人力量與鼓勵。對方在傾訴中,就慢慢釋放焦慮與壓力了。
感恩的心態,是一種知足常樂的心態。對所擁有的一切,表示感恩。“即使是尋常不起眼的事物,我們也要能看到它的內在價值。我們的生存,一直都需要從外界獲取資源與能量。當我們通過自身努力,或他人幫助得到了一定的資源與能量,我們就該滿足。這種滿足不是說止步不前,而是”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感恩所擁有的一切,不讓自己欲望影響自己感受生活美好的能力。一點點收獲,一點點進步,也就一點點快樂。
助人為樂,是一件簡單的小事,往往都是舉手之勞的事。“我們可以通過無限多的方法給他人的生活帶來好處、輕松、快樂、希望、福祉、喜悅以及智力或精神上的成長”,這多方面的好處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但總的來說就幫助了他人。不要以為幫助他人,就是給自己找麻煩,浪費時間和精力。實際上,我們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會實現自己的價值,體現自己的能力,展示個人良好形象。
書中給出了19個善意法則,總的來說,也就是從心出發,付出行動,真誠地表達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