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之后的暴跌是怎么回事,應該如何面對? --2018.08.08
某些股票,被大部分投資者認為已經低估,甚至嚴重低估后,反而出現更加迅猛的短期跌勢,然后被圍觀群眾嘲笑為“你抄了地板價后,發現地板之下還有地下室,地下室下面還有十八層地獄”。
所謂價值或者內在價值,簡單的說就是對資產未來真實盈利能力的作價。短期而言,各種情緒和謠言,都可能左右市場價,但長期而言,市場價一定會反應價值。
原因是二者偏離時,套利資金會如同聞到血腥味的鯊魚,蜂擁而來。極小的偏離,也會被套利資金用龐大的杠桿抹平至小于交易費用為止,這是整個價值投資體系的基石,是資本逐利天性下的鐵律。
企業內在價值并非一成不變,它不僅可能隨著企業經營發展、國家和行業變遷而發生變化,甚至有些企業的價值會隨著股價的變化而變化。于是,股價和價值之間也有了兩種關系,對這兩種關系的把握,各產生了一位世界級的投資大師:金融大鱷的喬治.索羅斯、股神的沃倫.巴菲特。
他倆分別代表了「價格波動不會改變價值的投資」和「價格波動會改變價值的投資」兩大門派,都有自己的彪炳戰績,都有清晰的邏輯支持和獲利模式,而且兩位大師還有個共同點,都待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圍內活動,絕不搞什么左手索羅斯右手巴菲特的兼收并蓄。
有些資產,它的盈利能力與市場如何看待它毫無關系。巴菲特就扎根于這個領域,始終堅持在自己能夠理解的行業里,尋找那些內在價值與股價波動無關(或關系小到可以忽略)的公司,并在股價波動到明顯偏離內在價值時,或買或賣,利用“市場先生”的報價實現投資收益。此時的市場先生,就是那個口袋被利用、腦袋被忽略的“韭菜”。
另外有些資產,它的價值會因為價格波動的某個閾值而發生改變,然后價值的改變會反過來推動價格波動,價格波動再繼續推動價值的變化,如此循環往復,互為因果。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就扎根于這種現象的研究,并致力于利用它獲利,他給自己這種理論起名為“反身性理論”。此時市場先生就不是韭菜,而是投資者的同伙。
低估之后,股價繼續暴跌的原因也有兩種:
1、具備反身性的企業,是因為股價的下降,導致了企業未來盈利能力發生或很可能發生變化,從而出現兩種殺跌力量:一種是趨勢投資者,因為處于跌勢而拋出;另一種是基本面投資者,因為下跌導致企業內在價值降低,從而奇怪地在下跌的過程中反而由低估修正為高估,引發基本面投資者的拋售。
2、對于不具備反身性的企業,在低估、嚴重低估、變態低估時間段里,所有持續關注該企業,并持各種高低不同估值的基本面投資者都變成了持倉者。此時,如果因為什么外部偶然因素,導致股價出現輕微下跌。由于此時市場里沒有基本面買家,而趨勢投資者則需要在看到上漲趨勢時才跟隨進入,結果很小的賣單,就能導致暴跌。暴跌本身又可能導致杠桿持倉者及機構在風控需要下實施不計成本的被動減倉,從而雪上加霜,使短期跌勢更加兇猛。
只有等到因為暴跌所導致的市值,與企業合理估值差異過于明顯,已經大到足以吸引原本對此企業并無深入研究的外部資本注意時,股價才會重新回到價格回歸價值的正常道路上。
這也是為什么人們普遍容易將價值投資與長期投資劃上等號的原因。一是企業盈利的增長本身是逐步和漸進的,很少有很短時間內發生突變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外部資本注意到明顯便宜、展開研究到開始買入,也需要時間。
但,價值投資≠長期投資,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價值投資的根本特性,是尋找價格和價值有差異的投資對象,至于價格回歸價值的時間或長或短,只是一個表象。
無論價值的發現或者破滅,都有一味必不可少的靈藥,什么呢?——時間。低估被發現需要時間,高估被戳破也需要時間。所以,投資所用的一定是“閑錢”,期限考慮一定是“長期”(雖然也有可能短期達到獲利目標),絕不能用短期可能被迫撤離的資本進入股市投資。
面臨低估的時候,是否應該再等一等呢?
老唐的作法是低估就進入,如果有嚴重低估,變態低估,變態2低估,老唐就“扛”著浮虧,或笑看表演、或假裝不在。
因為,低估之后可能出現更低估,但也可能不出現更低估。如果因為前面“可能有”更低價格,而放棄在低估價格買入,結果可能錯失一個自己研究并了解的企業,最終被迫持有收益率確定更低的類現金資產,或被迫進入自己研究深度不夠的企業,長期來看,是巨大的損失。
價值100的東西,有人50出售,我立刻買入,買入的瞬間我已經賺了(只是比40買入的人賺的少),剩下的只是等待價值發現,使獲利最終顯示在賬面上。
至于期間是否到過30、20,對我而言不重要。如果因為揣測還會有瘋子以30元出售,結果可能最低35或者45,導致擦肩而過,那就枉費自己的深度研究了。
將股價的一次完整波動畫成圖,如上。其中A和A1之間的陰影部分,是企業盈利能力推動企業價值緩慢增長的區域,即企業的估值。它是個大致的區間,而不是精確的數值,A線為估值區間的下沿,它伴隨時間的推移,緩慢提升。
三角形B是市價低估、嚴重低估甚至變態低估,最終回歸價值的過程,三角形C為市價高估、嚴重高估,甚至變態高估,最終回歸價值的過程。
格雷厄姆的投資思想,主要是等待B區域陰影位置買入,在即將觸及A線位置,格派投資人獲利撤退,去尋找下一個B;我的買入一般在A線所在位置附近,買入后如果掉落B區域,有錢就繼續買,沒錢就忽略;
C區域是投機者的地盤,依據C區陰影部分與A1線的差距,我可能會賣出,也可能會不賣。如果賣出,會等待重新回到A線位置買進(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的A,有可能會高于賣出時的C區陰影)。
概括來說就是:我的獲利目標是通吃A和A1區間的長期向上推移,錯過這個階段,屬于不可原諒的錯誤;BC區域屬于意外,撿到算意外之財(windfall),坐過山車經過BC區域最終空手而歸,則是預期中的法定待遇,坦然接受。
這大概就是所謂心態吧,核心是知道哪些是自己的菜,力求穩拈;哪些不是自己的菜,得之開心,失之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