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和小伙伴們做讀書分享會,大家暢談了近期看的書,以及對于閱讀的各自理解。為了拋磚引玉,我先分享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四種閱讀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在這本書中,把閱讀看作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自我教育的手段,因此邏輯清晰地論證和闡述了如何將不同類型的書用不同的方法吃透、讀懂并消化為自己的東西。那么閱讀到底是消遣,還是無比正式的事情?到底是需要毫不費力,還是需要盡心竭力?到底是要關注哪些類型的書籍?到底應該用什么方法來看?這一系列的問題又再次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 著意繼續尋找一些關于閱讀方法書籍的書單,就發現了《越讀者》這本書。開卷之后就根本停不下來了,看到書的最后一部分的時候才暫停了一下,因為舍不得這么快就把一本好書讀完。
?????? 作者郝明義是在出版業有數十年經驗的從業者,《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是他翻譯的。在書中他坦言,直至40多歲,他才對閱讀有了完整的認識。他從應試教育體制著手分析,指出了這種教育體制下對于真正意義的閱讀的忽視和傷害。同時,分享了他自己的一些看法:閱讀的歸類、對不同讀物的認識、古人的讀書方法、閱讀工具以及如何真正培養起廣大而又精深的閱讀能力的具體建議。結合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對紙質書籍的沖擊,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書一共分為七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沒有贅言,值得喜歡閱讀、想要閱讀的人仔仔細細地看下去。
一、只要開始閱讀,就為時未晚
?????? 小說《2001:太空漫游》里面提到,原始人因為爭奪那些有限的植物果實而爭斗不已,卻無視在植物果實之外還有許多可以果腹的資源。身處豐饒,而以至于餓死。
?????? 在眼界打開之前,對于閱讀,我們何嘗不如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除了教科書、參考書等與考試相關的書籍是被要求是要“用功”地鉆研之外,剩下的許多書都視為消遣而被嚴加禁止。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眼界已經被局限了。我們以為,所有的應試相關的書籍是一個大大的圓,“課外書”是其中的小小角落。實際上,對于所有的書籍來說,應試書籍才是其中小小的一個圓。不光是眼光受到局限,在壓抑的過程中,我們的閱讀“胃口”也被破壞了,只知道一味地尋求輕松的消遣“課外書”來閱讀。高中畢業之前都被灌輸著“考上大學你就可以隨便玩”的理念,等到上了大學,大多數人就真的松散了,也不會再選擇去閱讀。
???????這本書對于教科書的比喻有點毒辣,卻很形象。書中提到:“教科書”是維生素,“參考書”是興奮劑,而“補習班”則是集中提供興奮劑的轟趴。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測試你的維生素吃的夠不夠。
???????當離開學校走入社會,我們也許才會開始覺醒,在條框之外,竟然有如此浩如煙海的書籍值得去閱讀,才會逐漸意識到,“閱讀”從來不僅僅是輕松與隨意的,還需要放亮眼光來查找,專注努力地用功,通過“閱讀”來達到個人知識結構的完整構建,從而也許有一天會將理想照進現實。
?????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的爆炸,讓越來越多的信息和書籍展現在我們面前。在覺醒的同時,我們又陷入另一個迷茫的境地,迷失在卷帙浩繁的密林中,不知道該如何開辟自己的閱讀道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斯怠矣。”在這種迷茫的狀態下,很容易選擇放棄。
???????當然,最好的閱讀曲線是,在小學打好閱讀的基礎,在中學階段廣泛探索、慢慢發掘自己的興趣點,然后再到大學選擇自己與興趣相關的專業進行更為精深的學習,大學畢業后走上社會再沿著這個途徑自由開拓、左右逢源。
?????? 我們很多人都已經錯過了這樣的曲線,只能在進入社會后倚靠自己進行“社會化的閱讀”,不斷摸索,與在小學到大學階段養成的不良閱讀習慣作斗爭,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事務中擠出時間。
?????? 只要開始,就不算晚。林語堂說:“讀書的所得,靠讀者的識見與閱歷,同靠作者識見與閱歷一樣的重要。”閱讀的能力和個人的人生閱歷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晚些悟也有晚些悟的好處,走的冤枉路也有冤枉路的風景。
?????? “除了愛情,沒有任何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二、閱讀如飲食,不可或缺、均衡搭配
?????? 在作者看來,閱讀就如同我們的日常飲食一樣不可或缺。“天天閱讀”這種說法就如同天天要吃飯一樣,實際上是再自然不過的道理了。拿飲食類比,閱讀分為四種類型:主食閱讀、美食閱讀、蔬果閱讀、甜食閱讀。
???????主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生存需求”的閱讀。主食主要是為了提供飽足感的,所以主食類的閱讀,其實就是為了尋求直接解決我們對于工作、生活等等現實問題之道的閱讀。對于學生來說,是教科書;對于上班族來說,可能是企業管理、語言、理財等等主題的書籍。主食閱讀提供飽足感,但是也有其陷阱存在:因為飽足感,而忽略了其他類型的飲食,一來違背營養的均衡攝入的原則,二來也離成為一個好品味的美食家相去甚遠。
?????? 美食閱讀,是“思想需求”的閱讀,不直接地解決我們現實的問題,而是指向這些現實問題的根本方向和本質。這些本質,是人類共同的思考的命題,是人類思想的結晶。許多文學、哲學、科學、歷史、藝術方面的書都是這類型的閱讀。也因為它們是人類思想的結晶,所以相對來說讀起來沒有那么容易理解,需要努力地消化稀釋和挖掘。也正因為難以理解,所以一來容易讓人望而卻步,二來容易讓人不知道應該細嚼慢咽,三來讓人難以分辨到底哪些才是最經典的。
?????? 蔬果閱讀,是“工具需求”的閱讀,幫助我們消化閱讀過程中對于字義、詞語、典故等的不理解。如果閱讀的時候不運用到字典或詞典工具,或者說沒有挑選到好用的字典詞典工具、沒有及時更新工具,很有可能在閱讀中產生不解和迷惑。
?????? 甜食閱讀,是“休閑需求”的閱讀,沒有任何目的,只是休閑和娛樂的用途。漫畫、小說等等都屬于這類型的“甜食”。正如對于“甜食”的定位一樣,“甜食閱讀”也不宜占比過多;同樣是“甜食”書籍,也有優劣之分。
?????? 當然,這四種類型的閱讀只是作者自己的大致分類,對于不同的人、處在不同的階段,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書籍分類可能不同。書中提到林語堂先生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人人所必須閱讀的,只有在某時某地某個環境或某個年齡中一個人所必讀的書。”
?????? “好書”與“壞書”沒有絕對的標準,即使是“壞書”,也有其可觀之處、可思考之處。只不過,有時候有的書相對來說不值得讀者付出那么多的時間來閱讀。所謂的分辨與挑選,就是要找出值得花時間的書。
?????? 對于一些書籍的類型,作者也有自己的評價。
?????? 關于小說與非小說:“精彩的非小說,是以三十個字來歸納數十萬字故事的道理;精彩的小說,是以數十萬字的故事,來講三十個字的道理——甚至,不講什么道理。讀三十個字的道理,好處是清楚、明白、直接。壞處是,你得來輕松,很容易會不當一回事。讀數十萬字小說的故事,壞處是別人的故事可能說得太生動了,光是情節就讓你目眩神移。好處是,多年后偶一佇足,眩目的情節中,別有風光。”
?????? 關于詩,“看過一篇文章,說是最有力的文章,也只是用繩索固定在地面的熱氣球,永遠無法離地而飛。而詩,則不然。”“小說是需要赴約的,而詩是與你邂逅的。”
?????? 關于哲學,“詩,小說,是感性的事。從感性越界到理性,最好的切入點就是哲學。”“找哲學書來讀的時候,可以有兩種方向。第一種方向,是把哲學當成一種閱讀的基礎來看。另一種方向,則是把哲學當成一種閱讀的終極來看。”
?????? 關于歷史,“一部精彩的歷史書,是小說,是詩,同時,由于對歷史的透視能夠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出,什么事件和哪種活動有著永久的重要性。”
?????? 關于圖像、漫畫、影像,“有時候,最好的方法不是閱讀文字而是圖像閱讀,因為你把它描寫得越細致,就會把聽者的思想搞得越糊涂。”“陳述太初的混沌,啟蒙的黎明,影響和文字各有其震撼和動人之處。”
三、用功讀書,用合適的方法讀合適的書
?????? 說到讀書的方法,中國古人有幾位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諸葛亮說“亮獨觀其大略”;朱熹說“熟讀精思”;蘇軾說“八面受敵”。
?????? 每一種讀書的方法都有其道理,四位先賢留下的只言片語,不能證明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僅僅運用他們自己所提到的一種方法。
??????? 我們運用起來,其實并不矛盾。在飲食中,吃美食的時候要細嚼慢咽一點,吃主食不妨速度快一些。所以在閱讀的時候,主食類的閱讀,不妨“觀其大略”;美食和蔬果類的書,要學會“熟讀精思”;甜食類的閱讀,則可以“不求甚解”。
??????? 在面臨著書籍選擇的時候,面對那么多的書,怎么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買,也是可以交替運用這幾種方法。拿起一本書,隨意翻閱的時候“不求甚解”;通過看封面、封底、作者介紹、前言、目錄等“觀其大略”;選一個認為最重要的章節“熟讀精思”幾分鐘。通過這樣的步驟,來挑選一本書。
??????? 東坡先生的“八面受敵”,其實是一種主題閱讀的方法,比如他看《漢書》,讀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只關注其中某一個小方面,比如官制、比如兵法。對每一個主題精通之后再聯系起來觀看。
?????? “用功讀書”,不是對每一本書都傾注許多的心力,而是要學會不同的書、不同的階段,用不同的“功夫”。
?????? 學會用合適的方法,還包括要學會記筆記。作者自己記筆記有好幾種方法:1、直接記書上,用不同符號;2、馬上需要追蹤的,記在隨身的電子設備上;3、有些心得記在小筆記本上;4、把第2、3類中特別重視的key進電腦保存和處理。
??????? 記完筆記,不代表懂了,所以還要檢驗有沒有讀懂。可以自我拷問:作者到底說了什么(你的體悟、啟發;什么地方不明白;同意哪些或者不同意哪些地方,認為講得不足的有什么地方)。最重要和直接的體現是,能夠簡明扼要向別人講述出作者想要表達什么。當然,讀懂也是階段性的,很多經典書籍,需要長時間的消化才能讀懂。“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不怕不懂,就怕沒有疑惑。
四、從密林中開辟第一條路,進而跨越閱讀階梯
?????? 正如在第一部分里面我們提到了,當我們開始閱讀的時候,發現置身于密林之中,不知從何做起。理想的狀態是“博大、精深”,精深的方面是專門學問,博大的部分是旁搜博覽。
?????? 第一步就是需要在密林中開辟出第一條路徑,先往專門學問的方向探索。作者給出了切實的如下的步驟建議:1、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閱讀題目(小而聚焦,比如飛機、咖啡等)。2、利用讀書方法,找到關于這個主題的1-3本必讀的入門書。(可以從50本,用觀其大略等方式,最后縮減過濾出1-3本書)。3、把這些書用“熟讀精思”的方法仔細閱讀。4、最好找到一個可以引路和請教的人。5、設定時間表,逐步收集閱讀和這個主題有關的涉及到“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四五十本書。6、還盡可能從網絡上收集和主題有關的材料。7、整理這些書籍和網頁,形成自己的心得。8、驗收:到一家書店和這個主題相關的區域,能夠說出他們的書目在哪方面有缺失,并且找引路人來驗證;找這個領域里當代研究最頂端的幾個人的最新文章或書籍,來檢驗自己是否可以明白他們的所寫所述。
?????? 接下來,發展新層次與新領域。“往前跨一步,往旁跨一步”。往前跨一步,是進入新的層次;往旁跨一步,進入新領域。
??????? 閱讀的七道階梯分別如下:第一道,你關心、思考的,是如何讓自己更美好;第二道,你開始關心、思考如何讓自己與所愛的人,共同更美好;第三道,你開始學習欣賞一切抽象的美好;第四道,你開始學習欣賞社會制度之美好;第五道,你開始學習欣賞與自己相異之行為的美好;第六道,你開始學習體會多元知識激蕩之美好;第七道,你學習體會宇宙的智慧之美。
五、一些閱讀工具
?????? 1、時間。閱讀時間也有“零錢”與“整款”的區別。整款的閱讀時間非常重要,美食閱讀、主題閱讀,都需要專門的、整塊的時間。
?????? 2、學會用“外掛”。不是要強逼自己用腦子記住所有的知識,在腦之外,學會用“外掛”,比如筆記、卡片,現在則有電腦、手機等等各種儲存空間和介質可以利用。
?????? 3、善用書店。書店一般分為三個區域:陳列新書和促銷、陳列排行榜和推薦書、立柜區。關于購書的建議“一個星期,總要至少去一次書店,總要至少買一本書。”
??????? 4、關于書架與藏書。“至少每隔兩年得清理一下藏書,淘汰那些過時的沒有參考價值的讀物,毫不猶豫地把你不想再讀的書棄之如敝履。”
??????? 5、善用網絡。不是網絡的出現讓大家不想閱讀,只是人性一直如此。善用網絡搜索的有用之處,與書籍的閱讀搭配使用。
六、小結
??????? 作者在書中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人物故事、觀點順手拈來,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機結合在一起。我努力地通過上述的一些文字對這本書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表述,卻仍然覺得書中有太多精彩之處沒有總結出來。
??????? 讀到最后,掩卷思考:“越讀者”的“越”字,是越界的意思。這個越界,既是指我們要跨越對閱讀的單一認知而進入到對閱讀無比重視的認知中,也是指我們要跨越不同領域不同層次而無限延展自己的閱讀維度,還是指我們要跨越虛擬與現實而將擁抱網絡時代的新型閱讀方式。
??????? 記得書中在前言部分提到一個童話故事,故事主人公在完成任務后只有兩分鐘的時間來回到他早已遠離的家。這明明是不可能的,在主人公放棄大哭的時候,有個聲音提醒他,只要他隨意打開一扇門,就可以回家。于是他停止哭泣,隨意打開一扇門,馬上就到了遠在千萬里外的家。
??????? 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議,可是“閱讀”,特別是“越界的閱讀”,就如同這樣一扇“任意門”,讓我們這些被放逐在遠離終極智慧千里萬里之外的人,能夠在某時某刻,瞬時打通回家的路。
??????? 笛卡爾懷疑一切,想要找到一個不能被懷疑的支撐點,作為最堅實的出發點,來證明人的個體乃至于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通過層層推導,他認為唯有“我在思考”這個事實是不可懷疑、絕對存在的,所以能證明我的存在,所以就有了“我思故我在”。
??????? 在文章的結尾,想起小伙伴們上次分享的時候提到,閱讀讓人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特別的,“書中自有天地寬”。我想,對于我們來說,我讀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