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和教師不生活在未來,未來我們的學生將生活在過去。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余勝泉教授,今晚來到互加鄉村教師公益計劃的課堂,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給我們講解了《互聯網時代的認知與學習》。
今晚聽課學員來自全國各地,有一萬多人,是真正的萬人大講堂。余教授從三大方面--互聯網時代的特點、未來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怎樣迎接挑戰這三大方面給我們講解了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機遇與挑戰。余教授講課激情澎湃,妙語連珠,讓我們深深地思考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師該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這個問題。
一、信息時代的特點及帶給我們的思考。
余教授首先分析的是當前的互聯網形式發展的新形勢。
人機結合的新人類突破了人類個體認知能力的極限,人機結合的思維體系是現代人認知世界的基本思維方式,使人變得更聰明。
現代人適應世界的認知方式在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認知是構建教育大廈的基礎,人的認知方式的裂變,必然導致教育的革新。人不要固步自封,要傾聽科技進步變化和變革的聲音信息。
信息技術以手機、互聯網為代表。其中,移動互聯網設備的數量在2017年超越人口數量的一點五倍。不善于利用互聯網是非?;?,也是不可思議的。互聯網延伸了人的大腦,復雜社會的生存呼喚人機結合的教育智能,內腦加外腦才是一個人聰明的標志。
媒體是人體的延伸,現代人是人機合一。信息社會中,人的生存是一種信息化生存,無法逃避技術。信息時代的原住民是生于信息時代的兒童。信息時代的客體主體化。
我們擔心信息技術對孩子們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還對孩子們使用手機和電腦充滿恐懼。
恐怕現在很多學校是不允許孩子們帶手機進課堂的,因為我們擔心孩子們沉迷游戲而影響學習,我們把手機看成了影響孩子學業的洪水猛獸。
聽了余教授對信息時代特點的分析,我明白時代在發展,我們阻擋不住科學技術前進的滾滾洪流,只能順應時代,做一個勇敢、有智慧的弄潮兒,要不然是會被時代淘汰的。
我們接受了手機,逐漸學會了上網查資料、看電子書、寫簡書、發朋友圈、做小打卡、進行網上購物、買車票和出行導航……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和高效。孩子們呢我們有什么理由讓他們在新時代還是和過去一樣學習?
感謝互加給孩子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網絡課程,尤其是同村的孩子也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今晚看到蔡淑棉和高淑娟老師帶領的程村孩子的巨大變化,我看到互聯網時代帶給我們的巨大變化。我班的孩子們參與了米課堂直播課堂,孩子們從精神狀態上開始轉變,也在寫簡書的過程中逐漸自信起來。
我們不是害怕孩子們帶手機,而是還沒有做好面對孩子們帶手機以后的指導工作的準備。換句話說,我們老師要不斷學習網絡技術,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新時代的到來。
二、信息時代不要故步自封,要用心傾聽技術時代信息變革的聲音。如今的學生是信息的原住民一代,一出生就面臨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網絡就是他們的生活,他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交流和互助,他們的閱讀方式與習慣正在發生變化。
有三種教育技能必須教給學生:
讓學生學會處理海量的信息的能力
教給學生全球交流的能力
教給學生如何自我導向學習
我們必須掌握新的學習工具,因為我們無法逃避信息時代。
余教授還告訴我們未來學習方式的轉型:首先是轉變獲取知識的方式。由關注“雙基”到關注“四基、四能”,“四基”是知識、技能、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四能”是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A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是教育的永恒話題。
未來的學習是個性化的。是一種精準診斷、智能推薦,是基于學生的知識地圖的個性化學習。
未來的學習是泛在的。未來是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的,是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的多元化社會。
未來的學習是主動的、有深度的。是一種虛實結合的學習方式,人人都在主動學習可以通過手機、電腦學習,也可以結合實物學習。
未來的學習是社會化的,跨越組織邊界的。實現全市優質教師資源和學生個性化需求的跨學校、跨區域精準匹配的在線雙師服務。
未來的學習是連接性的。從信息鏈接到人的鏈接,以知識為中心,構建社會認知網絡的連接,連接就是學習。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以人為核心,發揮網絡作用,給予孩子們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引導孩子們健康、正確上網學習。
自己多多學習PPT制作、視頻剪輯、微信公眾號發布和網絡直播課堂等技術,向黑姐趙靜老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網絡素養。
三、網絡時代要與時俱進,勇于迎接挑戰。
曾經創造了一個信息傳送神話的驛馬快信,從1840年4月3號開始到1861年10月26號結束,實際上僅僅運行了十九個月,因為可跨越大陸的電報的產生。
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能夠存活,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物種才能生存下來。未來學生帶電腦上學,人人擁有電腦將成為事實。教師作為知識壟斷者的權威地位將徹底打破,促使我們對于教育者自身所承擔的角色進行新的思考。
教與學的關系的挑戰,是互為挑戰的關系,以知識面、知識深度、知識獲取等方面對比來看,更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的重心將發生轉移。
教師成為學生知識的引導者,從個體工作到群體協作,跨越邊界、扁平化、虛擬化的教育組織。
教師要適應大數據時代人才培養的方式,會用電腦的教師會取代不會使用電腦的教師,教師要像過去使用筆、本一樣熟練地使用手機、電腦,不斷更新自己的基本知識結構。
未來教育的遠景,要學會與人工智能教師的相處。
余教授說到“未來不再遙遠”!
余教授用了96張幻燈片、一個多小時的精彩分享,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震撼,更是一種危機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我還沒有充分做好帶領孩子們走進互聯網時代的準備工作,那就讓我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網絡技術水平,與時俱進,做一名適應時代的合格教師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