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生活抽了多少耳光
才決定用“行動”去反抗
在23歲,沒有比找工作和找對象更熱的話題。我身邊的這些男男女女們包括我在內,都面臨著這兩個世紀難題。有的人閃電結婚,比如戀愛經驗不豐富的旭旭。有的人兜兜轉轉還是嫁了初戀,比如亮嗓子人民教師王悅。有的人談了八年還在民政局門口晃蕩,比如隔壁李大蕊。有的人依舊24年如一日的沒有對象,比如任性幼師然然。有的人破天荒談了八丈遠的異地戀,日夜相思苦,比如干勾魚。有的人只著急別人不著急自己,自稱專家,我就不一一點名了。
總之這一年聚少離多,各忙各的。生活還算能喘口氣,交到幾個走心的朋友,也難免擦槍走火誤傷自己,我把它稱為經歷。
從長發到短發,從教育到甜品,我有改變和選擇的機會和權利。我想說長大真好,長大意味著你終于可以獲得最大的自由去理解世界。你要知道做什么樣的自己,做什么樣的事情,交什么樣的朋友,你在不斷的試錯和體驗中學習成長,對世界有著不同的看法和理解,這才是成年人擁有的樂趣,至少比我坐在教室里打盹兒和發呆更有意義。
又會有人說:長大哪有這么多樂子,四處奔波累的像條狗。找不到對象沒準還是條單身狗。即便如此,剛開通的一二號線地鐵里的上班族,每天早晨在擠成沙丁魚罐頭時仍然奮力舉著手機狂刷朋友圈。每個人都會找到些適合自己的樂子,至于你為什么不開心,大概是沒交作業被發現了還不甘心的心情吧。
日本有個女作家吉本芭娜娜在《廚房》里寫,“盡管的確存在幸運與不幸,但整日糾纏于此卻未免太過任性。雖然這種想法并不能減輕我的痛苦,但卻使我從中獲益,自從我意識到這一點,我強迫自己長大,至少學會了讓不幸與普通生活和平共處。”
這段話寫的多棒呀,以前我不大喜歡看日本人的書,不知為何,他們總有種“無論生活如何絕望,仍然要努力”的勁頭。或許是我內心的反叛,認為沒什么必須要做的,沒什么目標是必須要達成的,所以對此總不屑一顧。可現在我回頭再看,只有經歷過真正的破碎才會明白,生而為人,成長多么難能可貴。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在不斷的崩潰和修復中來來往往,從中獲得力量,去支撐接下來的日子。關良老師說:不要在釋放力量,把這些力量往里收回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從愛自己開始。記住四個字:這很正常。不要去壓抑自己的情緒,情緒來了就讓他來,貫穿全身去體驗這份情緒來時的感受,去覺察自己。通過不斷地覺察自己,學會與自己相處,回歸到最初的自己,找到自己。
我現在依然吃飯,睡覺,做甜品,玩手機,見朋友,過著普通的日子,但我的內心豐盛自在,想說話了,隨時有能撥出去的電話,我知道ta在,我很安心。我同樣享受你們下班后來陪我的時光,充滿了煙火氣。
現在已經凌晨一點整了,期待明天再見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