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金融系教授金李在由光華管理學院主辦的“中國式財富管理與家族企業傳承”研討會上做了題為“中國式財富管理”的主題演講。
金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基于豐富理論研究和實戰經驗,專門為中國人量身打造了一套財富管理方法論。
最近一段時間,不管是2017年年中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還是十九大對中國現在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判斷,經常提到的幾個系統性風險,包括:部分地區的房價快速上漲,實體經濟本身的融資貴和融資難問題,部分企業和地區的杠桿率過高。
這些問題的根本癥結是,當前中國經濟可能過度依賴于把投資性房地產作為財富的主要儲值工具。
過去15、16年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房地產市場和相應的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狂飆突進的發展,但是,財富管理的行業仍然處在早期發展階段,雖然市場發展速度很快,但總體仍處在自發、無序、野蠻生長的狀態。
中國式富翁:創富能力強,守富能力弱
財富家庭,大多數是第一代富裕者,因為我們的父輩沒有太多的財富。中國第一代有不少財富是需要管理的,我們的創富能力很強,但守富能力還不夠。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是否有意識進行財富管理,帶來的差異是非常巨大的。財富管理可以極大地提升經濟個體,不管是人、家族、企業甚至是地方政府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幸福感和滿足程度。
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換一個說法,也就是人民群眾近乎無限的需求和有限的資源之間的矛盾,怎么去權衡取舍,怎么去把這些需求排出一個輕重的序列,利用有限的資源盡可能滿足,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財富管理所最終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正進入到全民理財時代
得益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富民”國策,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本身是在快速發展,財富人均和總規模都在快速發展。
根據招商銀行和貝恩資本每年做的中國財富市場需求調研結果,2017年民間可投資財富總規模188萬億人民幣,是中國GDP的兩倍還要多,年化增長的速度超過20%。
再看看中國成人人口平均每人占有的財富規模,從2000年每個成年人5千美元,一路上升到今天的超過25000美元。
以瑞信研究院的標準(擁有5萬至50萬美元的凈財富)計算,2015年中國的中產階層雖然僅占全國成年人口的11%,但按絕對人口計算卻是全球最多,達1.09億名,超越美國9200萬名的中產階層成年人。
中國過去十多年的中產階層所占有財富的總規模是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增長速度最快的,2000年以來增速超過330%。
隨著中國2020戰略的順利完成,到2020年,人均財富在1萬到10萬美元之間的成年人口將達到整個中國成年人口的一半,從而標志中國小康社會的基本建成。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開始進入到全民理財時代!
這么大的財富規模,財富管理有用嗎?當然有用。
中國民間最大的兩個財富的儲存工具,分別是銀行的存款和投資性房地產,加起來的規模超過60%。這里面存在巨大的問題。十九大以后,對中國投資性房地產未來的發展,有巨大的政策上的不確定性。
但是,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或者是中國的資本市場,并沒有開發出其他的有效的能夠替代投資性房地產的財富儲值工具。
所以,老百姓一方面說不大敢把錢投到投資性房地產里,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很無奈,你不讓我投在這兒,往哪兒投呢?
消費比收入穩定,一生幸福指數最高
按照2016年中國居民家庭收入來看,中等收入家庭一年有8萬多塊錢的收入,月收入7200元。
同時,普通的中等收入家庭所擁有的財產或者說財富的平均規模是12.7萬美金,折合人民幣是80萬左右。如果這80萬元每年的年化收益率多2%,一年收入就能多1.6萬元,相當于多出兩個月多的收入。這里面是有巨大的利益空間的。
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弗蘭科·莫迪利安尼,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論,用來解釋長期的時間序列的財富管理的需求。
他發現,人在一生中隨著時間的變化,資金的流入流出情況是有比較大的波動的,當前的支出和當前的收入之間有比較大的差別,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在長期的生命周期中間,保持相對平滑略有上升的支出節奏,能帶來最大化的滿足程度。
而根據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在心理上的需求對應一個人在財富管理的需求,即:
生理和安全需求,對應溫飽階段;
社會和尊重需求,對應小康階段;
自我超越對應富裕階段。
這意味著,滿足財富的需求有保本升值,還需要做風險能力比較高的需求。
上圖是根據前面各種心理和財富金字塔所設計出來的標準普爾的家庭資產象限圖,采集樣本超過10萬個家庭。下圖是我們經常看到的財富金字塔的圖,把人各種需求、日常的消費吃穿用行、柴米油鹽,和相應的資產做了對照。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需求,對應不同的財富管理方式。
何謂正確的財富觀?
第一,財富管理是長跑而不是短跑
財富管理伴隨一個人甚至一個家族一生的旅行,影響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不是說今天我賺了錢,明年賠錢,那種短跑不能決定一個人長期真正的財富狀況。
第二,財富管理并不能只看收益率
目前的狀況下大部分的財富機構和財富客戶在交流的時候,只看年化收益率,8%就好于7%,但收益率并不是最終的實際收益率,波動性將會明顯影響一個人長期的財富的積累。
另外是流動性,今天很多的財富客戶特別是大客戶,經常會被他的財富銷售人員所引導購買一些長期的金融產品,年化收益率很高,可能是20%,投資期限也更長,5年甚至更長時間。如果是以犧牲流動性換取的收益率,并不一定是值得提倡的事情。很多優秀的企業往往是最終死于資金鏈斷裂,家庭也是,流動性管理是財富管理重要的一環。
第三,財富管理應該是全局,而不是一時的布置,買單個產品絕對不是財富管理。
第四,要善用時間這個朋友。我經常跟MBA的同學甚至本科生有交流,他們說金老師你講財富管理你是對牛彈琴,我們都沒有財富,也不需要財富管理。
我跟他們假設了一個思想的實驗,這 1000塊管理和不管,其實會有重大的區別。假設20歲時存了1000塊錢,存到65歲。如果不考慮通貨膨脹的話:
1、銀行活期存款年化收益率0.35%。1000塊變成1170塊,多出的170塊夠你到北大的西門烤翅吃一頓飯;
2、如果是存定期,3年期定期存款年化收益率3%,1000塊變成3781,多出的2000多塊夠你和室友好好慶祝一下相聚,一起今天吃頓飯;
3、如果交給巴菲特幫你管理,巴菲特(1965-2009)年化收益率20.46% ,1000塊變成434萬。
這就是時間的力量,當時間足夠長的時候,用足夠好的管理方式,哪怕一筆小小的回報也會積累成大的回報。
解決高杠桿率危機
須打破房地產“穩賺不賠”
我經常拿足球做比喻,踢足球要有好的前鋒、中鋒,負責進球,也需要有好的后為和守門員,讓別人不能進球,是攻擊和守衛同時具備。攻要酣暢淋漓,守要無懈可擊。
目前我們的財富管理往往是善于攻不善于守。把人員配齊決定90%以上的資產配置結果,攻得很厲害的人,超額回報非常高,但是很難長期持續。找巴菲特幫你管錢當然好,但是哪那么好找,事前找一個巴菲特真不容易。
財富管理是戰役,而不是戰斗。最終決定它成敗的絕不是我去賭一把并賭中了。
中國財富管理行業正在發生階段性轉變,從原先嚴重依賴于投資性房地產,向更加廣闊的大類資產配置的轉變開始。
中央反復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言外之意就是現在很多人是拿房子來炒的,是因為這些人目前沒有發現更好的其他值得做長期資產配置的財富儲值工具,這就需要市場調整,提供這些工具,使得老百姓的錢不依賴投資性房地產作為儲值工具。
當投資性房地產市場提供8%—10%的年化回報幾乎不承擔風險的時候,當這種市場存在的時候,作為一個投資的工具會大量吸收從實體經濟里的資金。財富是聰明的,再如何強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可能也很難撬動資本。除非發展實體經濟的回報是有競爭力的。
美國的高凈值人口和超額凈值人口,財富投資在房地產的規模不超過20%,中國的數據大概是60%。為什么人家是20%,因為美國存在著大量的其他的投資機會,在風險可控的風險溢價處理之后,回報率并不明顯低于房地產。
假如說,能夠讓房地產不是只賺不賠的話,現在我們所說的部分企業和地區杠桿率過高的問題也會得到解決。我們發現很多杠桿,來自于某些企業把資本最終投入到跟房地產有關的行業中間。
當一筆生意只賺不賠的時候怎么加大投資者的回報率?答案就是“加杠桿”。這樣看來,如果把在房地產本身的回報適當地下降,杠桿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中國的財富管理任重道遠,我們是正在看著這個行業處在井噴的前沿,未來有巨大的發展,財富管理依賴房地產的問題得以解決,就能夠解決中國下一步發展的攔路虎,使得中國經濟獲得巨大的騰飛的空間。
來源:正和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