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教我們讀書,考試,卻沒有讓學習的觀念深入人心?!栋褧r間當作朋友》這本書告訴我們,學習,應該是一件非常有趣、有價值、有必要的事。這里的學習,不只是傳統意義的上學讀書,更包括閱讀(各類雜書,文史哲,政經地,科學、邏輯學、心理學等)、體驗、試錯、觀察、思考。
(一)為什么要學習:學習,開啟你的視野
學習最關鍵的一點是任何知識的獲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間,它就已經悄然進入你的生活了。學過概率統計學的人,多半不會買彩票,因為這種行為是對他們智商的侮辱;精通外語的人,能看更多相關專業的書,了解更多知識,碰到外國人不用擔心溝通問題;讀過歷史人文的人,去旅行感觸也更深。習得的知識和技能,讓你看得更高更遠,擁有另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而不是只局限于現在這一方狹小的天地。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總是看不到方向,那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
(二)如何學習:保持學習的狀態,培養你的自學能力
十年寒窗苦讀,看起來有很多人會學習,會考試,但其實應試教育的學習,為分數為考試,離真正的自學能力還很遠。而大學教育,本該培養自學能力的,自我的懈怠,師資質量的參差不齊,很快四年就過去了。
《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提到如何掌握及運用自學能力。
(1)閱讀理解能力
不是學完一門課,看完一本書,就叫學會了,還要問你是否理解作者的意圖,能否說出書中的核心,記清重要的部分,你會不會把有用的信息存檔,以便有需要時能即使調出來用,能不能學會甄別、分辨相關信息,試著分類歸納……
能堅持做到這些的,才是有心人。(可惜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不是)
(2)檢索能力
檢索能力建立在相當熟練的閱讀理解能力基礎之上。從大學搜索資料寫論文,到工作之后上網搜集整合各種信息,檢索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這種檢索能力,有賴于自己的積累,那些不斷閱讀,觀察,理解,交流,沉淀,推敲,篩選的人,檢索能力更強。
(3)寫作能力
李笑來老師在書中指出,“寫作能力在自學能力中占據重要位置……這里的寫作能力,不是詩歌,散文,小說,而是寫作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種——寫出簡潔、有效、準確、樸素、具體的說明性和說理性文章的能力。
很多人總把寫作能力和文學扯在一起,覺得自己是理科生,文筆不好,不擅長寫作,其實這是一種誤區。寫作有很多種,有偏文學、抒情的文字,也有很樸素很直白的文字。
文科生寫文章也許文采更好,但感性,文章容易拖沓,雜亂,而理科生寫文章,也許文筆差點,但更簡潔,層次分明,更有條理。其實應該互補。所以別拿理科生為借口不寫作了。
時常寫作,記錄,其實也是一個整理自己學習,思考、積累經驗的過程,也能分享給他人,在共享知識、傳遞信息的過程中也能得到別人的意見,提點,進而有所進步。
(4)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最直觀的理解就是目的性越強,越需要用到的知識和技能,越容易學好。
這就是為什么工作后,看PPT、EXCEL教程,會比大學時上課更走心,學得更快更好,最直接的,你在工作上要用到,現學現用當然比應對考試更直觀,也更賣力了。(所以強烈建議大三大四的學生去實習,在實踐中學習專業技能)
所以,學習一項知識技能,最好找到可用武之地,去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檢驗效果。
(三)關于學習進展:學習是一個過程,堅持才是王道
學習有個階段性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會有很長一段時間進展緩慢,甚至沒有進展,到了某一刻突飛猛進,而后又是一段平臺期,嚴格來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這個說法并不準確。
多分耕耘,一分收獲。
只有耐得住前期緩慢爬行期,堅持下去的人,才能享受“突飛猛進”的成果。所以學習,提升,進步,成功,永遠屬于那些堅持到底的人。
我很喜歡李笑來老師的話,“認定一個目標,確定可行后,運用心智的力量,在這個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時間,比更多再多一點的時間。把時間當作朋友,一路前行。當時間陪伴你足夠久的時候,它自會給你的耐心相應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