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的教育現狀貌似還是這樣:孩子們每天勤勤懇懇讀啊念啊背啊,手上不離教科書,卻幾乎不關心時事,不翻閱經典之作。只為將教科書的每一個鉛字刻到腦子里,應對千奇百怪的考試,考完高考,走上“人生巔峰”。
而東野圭吾的小說《湖畔》似乎把這一個常見的“病態教育”極端化,家長們為了自己的孩子能上一個好的私立高中不擇手段,從送禮到出賣肉體,到殺人,共同掩埋真相。雖說男主人公俊介一直抵抗并不理解這些荒謬的行為,在完全獲知事情真相的后,斗爭,最終也選擇了隱瞞沒有向警方告發。
探究一下家長們各自的心理吧,或許從中也能體會到現階段大部分家長們的心理。
首先,家長們為什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出色?
面子問題
家長們把孩子作為生活的談資,在年夜飯桌上或者隔壁鄰居閑談常能夠聽到的句式----我聽說啊某某的女兒怎么怎么樣了,有套房子了,在哪里工作啊…丟不起自己的面子就催促著孩子加油向前沖,可一定要給你的老爹(老娘)爭點光。
可是為什么家長都只談孩子呢?
因為生活重心在于家庭。
之前看到過一片文章,父母為什么那么想在子女上大學或者工作后常和她們聊天甚至希望插手并料理她們的生活。(當然一定的插手是必須的我這里指的是過度的…)因為父母除了工作,生活的重心幾乎就是孩子,很少有父母會自己更好的充實自己,比如說看書,健身,學習攝影,電腦之類的。他們更愿意葛優癱,更愿意窩在沙發上看綜藝看韓劇,這種娛樂方式雖是放松了自己,但是幾乎不會帶來感悟或者心靈的共鳴,干巴巴的笑聲過去后什么都沒留下。小則怡情,大則傷身。精神的空虛使得生活的重心全部圍繞著孩子,自然要求管束甚至過度插手自此發生。
當沒有相同的其他興趣愛好的人們聚集,只能談些八卦,這時孩子就是最好的談資。
因為“生活所迫”
上一輩的家長是不幸的,他們經歷過饑餓,經歷過困窘的生活,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這是一種憂患意識,確實沒錯。在這個社會上沒有知識如何立足,沒有文憑如何立足,沒有金錢如何生存。父母希望孩子更好的活著而不是茍延殘喘的生存。
這就有點難辦了…
因為這是社會大勢所趨帶來的自衛,我們只能祈求社會一步步發展可以給孩子們和家長一點喘息的機會,不要馬不停蹄地向前沖,找到最佳平衡點。
問問孩子們:你到底喜歡什么啊?喜歡就去做,不喜歡就不做!將吸收知識作為一種習慣,一種熱愛,一種欣悅。然而這肯定要除了父母,社會各界人士所營造的社會氛圍也有很大關系…慢慢來吧,會越來越好的,中國高考不是正在改革了么?
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一個生活平衡的方式于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更好的抗爭。同樣每一個家長也應該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別再擔憂要是我的孩子考不上大學怎么辦而是應該擔憂我的生活一點都不充實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