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out: post
title: 《程序員編程思維訓練》Day8
category: opinion
description: 聚焦|知識管理|優化情境
范圍:第8章
開始 | 更新(碎片) |
---|---|
2016年1月26日10:20:22 | 2016年2月3日15:41:17 |
- 筆記思考
- 讀了多少?
- 有什么收獲和疑問?
- 書中的內容和自己有什么聯系?
- 哪些拓寬了自己的知識?
- 哪些能促進自己的行動?
- 為什么你的注意力那么短?
- 如何管理知識
- 如何優化當下情境
注意力
大腦喜歡偷懶
人類的大腦,重量不到人體重的2%,卻耗費了人體20%的卡路里,也就是每天三根香蕉的能量。由于每次脈沖需要很多的能量,大腦的總能量消耗相對來說還是非常低的。考慮到每次放電的能量耗散以及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每個神經放電率應該低于每秒鐘一次。然而在病人細胞里檢測到的神經元每秒放電成百上千次。這意味著一小部分的神經元消耗了分配給大腦的能量的大部分。而剩下的神經元可能每分鐘只能放電幾次,或者更少。這種能量分配方式限制了每次參與活動的皮質神經元的數量——總的來說,活躍的神經元不超過1%。這也許能解釋為什么我們的注意力總是這么有限——我們的大腦只能分配這么點神經放電。
**大腦是可以自動平衡低活動水平下的龐大存儲能力 and 保守的能量預算
**
心流體驗
陽志平:最便宜的自我修煉是閱讀;最容易產生心流體驗的娛樂是寫作。富人用錢買心流,超一流作家用心流買青史留名。讀一本書的最好方法是開始讀一本書;寫一本書的最好方法是開始寫一本書。開始親近并努力成為那些解鎖者吧!
心流訓練-前篇
一、冥想
- 專注呼吸
- 放空自己
- 忘記時間,在意倒計時你會陷入L模型
- 忘記過失,不要思考還有什么沒做好
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兒,白云終日倚,青山總不知。
- 感受呼吸
- 感受氣體體內流動狀態
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
- 分段式呼出氣體
- 切換至自由呼吸
- 感受氣體體內流動狀態
二、正念
正念,正是一種跨越時間的存在。此刻,既永恒。
正念,是全心投入,專注于當 下的勞作、學習、生活和體驗中,尋找生命的意義。「當下」整合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是生命的意義和全部。
正念本身,不關乎目的,只關乎存在。
請體驗:試著以新奇的眼光感受這全然的一刻。就好像你第一次來到這里。你不知道這是哪個年代,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你對所有的一切都感到好奇。 仔細觀察你看到的任何東西:一盤植物、一片綠葉、一本書、臺燈......觀察他們的形狀、細節、顏色,就像你第 一次看到一樣。
態度:
- 不評價
- 耐心
- 接納
- 信任
- 不強求
- 專注
全心投入地關注每一個呼吸,這是專注; 關注而不控制自己的呼吸,是不強求; 當念頭或情緒升起的時候,接納而不評價;耐心地坐著,感受每一個時刻的豐盛,相信美好的事情會自然地發生,這是耐心和信任。
三、發酵
史蒂文·約翰遜(Steven Johnson)在《偉大創意的誕生——創新自然史》寫到:
“絕大多數的偉大創意最初都是以一種不完整、不全面的形式出現的。它們隱藏著某種深奧的種子,但缺乏一個關鍵元素,讓靈感轉變成真正有威力的東西。”
靈感是創新之根本,若讓靈感轉變為創新方案,則需要“連接”。所謂“連接”,就是存在于大腦中若隱若現的想法與外部環境的種種組合,在時間這個容器中不斷發酵,最終會因為某一個偶然的契機,形成一個具有整合體系的方案。
問題永遠不只有唯一解,Zoom.Quiet:這個問題有三種解決方案,一、二、三……
- 思考三種方案,并在意識中發酵它們;
- 理清“發酵“、“拖延
- 發酵:感興趣,還想做下去,但目前遇到困難;
- 拖延:
- if繼續:痛苦加倍;
- else:分散注意力 then 無動于衷;
知識管理
獲取知識最大的阻礙并不是無知,而是對知識的幻覺—覺得自己很懂,覺得習慣了的就是正確的。
整合資源越來越迅速的今天,與其守著自己有限的資源逡巡不前,不如敞開胸懷,讓自己的知識積累充分地與世界連接,與更多的富有創新意識的頭腦進行碰撞,進而產生強大的能量。
- 開源自己
- 做一支蠟燭
- 燃燒自己
- 照亮自己
- 讓蠟流動
聚焦關注
大腦平均中斷成本約20分鐘,才能回到之前思維狀態
- 主動屏蔽干擾
- 單任務界面
- 用工具記錄清單而不是大腦
- 李叫獸:寫文案前,記得列個清單
- 開智 Helen Li:清單是解放思維、提高效率、實現持續改進的極為有效的工具。
清單中重要的永遠只有一個
行動手冊
對自己狠一點!慈悲出禍害,方便出下流
- 關閉社交媒體,必要情況斷網、斷電話線;
- 匯集問題列表,集中問題處理;
- 比如寫作時,專注寫作,最后添加外鏈;
- 降低情境切換成本
-
多屏操作:一屏閱讀,一屏筆記
- 細分單個任務的時間顆粒度
大腦Hack:如果25分鐘內不完成這份筆記,今天就不允許再去寫它!
小結
- 知識是液體,要形成好的“液態網絡”,最好的辦法是讓不同人、群體對同樣的項目進行不斷的碰撞與共享;
- 主題性、選擇關注,刻意制造心流環境。
- 信息≠知識,只有經過大腦編譯的信息才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