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的故事,不同的結局
《無聲告白》——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小說梗概:瑪麗琳因為兩次懷孕未能大學畢業,立志當醫生的夢想就此破碎。女兒莉迪亞是家中的長女,也是父母的期望,期望她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瑪麗琳夢想徹底破碎后,將全部身心都投注傾注到莉迪亞身上,她下定決心教育培養女兒,讓女兒像男孩子一樣在學業上優秀,像男孩子一樣上名牌大學,像男孩子一樣當醫生,讓她將來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在廚房里打轉一生。莉迪亞經歷過母親為完成學業的離家出走,內心留下了陰影,希望事事討得母親的歡心,只要是母親高興的事她都來者不拒,生物、物理、化學……所有的課程要全部優秀、所有的課程都要提前上;而父親因自己是華裔,在美有不合群的成長經歷,時刻期望女兒能夠合群。而他們都不曾了解女兒真實的學校生活與想法,父母越抓越緊,學業與交際的壓力越來越沉重,終于有一天,她承受不了期望而投湖自盡。
《摔跤吧!爸爸》
電影梗概:馬哈維亞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他多年懷著一個未實現的夢想——得世界級金牌。他寄希望于自己有個兒子,可以幫他完成這一夢想--,結果一連生了四個女兒。接二連三地失望沮喪之余,意外發現兩個女兒也有摔跤天賦,他不顧世俗之見,要自己培養兩個女兒成為摔跤手,開始了種種苦不堪言的訓練。這個父親希望自己的女兒們能通過艱辛的努力,贏得冠軍,[實現自己奪冠,為國爭光的夢想,也贏得屬于自己人生的選擇權,而不是像無數女孩一樣洗衣做飯過一生。
這兩個故事,父母都有未完成的夢想,都寄希望于孩子去完成他們未實現的夢想。為此,他們付出自己幾乎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孩子,去打造孩子。他們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愛,是為孩子的未來著想,是對孩子的人生負責。只是結局不同,未實現夢想的搞得家破人亡,實現夢想的成為舉國榜樣。
一種觀點是:當然應該,孩子年小無知,作為父母,有責任有意識地去教育培養子女,在他們幼小少年的時候,嚴格要求,甚至硬逼,使他們在學業和才藝上越來越優秀,使他們以后的人生有更多地選擇。不逼孩子一把,不知道他們能有多優秀。這一觀點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這些子女也確實成就了自己,也感激父母當年的付出。
另一種觀點是:不應該。他們不愿意逼孩子學他們不愛的東西,不愿意硬塞給他們無窮無盡地成績和比拼,不愿摧毀他們童真的樂趣,不愿摧毀他們少年的自由。他們更傾向于散養,使孩子相對自由地生長,長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在這一觀點下有所成就的也不乏其人。即使沒有世俗意義上的成就,他們也活的非常幸福和快樂。
討論的結果:為人父母,有責任指導及培養孩子,家庭好的教育培養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但這需要對父母有較高的要求:
(1)真正關愛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屬品或者自己實現夢想的工具;
(2)父母有一定的知識背景、經驗、見識等,這決定了能否指導教育及其水平高低、正確與否;
(3)父母能夠體力行,成為孩子的榜樣,使孩子欽佩;
(4)了解和關注孩子,孩子的性格、想法、優勢等;
(5)父母的性格、人生信仰,培養孩子是個長期的過程,父母本身能夠堅持不懈、熱情、樂觀,很大程度上決定培養孩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