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庸》中有一句很經典的話,那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
這句話道出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特點——要達到高明的境界,必須通過“中庸”的途徑。
那么什么是“中庸的途徑”呢?古代的先哲將此解釋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要“適度”。
適度地對人對己,適度地看待和處理一切事物,是一種極高明的處世智慧,也是歷經世事后應有的生活態度。
做人要適度,不能太過偏激。恰好地掌握各種事物的分寸,避免走向極端,學會執其兩端、而用其中。人要在生活在世界上,物質和精神都必不可少。有人過度重物質,心為物役,必然容易失掉自我,造成精神的空虛墮落,嚴重的甚至人格扭曲、日夜不得安寧。
也有人極度追求精神,結果把生活過的一團糟,小則自己溫飽難以保證、整日饑寒交迫,大則搞丟了人生在世的諸多責任,滿眼望去都是不合理和不理想,感覺時刻與社會格格不入,牢騷滿腹、步履維艱。
說話要適度,不能說滿也不可道淺。常言道,最好的交流就是在恰當的時候說恰當的言語。“中年持重少年狂”,年輕的時候可以有些狂言狂語,歷經世事之后,就要學會恰如其分地表達。得意之時話不可說的太滿,說得太滿往往容易被打臉,因為這個世界總是平衡的,樂極生悲的道理你我都懂。
失意之時也不能把話說的太淺,說的太淺了顯得沒有信心,仿佛整個世界都已經被你放棄了一般,殊不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怎么就那么肯定沒有否極泰來的一天呢?另外,話說的太淺了,真情實感不能完全表達,過于虛與委蛇容易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了。
交往要適度,不過分付出不過度索取。與朋友交往,除了言而有信之外,還要拿捏好君子之交淡如水、友誼水長流的分寸,切不可今天高朋滿座、推杯換盞,明天便因絲毫利益反目成仇,清清爽爽、點點溫馨就是朋友相處的最好形容。
還有一點,那就是“隨緣惜緣不攀緣”。曾幾何時,“人脈”一詞高頻率出現,為求成功人人找人脈、靠人脈,但是攀附得來的人脈畢竟是不太穩妥的,倒不如隨緣、惜緣來的灑脫一點。而且,話又說回來,這個世界上最靠得住的,只有你自己。
與愛人相處,就要避免手握沙子使勁攥了,因為你手指攥得越緊,沙子在指縫間流失的越快。異性相處,用力過猛很容易傷著自己的。糖,加多了之后,就會變苦。
也不能太過隨意了,用力不夠了又容易冷著對方,所以愛情這把火要燒到什么程度,還取決于男女雙方這味“食材”,不要求最好的,也不湊合最差的,只需要找的最合適的。
人不偏執、話不說滿、事不做絕。舉凡一切人世間的事物,皆有其一定的尺度,做到了適度,便如古代“欹器”一般始終保持了中正,避免“虛則欹、滿則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