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上小學的俊俊冒用媽媽的身份,添加了一個“教育專家”,掏心掏肺地訴苦。
20日晚,林媽媽收到了俊俊發來的聊天記錄截屏,讓她哭笑不得。
俊俊說爸爸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但又說不過他,就找個專家,來給爸爸說說怎么當父母。
對此,專家表示,孩子在網絡尋求幫助,說明家長平時跟孩子溝通不夠,孩子也希望家長能和他們平等交流,這樣更有利于親子關系。
有不少網友認為,父母應該看到孩子這一行為背后的心聲,反思平時的教育方式。
可在我看來,俊俊缺少的是父母積極回應。父母積極回應才是孩子世界里最動聽的聲音。
電影《狗十三》里,李玩十二歲,剛上初中,與年邁的爺爺奶奶同住。
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家走了,父親再婚跟繼母生了個弟弟。這樣家庭背景下的李玩,自然個性變得有一點頑劣。每一次她不聽話,爸爸都會動手打她。
雖然爸爸打了她后又說:“是不是很疼?爸爸知道你難過。爸爸理解你。”之類的,但所有的這些安慰和感同身受都只是一時的安撫罷了。
李玩變得越來越孤獨,爸爸為此給她買了一只狗,她很開心,終于不再那么孤獨了,狗成了她孤獨青春里最溫暖的依靠。
可是有一天,狗走失了,李玩整個人都崩潰了,又哭又鬧,把一家人折騰得不知如何是好。
大人們并不理解,為了一只狗,至于嗎?
于是為哄她,就找了只很像的狗,騙她說狗找回來了,可李玩知道那并不是自己的狗,繼續哭鬧。
大人們不屑一顧,只一味給她洗腦:“別不懂事了,這就是那只狗!”
李玩真的不懂事?大人們的回應并非她所需。在大人們眼里,那僅僅是只狗,是聽不懂人話的畜生;在李玩心里,那不僅僅是只狗,而是她最溫暖的依靠、最貼心的伙伴。
大人們的回應在狗走失這件事上,李玩的感受在于從此沒有最溫暖的依靠與最貼心的伙伴。
一個著眼于事情本情,一個心系于人狗情未了。大人們的態度讓李玩如何不傷心呢?
她丟掉的不是只狗,而是位溫暖的伙伴。
大人們又怎么理解呢?
熱播綜藝《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胡可回應兒子的“我知道”句式,被受人稱贊。
當兒子想要把不屬于自己的玩具帶走時,胡可說:
“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現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點難過,但這是規則。”
當兒子從水堡里出來因為害怕哭泣時,胡可仍然第一時間擁抱兒子:
“我知道你有點害怕,但是你表現很好、很勇敢,你堅持下來了對不對?”
一個“我知道”,看似簡單,實際上包含了媽媽對兒子的接納,還有理解。
如果電影《狗十三》中,大人們也能用“我知道”來回應李玩,李玩也不至于那么傷心難過吧?
前不久,南京10歲男孩離家出走,在地鐵口徘徊,被民警發現并帶回。
一經詢問,這名男孩已離家出走十多次。問及原因,男孩告訴警察:他的爸爸媽媽除工作和玩手機,沒人理他。
好可憐的孩子!
生活中,這樣情況屢見不鮮。
“沒見我忙著了么?有什么事等會兒再說。”
“自己一邊玩去,沒看見爸爸媽媽正在陪朋友聊天?”
“你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別老煩我!”
“自己吃飯啊,爸爸媽媽晚上有事情。”
……
瞧瞧,想過那時那地孩子的感受嗎?別忘了,每個人天生都渴望被關注,尤其是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經常被父母忽視是一種什么體驗?
有一位答主說:
這種感覺太熟悉,因為從小一直感受,每次回想起來都不寒而栗,就像是有一把很鈍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劃,不會流血,但是痛感很真實。
她回憶說:
媽媽每次情緒不好的時候,就會自動切換到無視她的狀態。
跟她說話,不理;給她買東西,不要;向她獻殷勤,直接走掉......
這樣的場景有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不是每天都在上演著呢?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對1511名兒童做過一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
在身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視這四大暴力行為中,“忽視”導致兒童抑郁焦慮的可能性最大。
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因此,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存在性焦慮”,是指當孩子無論說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種冷漠和敷衍的態度,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存在感的,是不被愛的。
所以,俊俊冒充媽媽身份找專家,李玩在狗丟失了后傷心欲絕,小男孩寧愿離家出走。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10歲哈羅德回到家就開始發脾氣、抱怨。
哈羅德:多么痛苦的生活啊!老師說我是騙子,只是因為我告訴她我忘了家庭作業,她沖我嚷嚷,她確實是在嚷!她說她要給你寫條子。
媽媽:你今天很倒霉。
哈羅德:確實是的。
媽媽:在全班同學面前被叫做騙子一定讓你尷尬極了。
哈羅德:確實很尷尬。
媽媽:我打賭你心里一定罵了她幾句!
哈羅德:是的!你怎么知道?
媽媽:當有人傷害了我們時,我們通常都會這么做。
哈羅德:我感覺輕松多了。
這里的媽媽,不僅接納孩子情緒,而且理解孩子心理。
如換作中國媽媽,一頓咆哮過后是沒完沒了的嘮叨。孩子情緒沒有得到排解,自己還怒火中燒。
這樣回應,不啻與電影《狗十三》中的大人們!
父母除要陪伴孩子成長,更要關注孩子,用“我知道”句式積極回應孩子,孩子才能健康快樂成長。
積極回應,才會主動關注。
俊俊、李玩、離家出走的男孩,若被父母主動關注,積極回應,所有故事就不復存在。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無論什么時候,遇到什么情況,別忘了主動停下腳步,積極回應孩子。
生而不養是罪過,養而不育是錯過,父母積極回應才是孩子眼里最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