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木沐
01 三觀正的視頻引來非議
微博熱搜:“富人和窮人家庭交換生活7天”的新聞,這幾天引人注目。
這是英國的一檔節目,該節目組日前安排一家“窮人”與一家“富人”交換住房7天,讓雙方體驗對方生活。
在沒看到這段視頻前,也許你一定在快速腦補過上富人生活后各種奢侈和享樂的場面:乘豪華游艇出海,享受美食美酒,大快朵頤,不用干活也能嘩嘩賺鈔票......
然而看過視頻,你的想法和情緒一定遠非如此。
這段視頻呈現出的信息如下:
-家庭狀況:窮人家女主人身陷殘疾,沒有收入;富人家的男主人經營管理武術館,在歐洲有600多個分支
-每周生活開支:“窮人”家庭140英鎊;富人上千英鎊,10倍之多
交換雙方的生活和體驗后,兩家人的心靈都產生了巨大的震動。
窮人看到富人為自己的事業打拼和奮斗,感覺對方付出更多,發出這樣的感慨:
“他是我的榜樣,他付出了很多才得到這些?!?/p>
與此同時這樣的交換也讓富人深深體味到生活的艱難。
尤其最后一幕,當窮人收到富人禮物,并沒有因為對方的富裕,而理所當然接受,反而感動落淚,讓人心生暖意。
此視頻看完,感覺三觀端正:窮人艱難,富人不易,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努力和奮斗,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而當你點開該條微博的評論區,撲面而來的竟是鍵盤俠的無知和無恥,低幼程度讓人咂舌。
這讓每天那么多催人奮進,教人逆襲的文章啪啪打臉,指望這樣的一群年輕人靠努力改變命運,甚至創造社會財富不要太天真幼稚。
02 無知,懶惰=窮?
有相當一部分人,看到視頻介紹窮人一周的生活費是140多英鎊,就自動折合成人民幣,1400元左右,然后不無夸張地抱怨:“一個家庭月生活費用6000多元,那還叫什么窮人?”
于是就開始苦大仇深,言語刻薄,說自己比窮人還窮,是窮人的窮人,比如下面這些評論:
雖然我們早已遠離閉關鎖國的年代,很多人走出國門,見識到國外的生活;即便仍沒出國,在互聯互通的今天,通過網絡收看國外節目,了解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難道不知道英國人在英國生活,賺英鎊花英鎊;中國人在中國生活,賺人民幣花人民幣的道理?
如此無知愚昧的評論,真讓人滿心搓火和一臉蒙X。
這種無知反映了噴子們熱衷于在網上發表不負責任的評論,自身的文化和素質水平就很低下,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在沒有充分了解和學習的情況下,就憑著一知半解痛訴不公,反映的除了他們的無知和可憐,沒有其他。
這種思維模式的本質仍然是不勞而獲在作祟,好像無需努力,只要移民去英國,就會想當然享受“好”的生活。
難怪有些人實在受不了這些噴子低智商,哭窮曬窮的行為,義憤填膺,有力回擊:
針對大家很關心的窮人住的居然是“別墅”的不平衡心理,有網友給出客觀理性的回答:
無需再多解釋,各國國情不同,甚至千差萬別,視頻展示的核心理念并非是賣慘或秀慘,而是通過這樣一種戲劇性安排,讓不管富人還是窮人都有機會嘗試另一種人生,另一種活法,從而讓生命更加豐滿,并且學會和懂得感恩。
試圖通過混淆國情的差異,將自己和他人打入“比窮還窮”的萬丈深淵,無非是認為努力無用,為自己無力改變現狀的懶惰尋找借口而已。
03??階層固化,仇富心理
針對這段視頻,除了為窮尋找借口和理由外,還有噴子燃起了濃濃的仇富心理,認為富人只不過在消遣窮人,窮人永無出頭之日。
誠然,發達國家階層固化現象存在已久,但是非要將這個概念搬到機遇大把的今日發展的中國,說中國社會的階層已經固化,普通人和窮人沒有再翻身和逆襲的可能,此話為時尚早。(可參加我的文章《你的不上進,不只是因為窮》)
自己心態消極,行動力差,即便有好的機會,也會擺出一大堆困難,眼高手低,不愿付出,只能原地踏步,不進則退。
看著別人逆襲,成功或者擺脫貧窮,就懷疑別人有背景,有后臺,有潛規則,生出一肚子嫉妒和仇恨,埋怨命運不公,世事炎涼,或者借助道德綁架,利用網絡實施輿論圍剿,陷“富人”于不仁不義之中。
這讓我想起最近幾天關于“李嘉誠以402億港幣脫手香港地標性建筑”的新聞。
中環中心是香港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李嘉誠一生榮耀的象征,脫手中環標志著李嘉誠的戰略中心完全從內地和香港撤離。
原本是李嘉誠自己的一個非常商業化的戰略決策,卻被國內鍵盤俠們大肆指責,說他忘恩負義,唯我是利,并扣上“不愛國”的道德標簽,李嘉誠為此公開回復:
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我更像你的鄰居老頭而已。
我們回報社會,首要條件就是贏利、賺錢,這樣才能回報人民。企業沒有教導人民的責任和義務,宗教和教育才是。
我是一個商人,也是一個慈善人士,但絕不是政治家、教育家等。我參與興建汕頭大學、汕頭大學附屬醫院、潮州的安居工程等,前后達到150億港元,且絕大多數都花在大中華區。這都是純粹捐獻,沒有任何利益可圖。這是我最引以為驕傲的所在。
這和幾個月前,鍵盤俠以《戰狼2》票房大賣為由,發微博“逼”吳京為地震捐款如出一轍,把一件純個人意愿的慈善舉動,變成了道德感至上的輿論逼迫。
又看到網上有一組圖片,生動地展現了生活中實施道德綁架的一面,讓人感同身受:
回到我們這段視頻,既不用羨慕英國,也不必仇恨富人,更不用以階層固化的心態灰心喪氣,就像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寫的:
貧窮和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甘墮落,不思進取。真要混到自輕自賤,尊嚴盡失,這人活在世上其實也沒有什么用了。
04??可貴的精神養料
我想這7天互換生活的體驗,帶給窮人的震撼一定遠遠大于富人,并且帶有深刻和久遠的影響。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也許窮人設想的富人生活是悠閑,奢靡和自由,體驗后才發現對方的富裕不是輕松得來的,承認對方比自己付出的更多。
可以想像能夠成功管理遍布歐洲600個武術館,富人要投入的時間,精力和努力絕對遠超常人。
窮人家的男主人會以此鞭策自己,激勵自己,重拾信心,再次出發,走上為實現全家人幸福的奮斗之旅,在孩子心中也種下希望的種子,靠智慧和勤奮努力才能過上美好生活。
而這才是作為觀眾的我們,在節目中汲取的可貴的人生智慧和精神養料,它讓我們的未來和人生充滿希望和可能性。
這,就足夠了。
作者木沐,清華大學MBA,亞太區戰略總監,10年以上知名外企高管經驗,專注于職場和個人成長領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