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我們回避真相的原因
二、聚焦事實
三、換位思考
四、設定有效目標
五、對話而非對抗
六、創造文字畫面
七、結構化傾聽
八、用事實說話,讓未來更好
生活中,你和家人、朋友談話,對方不能接受真相。
工作中,你向上司、員工或同事說明事實,卻遭遇排斥。
而逃避這些事實,則會造成不良后果。這時,你需要掌握真相談話的溝通方法。
本書將通過八個步驟,幫助我們達成溝通目標。
學習這個方法前,我們先要了解幾個概念,以便更好地運用它。
真相談話是一個對話過程,在此過程中,艱難真相被真相伙伴分享、接受和擁護。它是一個基于事實的對話,能使談話對象樂于傾聽和改變。
艱難真相,指不容易被談話對象接受的事實。
真相伙伴,指你要與之進行真相談話的對象。
一、了解我們回避真相的原因
真相談話中,人們會回避真相不愿面對,原因通常有四種。
1.無知自信
對自己的錯誤無意識且自信,稱為無知自信。導致無知自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培訓不足。比如某鋼琴老師教你彈琴時的坐姿,你便自信地認為這就是最佳姿勢。
二是缺少信息反饋。比如員工不清楚自己的表現是好是壞,因為他們沒有得到相應的反饋。
三是因為達克效應。它是一種認知偏見,源自人們缺乏某方面的能力,但又不能認識到這種無能。
2.感知差異
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導致不認同對方的觀點,稱為感知差異。比如人們看同一部電影,有人喜歡,有人討厭。這是因為他們對電影的感知不一樣。
3.心理抵觸
當人的心中有兩種矛盾的想法時,就會產生不愉快的心理,這就是認知失調。認知失調引起心理不適而產生的抵觸,稱為心理抵觸。
一個人產生心理抵觸有兩個明顯的信號。一是責備他人或把錯誤推卸給他人。二是找借口,把錯誤歸因于情有可原的因素。
4.利益抵觸
受金錢、利益因素影響產生的抵觸,稱為利益抵觸。它會明顯或隱晦,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影響人們對真相的反應。
二、聚焦事實
進行真相談話時,聚焦于事實才能更順利。如何聚焦事實,我們可以采用FIRE模型。
FIRE模型即事實、解讀、反應和結果。
1.事實(Facts)
事實是確實存在或發生的事情。它具有五個特點:具體、公正、客觀、不帶感情色彩和及時。其中及時的意思是:不翻舊賬,談話涉及的事件僅限此時此地。
事實是真相談話的基礎。它使談話雙方保持冷靜,不被負面情緒影響。
2.解讀(Interpretations)
事件發生時,我們會對事實進行解讀,從而得出這一事實的目的或意義。這些解讀建立在個人的經驗和知識上。有時它會迎合我們的喜好,有時它是帶偏見的解釋。因為事實和解讀之間的差異,大腦不會總能察覺。
3.反應(Reactions)
根據解讀結果,我們會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比如同事A說話很大聲,同事B將它解讀成A因為資歷深,所以粗魯又傲慢。這樣的解讀導致B很憤怒。這就是情緒反應。
作者說,過激的情緒反應不是事實造成的,而是由我們對事實的錯誤解讀造成的。
4.結果(Ends)
經歷情緒反應后,我們就會期望某種結果。比如上面提到的同事B,他希望A道歉,并且以后改掉大聲說話的習慣。這就是B期望的結果。
從事實到解讀,到情緒反應,再到期望的結果,就是大多談話可以對應的FIRE模型。
沖突發生時,我們可以將FIRE模型畫在紙上,將事實與解讀、反應和結果區分開。這樣就能聚焦事實。
三、換位思考
哲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說,換位思考是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它不是情緒上的,而是一種情感共鳴的認知活動和理解他人感受的心理活動。
在真相談話中,換位思考是關鍵的一個步驟。它主要有三個好處。
一是能使對方敞開心扉。二是能獲得對方的信任,使談話富有成效。三是從對方的視角觀察事物,可提高談話質量。
那么怎么做到換位思考?
作者說,可以通過分析回避真相的原因,從而探究對方的視角。
首先,確認談話對象回避真相是因為無知自信、感知差異、心理抵觸,還是利益抵觸。明確障礙之后,我們就更了解對方的視角。這時,我們能重新整理信息,調整談話內容,讓對方樂于接受真相。
此外,換位思考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需要把真相伙伴看成有獨特個性的人,并叫出他的名字。這能促進換位思考。二是換位思考不包括原諒不好的行為。它是一種方法,旨在讓你理解對方的想法,以便更好地達成溝通目的。
四、設定有效目標
和真相伙伴談話前,需要設定一個目標,如此才不致于偏離談話目的。
設定目標包括避免不恰當的目標和設定有效目標。
1.三種不恰當的目標
我需要得到一個道歉
把道歉看得太重,并將它作為談話目的,其結果往往達不到你的期望。再說,就算對方道歉,也不保證是永久性的行為改變。
我要讓你承認你錯了
作者說,“我要讓你承認你錯了”是具有攻擊性的心態。它只會給真相談話帶來反作用。同時,即便對方認錯,也不代表你是對的。
我要讓你為你的行為感到不爽
真相談話的目的,是使對方能傾聽、接受并采取行動,而不是發泄情緒或報復。這個談話目標并不是值得設立的目標。
2.如何設定有效目標
有效目標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理性和戰略性。
理性
要做到理性,可運用“6個月之后”的方法。設想你和真相伙伴從現在開始交流,持續6個月后會有什么結果。同時,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①在6個月里,我希望我們發展成什么關系?
②在6個月里,我希望發生什么變化?
③在6個月里,我希望做些什么?
④在6個月里,我希望真相伙伴做些什么?
“6個月之后”的方法能幫助我們保持理性去構建目標。
戰略性
用“6個月之后”的方法設定目標的同時,我們要考慮戰略。構建戰略的方法是設定清晰的時間需求,即談多長時間,談幾次。
如何設定時間需求由兩個因素決定:目標的復雜性和對方的抵觸程度。
評估目標的復雜性,可以把它分為簡單目標和復雜目標。
簡單目標,大多是一個問題的行為或事實被解決后,關系就會變好。比如同事在某項工作上對某個問題考慮不周。
而相比簡單目標,作者說,在復雜目標涉及的場景中,關系脆弱又重要。比如為某公司工作了快30年的A,突然換了比他小15歲的新上司。新上司將重要的項目都交給了年輕員工,開會決策也將他排除在外。A覺得自己快失去存在的價值。但是他很重視這份工作,希望為公司創造更多的價值。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真相談話,面對的就是一個復雜目標。
評估對方的抵觸程度,可通過分析四種回避真相的原因獲得啟示。
一,無知自信的抵觸。作者說,這是最溫和的表現形式。一個簡短的一次性談話就能解決問題。
二,感知差異的抵觸。解決它,需要雙方在談話中有共同語言且尊重事實,以達成看待問題的趨同性。而談話所需要的時間則由該感知差異的抵觸程度決定。
三,心理抵觸。這是最常見的抵觸形式。這一抵觸程度的增減,除了要考慮談話的特殊背景,還要注意對方的權力、期望和身份三個因素。
關于權力。比如上司給下屬反饋工作,下屬的心理抵觸較小。
關于期望。談話內容讓人猝不及防,人們產生的抵觸較大。去除驚訝的部分,才能減少抵觸。
關于身份。談話內容越靠近核心身份,受到的抵觸將越大。比如一個鋼琴家,他的滑板技術不如人。人們向他提出,他會更愿意接受批評和真實信息的反饋。但如果你批評他的鋼琴技術,就可能受到強烈抵觸。因為這是他的核心身份。
四,利益抵觸。作者說,這是所有抵觸中最難對付的。它不僅需要時間、通用語言,還需要換位思考。同時,一般情況下,一次簡短的談話不能解決問題。
作者根據目標復雜程度和抵觸程度,作了四種分類。讀者可將它作為設定談話時間的參考。
①簡單目標和輕微抵觸:只需要一次簡潔的真相談話。注意迅速切入主題,以事實為根據展開。
②復雜目標和輕微抵觸:需要一次耗時較長的真相談話。注意先鞏固關系,以輕松的聊天開場。
③簡單目標和深度抵觸:需要一次耗時較長且強度較大的真相談話。注意,如果談話已耗費1小時仍無進展,可以先暫停休息,過一會兒再談。
④復雜目標和深度抵觸:需要一個多階段的談話集合。注意,在這個背景下,每個階段的情況都不同,但都需要聚焦于同一個談話目標。
五、對話而非對抗
大量生活經驗表明,在談話中,對抗解決不了問題,真正有效的是對話。
如何對話,可采用IDEAS流程來實現。它包括五個步驟。
1.邀請(Invite)對方成為伙伴?
詢問對方是否愿意和自己談話。比如問:“你愿意和我就某個話題進行一次談話嗎?”
詢問要傳達平等友好,是沒有攻擊性地一起討論和解決問題。
2.解除(Disarm)對方的戒備心
改變自己的批判心態,向對方傳達希望能達成一致的溝通意愿。我們可以說:“我想審視一下情況,確認一下我們的意見是否一致。”
3.消除(Eliminate)責備
作者說,真相談話不是為了讓做錯事的人難受。它應該聚焦于解決方案,而不是責備。所以,我們可以說:“即使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也可以討論制定一個計劃,以更好地推進工作。”
4.承認(Affirm)對方有控制權?
承認談話伙伴有控制權,能讓對方感到安心,也能強化你邀請他進行談話的目的。你可以說:“你覺得可以嗎?”
5.設定(Set)一個時間限度
給對方一些選擇,讓他有安全感。這樣他在談話中也會表現良好。而沒有選擇,容易讓人有防御心。因此,你可以問:“你想現在談話,還是午餐之后?”
六、創造文字畫面
有時候,我們陷入談話沖突,是因為對同一事物的定義不同。創造文字畫面的目的,就是為了將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具體的事例,便于大家達成共識。
1.文字畫面的三個元素
文字畫面包括三個元素:差、好、優秀。通過給每一個元素提供例證,創立清晰的、可達成共識的定義。
比如對“顧客服務”進行定義,包括差的服務、好的服務和優秀的服務。
差的服務,是對顧客說“不”或者“我們不能做那個”。
好的服務,是不對顧客說“不”,應該說“您可以這樣做”或者“雖然我不清楚,但一定可以為您解決問題”。
優秀的服務,它比好的服務更進一步。比如雖然自己不清楚,但承諾為顧客解決問題。于是立即聯系其他部門介入,10分鐘之內找到了解決方法。
2.文字畫面的特點
文字畫面具有三個特點。
一,使用具體化的語言。好的文字畫面依賴具體化語言,而不是抽象語言。具體化的語言更形象,能在人的腦海里形成“圖片”;抽象語言則不能,它給人更多的解讀空間。
二,強調操作性,適用于任何話題。它可以用于績效考核、員工關系、同事相處等諸多方面。
三,具有普遍有效性。比如構建一個“顧客服務”的文字畫面,它不只適用于一個服務人員,而是普遍適用于其他服務人員。
七、結構化傾聽
有效溝通離不開一項技能,它就是傾聽。學會傾聽才能抓住談話要旨,順暢溝通。我們可以通過結構化傾聽來做到真正的傾聽。它包括三個方面:引出談話、傾聽和確認。
1.引出談話
這是為了表明,我們想傾聽,同時鼓勵對方分享想法。
引出談話通常包含兩個環節。一是陳述,二是提問。然后將這兩個環節連在一起。比如說:“我理解你的看法,我們能不能回顧一下問題背景,看看我們能否保持一致?”
陳述,是告訴對方我們想傾聽他的想法。這也將提醒我們正在進入談話的階段。提問,是為了請對方同意進入談話狀態。
2.傾聽
作為結構化傾聽的第二個步驟,它要求實實在在地傾聽。傾聽時,我們要閉上嘴、豎起耳朵、腦袋轉起來。同時,我們要使用FIRE模型,把對方的話分別對應到事實、解讀、反應和結果上。
此外,要注意:當對方說話時,不要插話或打斷,避免干擾對方;當對方停止說話時,你要數三個數后再開口。一方面,這是為了鼓勵對方繼續說話;另一方面,它可以消除緊張感,讓我們能平和、有節奏地回應。
3.確認
這是結構化傾聽的第三個步驟。其目的是為了確保準確理解對方的話。
所以,我們先要表示將陳述聽到的內容。比如說:“我想確認我明白了你說的話。”
接著,我們把運用FIRE模型梳理出的內容,從事實到解讀,到反應,再到結果,逐一表達出來。
最后,確認我們已理解對方所說的內容。比如說:“我理解的對嗎?”
八、用事實說話,讓未來更好
完成以上七個步驟,最后我們要做的就是:分享事實。
分享事實前,先用FIRE模型剔除非事實內容。接著,通過分享事實使對方產生“糾正性跳躍”。糾正性跳躍就是一個人突然醒悟,認識到了自己之前的錯誤、當下的錯誤、為什么犯錯,以及正確的做法。
另外,分享事實時,我們常會遇到兩種挑戰:軟化問題和強化問題。前者表明處理人際關系的風格過于軟化,后者表明過于嚴厲。
作者總結出了軟化問題的四種跡象和強化問題的三種跡象,并且通過職場的例子以作解釋,供讀者參考。
1.軟化問題的四種跡象
5分鐘的談話談成50分鐘
比如你給員工提一個具體的反饋:這個報告太長,需要刪除1000字。而你需要的反饋是:好的,這就修改。這個過程一般只需要5分鐘,但是你們卻陷入了漫長的談話。談話內容可能包括刪減原因的詳細背景、他的感受是什么等。
會議偏離主題且耗時太久
開會時,只有一兩個人主宰會議,大家只能感受他們的看法。當你試圖約束時,他們依然固執己見,強行控制談話議題,有時還偏離了主題。
要知道,會議中大家能各抒己見,才是一個健康的團隊。
經常調停別人的沖突
員工之間鬧矛盾,作為上司的你經常去調停。
事實上,員工是成年人,行事也應與之對應。他們應該用恰當的方式自己解決問題,領導只須在重要的事務上保留調解權利。
要明白:注重事實的領導,被下屬操縱的可能性很小。而過分樂于助人或討好員工,反而達不到你的期望。
看到同樣的問題發生多次
作者說,世上沒有不允許員工出錯的公司,只要經營公司,就會有出錯成本。但如果員工總是犯同樣的錯誤,那么就表明他們沒有傾聽真相,他們需要改善工作。
2.強化問題的三種跡象
你一進入房間,大家就停止說話
這是表明一個領導太嚴厲最明顯的跡象。作者說,大家從嘰嘰喳喳變成鴉雀無聲,說明員工對你的尊敬變成了懼怕。這就像讀書時,嚴厲的老師一走進課堂,學生們就會立刻停止說話。
你給出意見時,下屬一言不發
領導向下屬反饋意見,最理想的狀態是:下屬回應或者提出問題。他們可能希望得到更明確的反饋,或者堅持己見,再或禮貌地拒絕建議。
可是,面對領導的反饋意見,下屬一言不發地呆坐在那里,通常傳達了一個信號:他們已在心里拒絕授受領導的建議了。
如果領導發現不止一個員工有這樣的狀態,那么說明他需要改變嚴厲態度。他需要把反饋意見從“批評性”轉為“建設性”。
你占據了60%以上的會議時間
作者認為,開會時,如果經理人的發言占據了60%的時間,則說明他的領導風格過于嚴厲。在會議中,每位參與者都需要輸出信息,提供建議。這將有助于領導汲取員工的創新想法,以更好地推進工作。但如果領導一個人說個不停,這種有益的溝通將不會產生。
總? 結
說話是我們生而有之的本能,但如何說話卻需要學習。
細數過往,我們都曾因為不懂溝通,或傷人傷己,或激化矛盾……
這本書提供了實用方法。
它幫助我們規避溝通障礙,促進人際和諧及達成共贏。
不過,我們得知道,世事絕少一勞永逸。
和自我完善一樣,學會怎么說話,亦是我們一生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