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王朝入關,順治、康熙兩朝的帝王后妃在京師以東的昌瑞山下建造陵寢后,便開創了"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昭穆之制"。"昭穆"為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始祖居廟中,以下父子遞為昭穆,其左為昭,其右為穆。父為昭,則子為穆,父為穆,則子為昭。這種方法也用于墳地葬位的左右次序。
而雍正帝卻公然違背"昭穆之制"另選陵址,死后不敢葬入清東陵,而是選擇幾百里之外的河北易縣重新修建清西陵,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又牽扯到一樁歷史懸案,就是關于雍正皇帝繼位的合法性問題。對此,二百多年來史學家們一直爭論不休,未有定論。認為雍正是篡位的史學家提出最有力的一條證據,就是雍正篡改了父親康熙皇帝的圣旨,皇位來源不正,覺得死后無臉見父親康熙。故而不在清東陵修建陵墓,而是違背祖制跑到幾百里外修建陵墓。
雍正即位后,政權日益穩固,建造陵寢一事業已提上了日程。雍正四年(1726年),他把這一重任交給干練忠誠的心腹重臣允祥,命另一位心腹張廷玉輔助,工部、內務府負責具體辦理建陵事務。順治、康熙二帝陵墓都建在遵化,允祥等人自然在遵化一帶尋找吉地。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仔細尋覓。第二年四月,允祥終于在九鳳朝陽山看中了一塊陵地,雍正帝也點頭同意。但后來精通堪輿的臣僚術士再三相度,又認為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朕之本愿,原欲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擇將來吉他,而堪輿之人俱以為無可營建之處。后經選擇九鳳朝陽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愿相合。及精通堪輿之臣士再另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清實錄》
因此,雍正廢掉了這處陵址,讓臣僚們再行勘察。允祥等人轉而又到別處尋找,經過四處踏勘,確認遵化一帶再無中意之地。于是,朝北京西南方向踏勘,總算在易縣泰寧山太平峪找到一塊上好陵地。按照允祥等人的說法,此處西依云山,北靠泰寧山,東傍丘陵地,南臨易水河,堪稱:"乾坤聚秀之區,為朝陽會和之所,龍穴砂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
最后雍正決定再此修建陵墓。由此看來,雍正不葬入清東陵,僅僅是因為風水不好。事實的真相果真如此嗎?
首先,清東陵的朝陽山風水不好,雍正皇帝為何不在遵化其他地方尋找風水寶地,而風水大師說順治、康熙二陵附近已無吉壤,事實證明后來的乾隆、咸豐、同治,三位皇帝都在清東陵找到了風水寶地修建陵墓。
第二,乾隆皇帝繼位之后,發現父親給自己留下了一個難題,兩座皇家園林,將來自己要選擇葬在哪里才好?這個問題困擾了乾隆很多年,最后不得不采取折中的辦法,那就是定下“昭穆制度”,父親葬清西陵,那么兒子葬清東陵;父親葬清東陵,那么兒子就葬入清西陵。
乾隆皇帝雖然表面上沒有對雍正不葬入清東陵表示過不滿,但在背后乾隆卻說:“遵化(東陵)、易州( 西陵)兩處, 山川深邃, 靈秀所鐘, 其中吉地甚多。”雍正說清東陵沒有風水寶地了,所以才另選清西陵,如今乾隆卻說萬年吉壤很多,明顯是在表示對父親的不滿。
而雍正篡改了康熙的遺旨,崇仰佛教的他害怕死后靈魂遭康熙報復而不敢葬于東陵不過是后人們的妄自揣測罷了,并沒有直接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