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孝圣憲皇后(公元1692年~公元1777年),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武職京官,從四品】凌柱之女。
鈕祜祿氏在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被指婚給康熙帝的第四個兒子胤禛,也就是后來的清世宗雍正皇帝。這一年,鈕祜祿氏虛歲13歲,胤禛26歲。
由于父親凌柱的身份、官位不高,而當時的四皇子胤禛的爵位是貝勒【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封貝勒】,這種身份爵位上的不相稱,直接影響了鈕祜祿氏進入胤禛府邸后的身份、地位和待遇。
鈕祜祿氏在胤禛的府邸中的身份是格格。這里的格格,并非是對皇族女兒的稱謂,而是指清皇子位階較低的妾。
這種身份,使得鈕祜祿氏在進入胤禛府邸之后,根本沒有機會親近那位四皇子。
后來,胤禛不慎患上了流行病(有似于瘟疫),病情十分嚴重,幾至喪命。因為這種病會傳染,所以,胤禛的其他姬妾和家人都有意無意地躲避他,只派府中的下人近身伺候。唯有鈕祜祿氏親自近前服侍,悉心照料,不離胤禛左右,直到他病體康復。
這一次的病中照顧,讓胤禛十分感動,從此以后,他對鈕祜祿氏鐘愛有加。也是從這個時候起,鈕祜祿氏才開始真正地接近胤禛。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19歲的鈕祜祿氏為胤禛誕下一子弘歷,也就是后來清高宗乾隆皇帝,這也是胤禛的第四個兒子。真是巧啊,雍正帝是康熙帝的四兒子,乾隆也是雍正帝的四兒子。這個時候,胤禛已經是親王了【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
雖然,鈕祜祿氏為胤禛生了個兒子,但是,因為家庭因素,身份較低,她在胤禛府邸的身份和地位并沒有因兒子的出生而提升,格格的稱號一直伴了鈕祜祿氏十多年。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弘歷十歲,他第一次跟隨父親胤禛伺候67歲的祖父康熙帝。這一次,是清皇室在圓明園牡丹臺舉行宴會。宴會上,康熙帝見皇孫弘歷聰穎過人,對他十分喜歡,疼愛異常。宴會畢,康熙帝便命人將弘歷接到皇宮讀書,并親自撫養教育他。
據說,在那次宴會上,康熙帝當眾贊許弘歷說:
“這孩子將來的福氣,肯定比我還要大得多!”
夸贊完弘歷,康熙帝還連聲稱贊鈕祜祿氏是有福之人。
因為圣上的金口玉言,鈕枯祿氏更加被胤禛的恩寵。當然,很多人也開始對她投以羨慕的眼光。
胤禛登基【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繼承皇位,時年45歲,次年改年號雍正。】后,鈕枯祿氏先被封為熹妃,地位次于孝敬憲皇后【烏喇那拉氏,出生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雍正帝第一任皇后,其父為內大臣費揚古,生母覺羅氏追封多羅格格(其生母為努爾哈赤玄孫)。】、敦肅皇貴妃年氏【一等公、湖廣巡撫年遐齡的女兒,年羹堯的妹妹。康熙年間嫁入雍親王府,為側福晉】、齊妃【李氏,知府李文輝的女兒,在藩皇子府邸侍奉胤禛時,是側福晉】。
后來,隨著孝敬憲皇后、年貴妃的逝世,齊妃的兒子弘時又失了雍正帝的歡心,鈕枯祿氏地位日漸升高。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鈕枯祿氏被晉封為熹貴妃,時年39歲,成為雍正王朝后宮的統攝者。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帝去世,內侍取出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面的諭旨,宣布弘歷即位。九月初三日,弘歷在太和殿即皇帝位,頒布登基詔書,大赦天下,以明年為乾隆元年。這一年,鈕枯祿氏44歲。根據雍正帝遺命,母以子為貴,熹貴妃鈕枯祿氏被封為皇太后,居住在慈寧宮。十二月,上皇太后的徽號為崇慶皇太后,第二天,因皇后上徽號,清廷根據不同的情況,對不同人等進行了有差別的賞賜。
乾隆帝對自己的母親非常孝順,盡自己所能,以天下來供養母親。但是,這種孝順,并沒有逾越禮制和家法,他非常注重國家的大局和體面。
有一次,崇慶皇太后不經意間對乾隆帝講,說是順天府(今北京)東邊有一座寺廟老舊廢棄,看看能不能派人修繕一番。乾隆帝聽從了太后的話,派人重新修葺。
當日太后講完此話后,乾隆帝隨即召集太后身邊的宮廷侍從太監人等,訓話道:
“你們這些人,也都是宮里的老人,也都曾服侍過圣祖仁皇帝(康熙帝),你們有誰見過昭圣太后(孝莊文皇后,康熙祖母)當日讓圣祖修蓋過廟宇?以后有這種事,你們要先勸諫太后,阻止這種事情的發生!”
太后身邊的宮廷侍從太監曾經引領悟真庵的尼姑偷偷進入宮內,當然,這肯定是太后首肯或者授意的;另外,這些宮監還私下引太后的弟弟到蒼震門【為內廷東六宮東大墻的琉璃隨墻門,東向。】向太后謝恩,猜想,這也是太后點頭了的。乾隆知道這些事后,因為這些做法和宮禁制度有違,所以,他很生氣,多次訓誡太后身邊的那些宮監。
正如上文所講,乾隆帝對母親的孝敬是一回事,他對國家制度的遵從、對國家體面的維護是另一回事,并沒有混淆,更沒有亂作一團。
乾隆帝在位期間,曾三次南巡、三次東巡、三次巡幸五臺、一次巡幸中州,他還拜謁東陵、圍獵木蘭,每次出行,都奉請太后同行。平日里,乾隆帝也基本不離太后左右。
遇萬壽節(太后生日),乾隆帝一定會率領親王大臣,對太后行禮慶賀。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太后六十壽誕;乾隆二六年(公元1761年),太后七十壽誕,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太后八十壽誕,每一次,乾隆帝都舉辦慶典,而且,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別是太后八十大壽,當時年已六十一歲的乾隆帝還身穿彩衣,在母親面前蹈舞,承歡於母親膝下。
每次,太后的生日還沒有到,乾隆帝就開始給太后送壽禮,壽禮的進送,也是有次序先后的:
最先進奉的,是乾隆帝自己寫作的詩詞文章,手創的書法繪畫。
接下來就是如意、佛像、冠服、簪飾、金玉、犀象、瑪瑙、水晶、玻璃、琺瑯、彝鼎、赩器、書畫、綺繡、幣帛、花果等。
當然,也有外國進貢的各類奇珍異寶。
總之一句話,什么都有。
太后作為天下之母四十多年,見證了大清王朝的繁榮,見證了這個國家的全盛。
當然,太后在世,也親見了曾孫、玄孫的出生。
真可以說是享盡了人間的福祿與榮貴啊!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正月初八日,乾隆帝奉迎太后到圓明園。
平常,皇太后駐蹕圓明園時,幾乎都住在長春仙館。因為這里距乾隆帝處理政務的正大光明殿、乾隆帝的寢宮九洲清宴都很近,便于乾隆帝給太后問安侍膳。
正月初九日,乾隆帝陪著皇太后在九洲清宴一邊進膳,一邊觀看節日的燈火,妃嬪和皇子、皇孫們也都陪侍在旁,史書所謂“五世同堂,同伸歡忭”。乾隆帝見皇太后“慈顏康豫,不減常年”,他非常高興。這一年,太后86歲,乾隆帝67歲。
乾隆帝還想著,等到太后90大壽時,自己也是71歲的老人了,那時侯,一定要為皇太后更加隆重地慶祝一番。
正月十四日,行完祈谷大祀的典禮之后,乾隆帝聞知太后身體不好,他馬上趕到長春仙館看望太后。當天晚上,乾隆帝還陪著太后在同樂園用了晚膳。太后當時的病情并不重,只是偶爾會有不舒服,精心調治后,病情已有所減輕。可是,沒過幾天,太后的病情出現了反復,而且較之前加重了許多。太后不想把病情轉重的情況讓乾隆帝知道,怕引起兒子煩心,影響治國理政。所以,在乾隆帝每次問安時,太后都強打精神,故意談笑如常。
正月二十二日,太后病情十分嚴重,這一天,乾隆帝看望了母親兩次。當天深夜,太后已進入彌留狀態,乾隆帝守候在側。
二十三日子刻(凌晨一點前后),太后“痰忽上涌,遂于丑刻(中午一點前后)病逝”,享年86歲。太后的靈柩奉安在慈寧宮正殿。乾隆帝以含清齋為守喪的居處。遂頒大行皇太后的遺詔。舉國致哀,朝廷下諭旨,為太后穿孝100日,王大臣官員27日后除孝服。
太后葬在泰陵【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距易縣15公里的永寧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占地8.47公頃,內葬世宗雍正帝、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清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東北,稱為“泰東陵“。最初,尊稱為太后,上徽號崇慶皇太后。國家有喜慶的典禮,就多次加上尊號,最后,稱作“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皇太后”。嘉慶【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共25年】中,再次加謚,稱作“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圣憲皇后”。
太后一輩子就生了一個孩子,也就是清高宗,也是這唯一的兒子,讓她享盡了人間的福祿榮貴;太后壽數之高,在清代皇太后中居于前列,在中國歷代皇太后中也極為罕見;真可以說是福壽雙全,人間稀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