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母子之間的分離焦慮呢?給大家提供三個場景:
場景一:亮亮,十個月大的男孩,和父母都在爺爺奶奶家里玩,然后,母親出門去接個電話。亮亮本來在地上爬來爬去玩的不亦樂乎,爺爺奶奶也給他提供了很多的玩具。但是,仿佛有什么開關一樣,亮亮突然開始放聲大哭,然后,爸爸哄,不行。爺爺奶奶哄都不行。無論什么新奇的玩具,亮亮都一概不理。這時候,爸爸氣的要打他屁股,爺爺也開始煩躁。只有奶奶還在堅持一邊乖哄他,一邊說,哦,亮亮一定是想媽媽了。這時候,爸爸表示不理解,對著亮亮說:你媽馬上就回來了,你就不能等等?亮亮哭的更厲害了。(爸爸的情商需要學習,好像學習語言可以促進我們溝通思維一樣,情緒世界也需要理解和溝通。那么,情緒語言的學習就很有必要。)
場景二:毛毛,兩歲大的女孩,媽媽把她送到了早教園。起先一個月適應的都挺好,然后,毛毛有一周請假了,因為,媽媽要出差,就叫外婆天天陪著在家里了。等到媽媽出差回來,然后,再送毛毛到幼兒園。結果,毛毛會抱著每個女老師都叫媽媽,然后,一直坐在早教園的大廳等媽媽來接她。老師向媽媽建議說,毛毛好像缺乏安全感,要不你這些天多陪陪她,補充些安全感再送來。結果,媽媽說老師們這是缺乏愛心,不愿意抱毛毛。然后,媽媽就氣呼呼的給毛毛轉園了,后來,聽說毛毛一直哭了一個月才漸漸不哭了。
(媽媽的情商需要提高。需要知道依戀關系破壞后需要修復,孩子的心理創傷也需要修復。)
場景三:宋女士要出門上班了,這時候,她揚起手給在沙發邊玩耍的三歲女兒打招呼,這時候,女兒也顯然明白了什么,放下手中的她叫做“ma”的洋娃娃,飛跑過來抱住媽媽就哭。而宋女士也心痛的哭起來。這時候,宋女士的爸爸和媽媽都開始指責她多事,父親不耐煩的告訴她,下次你要出門就偷偷的走,你把她搞哭了,害的我和你媽還要哄。宋女士咬咬牙,狠心關上門,依然可以聽到女兒撕心裂肺的哭聲。宋女士坐在地鐵上,留下了傷心的淚。她感到一種說不出的難受和無奈。她的直覺告訴她哪里錯了,但是,她不清楚哪里錯了。過了十分鐘,她發微信問媽媽,女兒怎么樣了。媽媽給她發了一張,女兒抱著“ma”的照片,女兒看上去已經不哭了,在和“ma”玩耍了。然后,媽媽給她發短信說,這個“ma”已經很臟了,讓她今天再買個新的回來。
(爺爺奶奶的情商需要學習和提高。時代不同了,不顧及孩子情感發育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當然,我后來建議宋女士最好不要去買新的,因為,這個洋娃娃是獨一無二的過渡性客體,你換個再好再貴的也無法代替,它的存在和孩子心中的媽媽形象是息息相關的。)
相信大家為人父母后,都會見到以上的母子分離的場景。當然,每個人感覺不同,解釋不同。有的人會說,孩子一哭就緊張成這樣,這是太溺愛孩子了,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能有什么想法呢?父母不要理,一會就不哭了。有的人會說,就讓孩子這么哭,這做父母的也太心狠了,孩子這么小,懂什么啊,他就是想要媽媽啊。還有的人,會沒有什么感覺,無所謂了。
但是,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分離焦慮”。相信掌握了這個概念,會幫助你理解一些育兒方面的事情。
這里我希望大家可以抱著科學的態度,就是不要問為什么?而是考慮是什么。也就是牛頓開始問自己,怎么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時,不飛到天上呢?同樣的,研究母嬰關系的專家也會問自己:怎么嬰兒在媽媽離開后,不會興高采烈呢?
分離焦慮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母嬰間的現象,就是媽媽離開了嬰兒,嬰兒就一定會哭泣和焦慮。你找不到一個嬰兒,他的媽媽離開他了,而他不哭的,當然,這個嬰兒需要是健康的。我現在還記得一個媽媽對我抱怨說,“不做咨詢還好,以前他蠻獨立的,現在做了幾次沙盤后,變得很粘我了,動不動就哭。”然后,我提醒這位媽媽,“咨詢前他可是動不動要打人的,現在呢?”這位媽媽想了會說,“對哦,他現在好像不怎么亂發脾氣了。”這個案例說明,她可能認為自己生了個神奇的兒子,違反自然規律的兒子,別人的孩子都是媽媽離開了就哭,而她的就不哭。但是,事實證明,孩子只是過去不敢在她面前哭而已,他把不讓哭泣的憤怒都發泄到其他地方了。
從進化心理學講:所有的哺乳動物幼崽天生的需要去找溫暖的母體,否則,它是無法存活的。所以,假如母體拒絕了它,那么,它必須進化出某種機制來喚醒母親的關注,就是哭泣了。
從心理學上講,嬰兒也有記憶,只是記憶很短。這也是為什么嬰兒一般不會在媽媽一離開就哭,這是因為嬰兒對媽媽留有記憶,心里有媽媽的照片,或是內在重現。但是,假如媽媽離開了一段時間,超過某個時限,無論是幾分鐘,幾個鐘頭,或幾天,那么,這個記憶或者內在重現就會消失。當這種情況發生了,那么,嬰兒就開始哭了。
(這個視頻可以看做,現實的媽媽和內心的媽媽不一樣了,嬰兒就開始哭了。)
從精神分析學科上講,嬰兒生下來他的心理和母親的心理是共生在一起的,其中要是媽媽的心理感受不到了,就等于自己的心理也感受不到了,一種自體感的崩潰就開始了,就要哭了。這種感覺甚至是一種痛,常人可能難以感受到,但是對于嬰兒,他的心理和身體正在尋找聯系,也就是說小嬰兒的精神嘗試在他的這個已有的身體上“落戶”,如果,此時他的精神感受到痛,那么,他可能也會感覺是身體的痛。
至于,如何降低分離焦慮,會有很多手段,簡單的說,就是要尊重孩子都是從“絕對依賴,過渡到相對依賴,最后,走向獨立”的過程,那么,絕對依賴階段就一定要有“奉獻精神”的媽媽,滿足嬰兒的幻想。到了相對依賴階段,就要即尊重嬰兒依賴的事實,又接受嬰兒想要自主探索的事實,也就是說滿足了安全感后,嬰兒的好奇本能必然出現,回去冒險,回去探索。到了獨立階段,媽媽也要接受孩子成熟的依賴的本質,就是,我們是獨立的,但是又彼此需要。如果,前兩個階段都是空虛的,那么,就無從談起真正的精神獨立,人格獨立了,就好像斷奶一樣,假如他沒有吃夠奶,那么,就不存在后面斷奶的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