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的第一句:道可道,非恒道。
這句名言曾引得無數人為之暈倒,僅僅這一句的解釋也創造了無數的奇跡。
現在很多人都以帛書為準,以“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為開篇,這是沒理解道為何物,才會產生一德為開篇的想法。
老子在這里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震驚的概念,提出了完全不同以往的“道”,是為了讓大家引起高度的重視。
第一個道,名詞,指老子提出的道這個名詞,可,其意是可以,第二個道,可道的道是動詞,是可以述說清楚的,表示可以說的,第三個道,非恒道中的道是名詞,也就是指第一個道,就是說老子提出來的這個道,指恒久以來平常一直在用的道這個名詞,也就是說在老子之前常用的道這個名詞是指什么?
1.有"道路"之意,如《易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2.有"王道"之意,《尚書·洪范》中說:“無有作好,遵王之道”
3.有“言說”之意,《詩·衞風》“墻有茨,不可道也。”
4. 有“道理,真理”之意,《禮記》“人不學不知道”
老子提出的道不是指通常的道理或道路這個意思,也不是大家認為的道理,規律或真理而是指老子特別指出的道,和通常道的意思完全不同,所以老子開篇第一句就特別強調道的不同尋常性,后文就反復說明什么是老子提出的道。
第二句:名可名,非恒名。
這也是一句讓大家頭暈的話,這句好像和上一句沒什么關系。
其實老子怕大家不明白,把“道可道,非恒道”換一種說法來講,換成“名可名,非恒名”。這兩句話說的是一個意思,可見老子對道非常重視,再強調一遍這個道的重要性。
第一個名,名詞,名指名詞,這個名詞就是給道取名為道這個名詞。可,可以。第二個名,可名的名是動詞,表示可以取名,非恒名中的名,名詞,指不是恒久以來一直用的這個名詞,也是道這個名詞,和平常用的這個道不是同樣的意思。
第三句: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對著一句有很多人斷句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他們這樣斷句的原因,就是認為道德經是關于有和無的解釋,他們把后面一句也斷成: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好像這樣斷句就連貫了,不這么斷句還真的都不懂老子。
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首先看這樣的斷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其實看到這樣的斷句,有點常識的人都會知道這是病句,如果老子真的認為這樣的話,一定會這樣寫:無,天地之始;有,萬物之母。所以斷句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是合理的。
那么什么是有名和無名呢?
這一句承接上一句的名,這里擴展為有名和無名,具體到有名和無名指什么,這要參考后面的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的第一篇開門見山告訴大家存在一個道,這個道和我們平常概念中的道是不同的,道一直存在,在萬物出現前就存在,他誕生了我們這個世界的萬物,沒出現萬物之前什么也沒有,也沒誰給道取名字,也沒人知道道,這就是無名天地之始。當出現萬物后,就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做道,道誕生了萬物,當然就成為萬物之母了,這就是有名萬物之母。
對于有名和無名的提出,老子還是在強調與眾不同的道,就是要大家引起高度的重視。
第四句: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一句很多人斷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樣斷句的人是為了和前面一句也斷成為無和有相對應起來,這樣就可以把道德經理解為關于無和有的故事。
道德經是關于無和有的故事嗎?
通過前面的論述,老子引出的是無名和有名,不是無和有。
老子通過前面的敘述和渲染,就是為了這句話。
我們常說重要的事說三遍,老子也是一句話說了三遍,重點就是為了這句話,你們可以想想,這句話有多重要。
老子開門見山提出與眾不同的道,那么這么重要的道怎么獲得,這句話就給出了答案,這句話就是我們進入道的標準,也是進入道的方法。
你說震驚不震驚,你說要不要把它放在開篇?
為什么說這句話是入道的標準?
我們人通常感覺不到自己的欲望,但是當你閉上眼睛,你就能發現自己的思維根本停不下來,你的大腦就沒有一秒鐘能停下來的。
老子告訴大家,如果能讓你的大腦停下來,不思考,就是無欲。當人們保持一直無欲的狀態,這個狀態也是二十一章提到的“恍惚”的狀態,可以看到很奇妙的景象,這個景象很難用語言描述,這個景象就是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當從無欲的狀態轉到有欲的狀態,可以觀到徼,何謂徼?徼,名詞,終極。這個景象就是指“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說當你從無欲狀態變成有欲狀態,注意特別強調一下,從無欲狀態變為有欲狀態,這個時候你能觀到物質的終極,也就是說你懂得了這個世界。
非常的神奇,當你達到有欲的狀態,你能知曉世界的終極,這不僅僅用震驚來解釋,這也就是老子寫道德經的目的,這是一片人類從未接觸的未知世界,能知道世界的終極,也就是知道世界的起源和世界的終點,這是不是開玩笑,這可是人類夢寐以求的事,就這么被老子輕描淡寫的破解了,不管你信或不信,我是信了,這也是道德經能千古流傳的深層原因。
第五句: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兩者到底是指什么也產生很大爭論,很多人認為是指無和有。其實這句話已經告訴了最終的指向是名,這兩者是關于名的不同,那么結合上一句就能知道,這兩者就是指有名和無名。有名和無名是同時出現,只是名稱不同罷了。
有名和無名對應的是妙和徼,就是指前面說的無欲和有欲觀到的妙景和徼,他們必須是同時出現才有效,否則是不算數,這個過程只是名稱不同,兩者出現過程都是很玄妙的,都叫做玄。
第六句: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何謂玄?老文中一般都有對一些名詞的具體定義,不需要去查字典,找詞源,其實找來的也不一定是老子的本義。看上一句的同謂之玄,這是玄的最明確的定義。前面說的兩個狀態都是很玄,這兩個狀態是指常無欲以觀其妙和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兩個很玄的狀態,都不能用言語描述的,也就是我們通常不可見,太過震撼,因為有不同的運行規則,不能用我們現有的思維來理解,所以稱之為玄。這就是道的世界和我們的現在的世界不一樣,他非常玄,玄之又玄,指前面的兩個玄,這個窺探的路徑就是通過玄門,人是可以通過這個玄門進入這個玄妙的世界,也就是眾妙之門,進入了這個眾妙之門也就是進入了道,了解了道。
第一章算結束了,老子在開篇就告訴大家一個非常震驚的概念,點名主題,是不是應該放第一章,比那個帛書把38章德放第一章,是不是更合理。
老子為什么會有這樣震撼的認識,那是因為人類的傳承的結果,而老子不但接受了傳承,還印證了這種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