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確實不乏有這樣的聰明絕頂之人。
即他壓根就沒有去過那個地方,可是他寫出來的文章就像他去過很多次一樣,身臨其境,真實可信。
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壓根就沒有去過岳陽樓,卻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
而且當時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他不在岳陽,也不在家京城,那他正在哪里呢?
據史料記載,慶歷四年春,也就是范仲淹寫下著名的《岳陽樓記》時,他正被朝廷貶往在南鄧州 任知州。
此時因北宋當時著名的“涇州公案”而被朝廷扣上濫用公款的罪名的滕子京也被貶到岳州,就是巴陵郡做知州。
到此我們也只是看到,范仲淹和滕子京都是被貶之人。
那么巴陵郡的郡守,岳州的知州的滕子京為何會邀請和他一樣被貶到今天河南鄧州的范仲淹來寫這篇文章呢?
原來這里面有一個交情在里面。
30年前,滕子京與范仲淹為同科進士。滕子京到任巴陵后,擴建學校,修筑防洪長堤,兩年間就“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到任第二年,他重修了岳陽樓。
岳陽樓原是三國時期東吳國將軍魯肅所建的閱兵樓。
唐代開元年間,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加以修復,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白居易等眾多文人都曾登臨題詠。
到宋代時滕子京來到巴陵郡時,岳陽樓已經已破舊不堪。
岳陽樓重新修好后,滕子京聯想到岳陽樓的滄桑歷史和自己的宦海沉浮,“痛飲一場,憑欄大慟十數聲”,心情悲愴激烈。
在方志里保留了滕子京為求《岳陽樓記》而寫給范仲淹的信—《求記書》。
信中介紹岳陽樓修葺后的結構和氣勢,傾吐了滕子京請求范仲淹作記的迫切心情,并請人畫了一幅《洞庭秋晚圖》,抄錄了歷代名士吟詠岳陽樓的詩詞歌賦,派人日夜兼程,送往范仲淹當時被貶的住河南鄧州。
其中有一段很關鍵的話:“謹以《洞庭秋晩圖》一本隨書贄獻,渉毫之際,或有所助。”這幅歷史上最早描繪岳陽樓的畫卷,因此誕生。
范仲淹端詳著畫。他一會兒看看樓,一會兒看看水,他的視線仿佛穿透紙幅,從一個有限的視域里,看到了洞庭湖的浩浩蕩蕩,看到了水的無際無涯。整張畫卷充滿了透徹的潮濕氣息。他的視線也從有限抵達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