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前不久,79歲的瓊瑤老阿姨突然發文交待身后事,在她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信中,流露出了一種笑看死亡的坦然,絕不搶救,無須悼念。看后不禁心有戚戚焉,所以也正好借著清明時節斗膽聊一下“死”。
二、貪生怕死可恥嗎?
“死”的話題離不開一個詞:貪生怕死。從道義氣節上來說,貪生怕死無疑是貶義的,特別是它往往和背叛聯系在一起時,漢奸、賣國、投降、叛徒歷來為人們垢病。
乾隆年間狀元秦澗泉也曾在岳飛墓前寫過“人從宋后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近年來網上有些所謂的大V公知,打著所謂史料證偽、人性和科學的幌子,為歷史上汪精衛、秦檜之流的翻案作祟,真真該把這些“貪生怕死之徒”打倒再踩上一只腳,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
當然,從心理學上分析,貪生怕死,是一種正常現象,并非那么不堪,也可以認為是人的一種本能,一種扎根于心底最深處的心理。上天給人開啟靈智,賦予人作為萬物之靈的高高在上,也由此給人帶來無盡的煩惱和痛苦。尤其是面對死亡威脅的大恐懼心,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趨利避害正是人的智慧,所以就此而言也可以說無所謂可恥不可恥。
但時窮節乃見。生死之間有大恐怖,更有大氣節!人除了智慧還有精神,思想的境界有高低之分,道義的價值遠超越于生死。英雄人物不貪生嗎?戰場上的士兵不怕死嗎?他們不想再貪婪地呼吸陽光下的空氣,去享受生命的美好嗎?想,可若是拿人生的價值理想和操守榮譽來換取茍活,他們還會在死亡面前低頭嗎?不會!想生卻并不怕死,怕死卻并不茍活,所以才有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人貴如此,方真正為萬物之長。
故貪生怕死本身并不很是可恥,可恥的是對道義的背叛。記得不知是哪位烈士在敵人的威逼利誘面前說過一句話:我也怕死,但絕不能背叛良心和真理去貪生茍活。
佛家說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蘊熾盛苦,還有貪、嗔、癡三毒。八大苦中,一般而言,死是最可怕的,它又常常與老、病聯系在一起。當我們老去時,身心機能都在慢慢地退化,尿越拉越近濕了褲襠,報紙卻越看越遠;舊時的記憶關不上閘門,剛才的事卻轉身便忘,無疾而終已經算是一個最好的結局。
當我們壽元享盡,抱病而亡,或是天災人禍、眾緣逼迫而終,只能嘆生死由命。這種情形的怕死,大多不是害怕面對未知的未來,而是害怕失去已知的現在,害怕自己一個人慢慢走向死亡的那種孤獨。
現在,空巢老人的這種苦卻大多在默默承受,麻木得無可奈何地接受必然一死的事實,說不定哪一天一閉眼就再也不會睜開。古人說的“父母在不遠游”,春晚歌曲“常回家看看”的打動人心,大概如此吧。
去年,我一個很聊得來的哥們出差途中突遭車禍,留下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突然離世。一個車隊,七八輛車,數十號人,就他那輛車翻了,車上就他有事。當夜驚聞噩耗,我們都不敢相信,到處打電話確認。人生無常,白發人送黑發。他還有許多事未了,還沒有好好留下生命的痕跡。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對生的渴望不知會是何等的強烈。
今年,又聽說一個在京的同學被查出疑似肺癌晚期,他還是不抽煙的。聽聞病情的他一定會以為醫生在開玩笑,一定會猛然記起他許多沒做的事。尚在治療的他,應該會好好配合治療。生命在將要失去時,往往覺得最為可貴,豈能不貪生?
韓磊歌中唱的“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陸游筆下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也莫不外乎此。歷史上,因為恐懼死亡卻變得“既笨又壞”的名人帝皇也是比比皆是,海外尋仙、深山訪道、童子煉丹,長生不老仙丹永遠是他們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作為生物學中最高等、最復雜的有機體,人還在道藏里被稱為最適合修仙的形體,人道也在佛典里被認作是最適宜修持佛法的地方。前人還總結過,道教貪生妄長生,佛教怕死企極樂。這就更無怪乎受此影響千年的我們還是會貪生怕死,遲遲放不下生死執念。生還是可知可見的,而死是卻遠是個未知。
其實,真正的道家與佛學是勘破了生死的,教義不過為了吸引眾生愿力的炮制恐怖罷了。尤其那些宗教的“輪回”之說,更是放大了人們的心理負擔,恐怖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三、輪回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