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教學反思可能顯得有些不務正業了,畢竟我用語文課上了半節關于傾聽別人的發言時到底聽什么的課程。
作為語文老師兼班主任,這個學期的目標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好習慣的培養,二是同學們思維能力。所以上課的時候一直在強調方法和傾聽。
在執教《在炮兵陣地上》第二課時,我提問了一個核心問題:你認為彭總是一個怎樣的人?依舊是先帶著學生分析問題,得出我們可以從個人的事件和描寫以及別人的評論中得知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正式發言時,我帶著同學們回顧本課寫了一件什么事兒,首先我找了兩個回答比較順暢的同學回答,緊接著我把起因-經過-結果寫在黑板上,讓孩子們把這件事兒說地簡潔一些。
此時我叫起來一個成績還可以但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G,結果我發現孩子在說的時候并不能簡潔地說出來。然后我叫了另一個差不多的同學M,可結果依舊不理想。正在這時,我發現G同學在M同學說的時候明顯心不在焉,根本就沒有仔細聽。我又瞟了其他同學一眼,發現多半個班的同學在別人回答問題的時候都是事不關己的態度,手里搗鼓小物件兒的,同學之間竊竊私語眼神交流的,而那些回答的好的幾個同學在迫切地舉手試圖讓我直接叫他回答問題。
此時我想到了我小時候學到的數學圖,具體叫什么我都忘記了,我在黑板上畫了三張圖(現在想來當時其實畫兩張就夠了)。
第一張圖是一張交集圖:
我告訴同學們,A交于B,A和B是水平相當的兩個同學,但是因為A和B受已有經驗、思維方式、聽講側重點的影響,兩個人想到不會完全一樣,那么A和B在聽的時候就是互補的過程,畢竟A有的可能B沒有,B有的可能A沒有,此時要做的就是認真傾聽,看看我和他有什么不同,如果把不同之處提取出來,去換位思考,得到的就是1+1>2的結果。
第二張圖是一張子集圖(解讀——相對弱的同學A):
我把A假設為知識掌握較差的同學,B假設為知識掌握較好的同學,那么A同學在聽的時候就是查漏補缺的過程。當你的思維不如別人全面,當你想的不如別人深刻,那么肯定就是別人想到的你沒想到,此時聽什么?當然是聽別人有而你沒有的,依照別人的思維去思考,試著順著他的角度,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能想的這樣深刻全面,這才是聽比你強的同學發言的意義。
第三(同于二)張圖是一張子集圖(解讀——相對強的同學A):
那么對于相對強的同學要聽什么呢?此時可能有些好同學已經覺得自己很棒不用聽了,我就用更棒去誘惑他。你在聽稍微弱一點的同學發言時,就能發現他思維的漏洞,就能知道什么是他想不到的,那么對于他想不到而你已經想到的,你又是如何想的呢?你是怎么想到的呢?如果你能把這個想清楚,那自己強于別人的優勢是不是就能發揮的更好呢?此時你不是就更加厲害了嗎?
聽完我的講述,雖然不聽的孩子依舊在做自己的事情,但是聽的同學,尤其是聽進去的同學,我分明看到他眼里閃動的光芒。特別是G,當我叫起來另一個能夠出標答的同學回答問題時,我看到了他微皺的眉頭和大膽的請問。我知道我的目的達成了。我的這番言論以及背后隱藏的思維,哪怕只對那么幾個同學產生影響,我依舊覺得這半節課用得值得。
課下有幾個同學圍在我身邊,有的繼續說我課堂上那個交集1+1>2(現在覺得可能用大于1比較好)的不合理,有的跟我討論彭總那個時代偉大的革命先輩,還有的孩子在跟我討論對于死亡的恐懼。其實我也不知道好的語文課堂應該怎么樣,我現在只能盡量讓我的課程對我的孩子們有意義,讓我的孩子愿意上我的課,愿意跟著我思考。
通過這件事兒,我越發熱愛教師這份工作,也更愿意思考研究學習,因為我更新的每一個思維都可能對我的學生具有啟發性,我的努力經過學生的傳遞變的更有意義,這是這份職業賦予我的別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