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深夜,在朋友圈看到一條被秒刪的動態:
“我還愛你,但是我們必須離婚。”
是在企業做高管的表姐發的。
表姐的朋友圈,平常都是冷冰冰的行業動態,睿智的個人思考,女強人的畫風。可那一條動態,寥寥幾個字,卻含著滿滿的無力感。
沒過幾天,就聽到他們離婚的消息。
房子和車歸了表姐夫,表姐帶著孩子搬了出來。
這場離婚,看起來表姐夫是利益獲得者,可親戚們說起來,都對他充滿同情,對表姐,反倒沒評價什么。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不管離開誰,表姐都有能力讓自己和孩子過上好的生活。
這些年,她的變化一直在刷新大家對她的看法。
結婚時,表姐夫是公務員,表姐是公司職員。所有人都覺得,表姐命好,嫁給了鐵飯碗。
在所有人眼里,表姐都是高攀。可表姐夫從不頤指氣使,對表姐很好,兩人過得很幸福。后來有了孩子,表姐夫更是變得體貼,家里家外都很盡心。
這家里唯一的不和諧因素,就是表姐一年年跳槽、漲薪升職,收入漸漸趕上表姐夫,然后快速超過,變成了他的十幾倍。
工作忙碌,對家庭投入漸少,彼此的認知上,也出現了裂痕,共同語言越來越少。
表姐夫常勸表姐知足,用不著拼命,而表姐,也想不通表姐夫怎么甘心過死氣沉沉的生活,總吵。
還愛。
還貪戀彼此的體貼和關心。
可就是不得不離婚了。
因為,在一起,已經變成了對婚姻的內耗。
電影《消失的愛人》里,有一句特別扎心的臺詞:
“兩個相愛的人,卻無法成功地經營好婚姻,是最讓人痛心的事情。”
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夫妻不能共同成長。
《華盛頓郵報》的前總裁凱瑟琳,年輕時愛上出身平常的菲爾-格雷厄姆,并與他結婚。
盡管階層相差巨大,但他們非常相愛。婚后,凱瑟琳的父親將《華盛頓郵報》的控股權給了菲爾,凱瑟琳則專心教養子女,做起了丈夫的賢內助。
婚后,菲爾從籍籍無名,成長為總統肯尼迪的密友。本該是段佳話,可這場婚姻,卻越發狗血。
菲爾從未感激妻子的付出。他優秀,聰明,有趣,卻覺得妻子笨拙、乏味,還在各種場合巧妙貶低凱瑟琳,讓凱瑟琳越來越缺乏自信。
凱瑟琳在長久的家庭瑣事中,也變得遲鈍,對自己的評價越來越低。
一個上午,凱瑟琳無意中接到了丈夫情人打來的電話,她的世界從此坍塌。
菲爾先是離家出走,后又回歸家庭,最終因為抑郁癥自殺。
凱瑟琳為這段婚姻,可以說犧牲了一切,結局卻如此寒涼。
凱瑟琳后來在自傳中說,從來沒有想到過,菲爾會有外遇。
這段婚姻,表面上看,毀于菲爾的出軌。事實上,從凱瑟琳放棄自己的職業生涯,退隱家庭那一瞬,這一切已經埋下了伏筆。
婚姻能跨越階層,卻始終斗不過成長的不同頻。
一對夫妻,若不能共同成長,差距便會越來越大。一個人走得太遠,他們之間牽系的那條線,就會被扯斷。
社會越開放,婚姻的穩固度就越低,變數越多。
唯有成長,才能跟上變化。
在《終身成長》一書中,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專門講到了成長型伴侶的特質:
看到伴侶的缺點并幫助他們改正;鞭策對方成為更好的人;鼓勵彼此去學習新事物。
由此可見,所謂共同成長,并不是強求兩個人,都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是互相鼓勵,互相鞭策,讓對方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最仰慕的一對世紀美眷,是周有光先生和張允和小姐。
周有光先生前半生是銀行家,后半生是漢學家,成就非凡。他的妻子張允和,是合肥四姐妹之中的老二。
張允和與周有光結婚時,張家是書香世家,家境富裕。周有光卻很窮,結婚前,他曾提出分手,因為“我很窮,我很怕不能給你幸福。”
可張允和回信說“幸福不是你給的,要靠我們一起創造。”
對周有光來說,這是擲地有聲的肯定。給了他信心,共同努力創造美好未來。
“幸福要靠我們去創造”,張允和的這種成長型思維,不僅成了周有光的定心丸,還貫穿了他們的一生。
不管什么際遇,他們都能保持積極樂觀。這種積極樂觀,不僅支持他們度過動亂年代,還讓他們的晚年生活豐富有趣。
周有光85歲退休,回到自己家的書房繼續寫文章。他還寫過一篇《新陋室銘》,其中有這樣幾句,可見他的樂觀:
“房間陰境,更顯窗子明亮,書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歡迎老友來臨。”
很多人老了,會覺得“活一天少一天了”,他卻覺得“活一天賺一天”,而且還要不斷學習新東西。周有光活到112歲高齡,記者問他“有什么經驗留給后人?”
他說“如果說有,那就是堅持終身自我教育,百歲自學。”活到老,學到老,終身都在不斷成長。
這種“終身成長”的精神,張允和同樣具備。她在86歲的時候開始學電腦,學打字。并在88歲時開始文學創作,出版了《最后的閨秀》、《曲終人不散》等作品。
他們相識78年,相伴70年,真正在艱難的人世間,把日子過成了詩。
張允和去世后,周有光覺得自己的光也被帶走了。他把房間,一直維持著張允和在時的樣子。但到夜深人靜時,他不會再回到臥室,而是曲腿蜷在沙發上。
靠著在書房研究學問,他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時光。
周有光曾寫:人得多情人不老。張允補上一句:多情到老情更好。
這段世紀之戀,被后人當做一個唯美的愛情故事來傳頌。
可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愛情由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控制,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分泌這種物質,最長只能有18個月。
也就是說,最好的愛情,也只能最多維持一年半。
而那些長久幸福的婚姻,真正的秘訣并不是愛情,而是成長。
楊絳和錢鐘書,居里夫人和皮埃爾,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那些美好到死的婚姻,唯一的共同特質,就是夫妻兩人都從未放棄成長。
他們終身不斷學習,不斷調整自己,同時也不斷幫助對方。
婚姻中長久的吸引力,不是男帥女靚,不是財富的增長,不是社會地位的提高,而是,兩個人,有沒有在這段婚姻中,體會到成長的快樂,變成更好的自己。
說到底,這個變得更好的過程,才是對伴侶最大的吸引力,才是讓婚姻變得豐富有趣的強動力。
婚姻是一段關系,永遠幸福的秘訣只有一個:
通過共同成長,加強彼此聯系。
作者簡介:陶薰,阿里妙讀簽約作者,兩把刷子寫作營資深成員。要把生命中所有的無所謂,都活成無所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