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向榮帶著3萬兵馬來到廣西,鎮壓天地會起義。此時,洪秀全、楊秀清發動金田起義,建立太平天國,清朝才調整作戰方向,進攻紫荊山。
向榮來廣西之前,金田起義已經在醞釀,各地發起團營。但是,清朝貌似對此一無所知,沒有察覺到洪楊準備發動起義,這又是為何呢?
清朝的“疏忽”,讓拜上帝教得以發展壯大,成為燎原之勢。當然,清朝的“疏忽”的原因比較復雜,大概可以歸納為三點。
首先,馮云山很有智慧,沒有多少過激舉動,讓清朝放松戒備。太平天國,馮云山是實際創建者,從招募人員到規章條例的制定,以及如何發動起義,都是馮云山在運作。
李秀成在自述書中說:“前期辦事,都是南王,謀劃建立國家,也是南王。金田起義之前,除了首義六人,其余都不知道。”
從李秀成的自述中可知,馮云山做事非常聰明,沒有暴露力量,也不會讓清朝得到相關的消息。那么,馮云山是如何做到的呢?很簡單,就是盡量避免與當地士紳產生沖突,維持秩序而已。
紫荊山期間,馮云山經常跟讀書人交流,與他們談論天下大事,并約束拜上帝教的舉動。對士紳階層信奉的東西,馮云山都理解,也不會破壞,這就給人一種假象:馮云山是清朝的臣民,安分守己。
馮云山此舉,效果非常明顯。洪秀全來到紫荊山,采取過激舉動,導致馮云山被逮捕入獄,拜上帝教一度群龍無首。問題來了,清朝為何放了馮云山呢?除了楊秀清“科炭”籌款,更多的是桂平知府沒有“證據”,只能打發馮云山回原籍。
清朝抓捕馮云山時,洪秀全還跑去廣東,希望兩廣總督耆英能遵守規則,放了馮云山,允許拜上帝教發展。試想,如果清朝察覺到起義,洪秀全還敢去廣東嗎?
馮云山的智慧,不但救了他一命,也讓太平天國避免胎死腹中,從而得以發展壯大,并具備起義的條件。低調做事,圖謀發展,馮云山做到了,這就是他的能力。
其次,天地會起義、土客之爭,為金田起義做了掩護。如果是盛世,廣西一片太平,馮云山也折騰不起來,或者太平天國一有風吹草動,立刻就被撲滅,但現實并非如此。
清朝建立后,明朝余部繼續抗清,分散在大江南北。吳三桂擒拿永歷帝,將其絞死在昆明,但抗清的力量依然存在,天地會就是典型,他們以“反清復明”作為口號,長期與清朝交戰。
入關至今,清朝已經存在兩百多年,天地會也鬧了兩百多年,誰能沒能將對方徹底打垮。天地會平時從事生產,一旦清朝統治衰落,或者貪官污吏橫行,他們會立刻活躍。
晚清時期,社會矛盾尖銳,廣西、廣東、湖南的天地會很活躍,他們多次發動起義。例如,湖南的雷再浩起義、李沅發起義,廣西的陳亞貴、張嘉祥、羅大綱、張釗,等等。
天地會是清朝的勁敵,他們活躍起來,吸引了朝廷的注意力。林則徐督師,目的也是消滅天地會,而不是太平軍。林則徐病逝時,還沒金田起義,清朝并未意識到真正的勁敵是洪楊。
向榮進入廣西,也是對付天地會,只是金田起義爆發,還建太平天國,動靜鬧得太大,清軍才注意到他們的存在,卻為時已晚。可以說,天地會起到了掩護的作用。
當然,天地會的這些武裝,后來部分參加太平軍,例如羅大綱。有些則接受清朝的招撫,成為太平軍的勁敵,例如張嘉祥,后改名張國梁。羅大綱、張國梁都是名將,威震大江南北。
土客之間矛盾,也是由來已久,資源有限,生存艱難,清朝有意識地利用,都是促成他們沖突的原因。此時,再加上天地會起義,清朝也是焦頭爛額,豈能有精力去管洪楊這伙人。
李秀成自述中,對金田起義是這么說的:“土客之間,團練與拜上帝教,彼此都相互爭斗,因而才出現起義。”要知道,太平天國首義6人,包括骨干力量,就是客家人。
紛繁復雜的局勢下,馮云山又懂得靈活應對,低調處理各種關系,清朝很難發覺他們的活動。可以說,時勢造英雄,而英雄則推動了局勢的發展與變化。
最后,清朝缺乏能人,尤其是總督、巡撫,以及朝廷大員,有眼光的不多,對時局的敏銳度不夠。當然,也可能是他們想息事寧人,不想給自己添麻煩。
客觀說,馮云山的活動,清朝官員真的沒什么察覺,卻不代表沒有人不知道,可惜他們是“小人物”,說不上話。
例如,王作新,金田地區的團練首領,眼光比廣西巡視勞崇光、鄭祖琛,以及桂平知府一伙強多了。
拜上帝教剛一有規模,馮云山也妥善處理各方關系,但王作新就看到了問題,并告知桂平知府,說他們遲早會起義,應該果斷將其撲滅。
馮云山兩次被抓捕,都是王作新帶人,只是第一次被人半路搶了回去而已。馮云山入獄后,王作新也是要求立刻集中兵力,對紫荊山基地圍剿,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但桂平知府不同意。
后來,桂平知府苦于沒有“證據”,且楊秀清又送來銀子,就放了馮云山,將其打發回廣東。誰知,馮云山能力太強,將押送他的兵丁說服,一起參加了拜上帝教。
清朝的“疏忽”,給了洪秀全、楊秀清、馮云山發展壯大機會。但是,金田起義還是有點“著急”了,如果繼續潛伏一兩年,招募更多兵馬,說不到太平天國就成功了。1851年,金田起義,包括家屬在內,太平軍才2萬人,未免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