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Android 1.0系統問世到現在,接近20年的時間,Android系統從嗷嗷待哺的小娃娃,逐漸變成年輕氣盛的小青年,不斷完善開源源碼,讓Android 系統越來越完美,但,最近Google開始調整部分開放源代碼的開源策略,是好是壞?還得交給時間來見證。
谷歌的調整措施
- 代碼庫合并:谷歌決定將所有 Android 開發工作集中在其內部代碼庫中進行,以提高開發效率。此前,Android 的開發在公開的 AOSP(Android 開放源代碼項目)分支和谷歌內部分支之間同時進行,導致代碼同步和合并沖突等問題。
- 開源策略變化:從下周起,AOSP 的公共代碼庫將不再實時更新。谷歌將在發布新版本時,統一公開包含修改的源代碼。部分組件的公共源代碼發布頻率將降低,一些原先在 AOSP 中開發的組件可能會轉移到內部分支。
對開源的影響
- AOSP 地位:盡管谷歌調整了開發模式,AOSP 仍將繼續存在,谷歌仍會按照慣例公開新版本的完整源代碼,如即將發布的 Android 16。但 AOSP 的更新速度和內容可能會有所變化。
- 內核分支:Android 的 Linux 內核分支遵循 GPLv2 協議,必須保持開源,因此這部分代碼不會受到影響。
對各方的影響
-
普通用戶
- 系統更新:更新效率可能受到輕微影響,但總體使用體驗變化不大。
- 應用生態:GMS(Google 移動服務)仍對簽約廠商開放,應用生態的完整性得以保障。
-
開發者
- 應用程序開發者:開發工作基本不受影響,仍可使用現有的 API 和工具進行應用開發。
- 平臺開發者:定制 ROM 開發者等可能需要調整開發流程,基于特定標簽或發布分支進行開發。
-
手機廠商
- 主流廠商:與谷歌簽約的廠商可繼續獲取閉源分支代碼和支持,影響較小。
- 其他廠商:未簽約廠商在獲取最新系統功能和安全性更新方面可能面臨挑戰。
行業影響
- 創新空間:AOSP 的實時更新減少可能限制部分開發者的創新,但主流廠商仍有資源進行定制和創新。
- 競爭格局:可能加速其他操作系統的發展,如華為鴻蒙系統,促進市場競爭和多元化。
目前幾年,Android手機系統不太可能完全走向像蘋果iOS那樣的閉源模式,主要原因如下:
市場策略與商業利益
-
開放性優勢
- 廣泛合作:Android的開源特性吸引了眾多廠商合作,形成了龐大的生態系統,為谷歌帶來了巨大的市場份額和廣告收入。
- 靈活定制:廠商可根據需求定制系統,推出差異化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促進市場競爭和創新。
-
閉源的成本與風險
- 廠商抵觸:完全閉源可能引發廠商不滿,導致其尋求其他操作系統,損害谷歌的生態系統和利益。
- 市場風險:失去開放性和靈活性,Android可能難以應對新興市場的需求變化,影響市場地位。
技術實現與生態系統
-
生態系統復雜性
- 多廠商參與:Android系統由全球眾多廠商共同構建,閉源將難以協調各方利益和技術實現。
- 應用兼容性:閉源可能影響與現有應用的兼容性,需要大量時間和資源進行適配,增加技術難度和成本。
-
開源社區的貢獻
- 代碼優化與創新:開源社區為Android提供了大量優化和創新的代碼,提升了系統性能和功能。
- 安全漏洞修復:社區開發者積極參與安全漏洞的發現和修復,增強了系統的安全性。
用戶需求與選擇
-
多樣化需求
- 定制化體驗:用戶對手機系統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Android的開源特性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 選擇自由:用戶可根據喜好選擇不同品牌和系統的Android手機,閉源可能限制用戶的選擇范圍。
-
用戶習慣與粘性
- 生態系統粘性:Android用戶已習慣其生態系統和應用服務,閉源可能影響用戶體驗,降低用戶粘性。
法規與政策環境
-
開源政策支持
- 政府推動:許多國家和地區鼓勵和支持開源軟件的發展,Android的開源特性符合政策導向。
- 合規要求:開源有助于滿足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合規要求,降低法律風險。
競爭壓力
-
其他操作系統的競爭
- iOS的挑戰:蘋果iOS作為閉源系統的成功,給Android帶來壓力,但也證明了開閉源各有優勢。
- 新興操作系統的崛起:如華為鴻蒙等新興操作系統在部分市場取得進展,Android需要保持開放性以應對競爭。
綜上所述,盡管Android在某些方面可能會加強閉源措施,但由于市場策略、技術實現、用戶需求和競爭壓力等因素,最近幾年它不太可能完全走向像蘋果iOS那樣的閉源模式,但未來很大可能Android手機系統會像蘋果系統那樣走向閉源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