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是時區。
寫此篇文章的初衷,是因看到一張截圖(抱歉在不知出處的情況下引用在這里)。
第一句話,便被戳中:“New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
隨后:"Absolutely everyone in this world works based on their Time Zone. People around you might seem to go ahead of you, some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 But everyone is running their own RACE in their own TIME.
Don't envy them or mock them. Life is about waiting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act. "
年紀偶爾是會被思索的方面。曾同友人聊起,二十至三十歲,短短十年之間,若按照常理來過,會囊括人生巨變。
畢業,工作,結婚,生子……從孑然青年,至承家中年;從漂泊云游,至落戶扎根;從玲瓏心思,至油鹽觀念。回溯辨別出的命運轉折,多是低沉而無意的嘆息。
立于當下位置,眺望將來之事,自然會有慌亂。尤其身為女性,似諸多條框亦被早早定下,更顯得路途遙遙難以企及。
曾經有不滿,心有所排斥。如今再思辨,是通透多了:大抵算值得被體味一遭的兀雜系統,作古老而彌漫著煙火氣的文化苦旅。年歲性別按下不表,既然,已活在此間體制里,已生在如此背景中,不如干脆,先順應心,再順應時。
若是內心當真有所依憑,這一遭不急不緩走下來,所歷精彩未必會品不飽。社會上,單身博士女郎生活亦精彩紛呈,離異精英高干繼續流連花叢中;學堂里,年過三十中年人依舊暢所欲言,亦有滿頭花白的老人勤懇筆記。
歸根結底,學業,事業,婚姻,都是需照自我節奏來經歷的節點,過往若利落些,腳步便能提速,何來不妥之說;而若行囊沉重,那便和緩著來,也不潦草以過。
自己的日升日落,陰晴圓缺,自己的花落花開,四季翻滾——同世俗何干,同他人何涉,若是因比較而焦躁,其實真真大不必的。
年少得志也好,大器晚成也好,誰早一些,誰晚一些,無法比較,無從比較。
人生終歸無快慢之說,不過講究個時機得當。都不過只是,于自己時區,趕朝追夕罷。
發現,或說,反省出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
大抵不是普遍適用,卻亦代表部分群體:越是年紀尚輕,越對年紀在意,越懼“老”,越怯“剩”,越是對數字增長而不安,越是對未來走向很恐慌。越放不開,越易失落。而年歲自然伴隨成就業績,而若是有比較對象,橫向衡量更是要命。孰優孰更優,難不起波瀾,遇勝心重的,或要寢難安。
也許,習慣追趕太久了。
而嚴重些說,大抵要追溯到教育體制上去。從小若是被縱容攀較心態:成績高低,競技輸贏,拔尖被重點栽培,車尾被棄之不顧,好愈好,壞愈壞,不是無例。
亦難說不是一種誤區。
不同時區被調整到同一時刻,看上去的確整齊劃一的指針,也許卻打亂每人的自身秩序——生長是有分早晚的,開花亦有不同時節,如何能統一地收割?如何能催促,如何能逼迫。
難說這焦慮慣性不會影響至今,自以為人人活在統一時區之中,卻忘記按自己的節奏去數分秒。便是需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生活最佳的狀態,大抵,是身體精神兩種步伐是重合的,能夠順應自己的成長拍律來走。
持續的,自由的,愉悅的,像一株植物,從生根發芽到開花結果,遵從著自己的生長周期。
不慌張,不浮躁,不艷羨,不輕視。與其眼紅別人的熱烈盛放,倒不如先努力地吸收營養;與其嘲諷他人的緩慢生長,倒不如對自己說先等等看。
想到這了,時候到了,該來的會來的,該有的會有的——你有你的落葉性,我有我的多年生。
每個人都掙扎在自己的時間維度中,每個人都在為更好的自己披荊斬棘;自然是無權評判,咬牙撐過的表情如何猙獰,蹚水而過的腳步多么踉蹌。
無人綻放不曾等待,無人得果不曾歷辛。你有你蔥郁夏蔭,我有我暖煦冬陽。有幸同路,能扶便扶,相視一笑;分別之時,不需多言,揮一揮手。
便祝你我,順己韻律,悅然生長。
沒有遲到一說,沒有晚來一說,我們都只是,“在自己的時區里”。
也許,年紀是最不值一提的東西,時光是最能讓人受困之物,切莫讓欲望致揠苗不自知。私以為,有些領悟,是自己從心深處,慢慢生長出來的;有些階段,是從腳下延伸出,自然而然抵達的。越是心懷欲求,腳下越是要穩。
所以偶爾,要等一等。
等每次進步的靜靜發展,等每場蛻變的靜靜形成。等一些奧秘,它自己出現,等它自己說。
等生命的溫柔生長,等果實的寂靜成熟。
等屬于你的驚喜,來,擁抱你。
與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