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高燒,嗓子也不痛,只是沒胃口、乏力。臥床一周,以為的感冒,竟是肺炎了。
輸液消炎,效果不明顯;換另一種藥,輸了幾天,才知道是國產的,而經驗人士說這波肺炎必須用進口的才能治愈;胸片顯示炎癥范圍擴大了,于是又換醫院輸進口藥。來回折騰,已經耽誤了好幾周時間……
其實,最近報道冬季流感相關的新聞挺多,包括與之相關的高價特效藥、呼吁原研藥等信息。會在聊天時提醒親友,但自己卻并不真心當回事。事到臨頭,發現自己一直昏昏沉沉的,沒有清醒的去思考,采取有效的措施應對這件事。事態逐漸惡化,到了危險時才打個激靈,趕緊補救,幸好還來得及救這半條命。
半夜咳醒,坐在床頭想了很久。
不知何時起,我們在生活里,失去了敏銳。
或許是新聞看多了,就習慣了是局外人。
于是,當不覺身處社會事件里時,會懵懂很久,反應不過來,以為自己是那新聞里的他者。
就像深陷泥沼時,仍有站在岸上的錯覺。渾然不覺危險的來臨。
又像是軀殼里的魂魄如煙般在飄散淡化,忘記了生命依然漫長。
人類離開森林已有數百萬年了,但基因里依然有對危險的本能反應。人類進入信息社會不過數十載,卻急速得退化著對危險的敏銳。
在信息社會里,仿佛一切都在數字化、虛幻化,包括人自身的感覺。
但人不可能完全“羽化”。自然的人還有一具臭皮囊需要供養,社會的人還負有許多關系的責任。
因此,人不能天天在信息的山谷里“修道”,還得走下山來,去人間煙火里歷練紅塵。
太平盛世,雖沒有太大的天災人禍,但生活的小舟依然會風浪的襲擊。一方面需要提前規劃,做好許多大的生活節點的準備;另一方面要隨時保持警惕、敏銳,撲滅一切危險的火苗。
這是思想,也是思維,需要訓練,就像訓練身體,保持身體機能的健康。
說到底,就是要保持年輕的心態,以對抗生命的熵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