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憤怒的小鳥”】
有一位網友,提了這樣一個問題:
● 為了減肥不吃飯的人,為了沒價值的事情爭得面紅耳赤的人,過馬路玩手機被車撞的人,沒看好自己小孩從樓上摔下來后悔不已的人。
● 缺乏預知事情的能力和想象力的人
● 喜歡把簡單的事情弄復雜,把正確與否的問題升華到私人恩怨的人
● 說話抓不到重點思維飄散的人。一個人連傳達信息的能力都掌握不好,我實在沒法對這樣的人有耐心。
● 還有一些中年婦女,話多,愛管事,格局小,不注意形象。
● 通過觀看明星綜藝節目滿足自己窺視欲的人。浪費自己生命時間去關注一個跟你生活沒半點關系的人,這樣真的可以嗎?
這種蠢貨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對這個世界失望了~
為什么面對愚蠢的人我們更容易憤怒?
我們的生活中,似乎充滿了愚蠢的事情;面對做出這些事情的“蠢貨”——
有人會嘲笑:哈哈,好蠢哦
有人會同情:哎呀,好可憐
有人會無視:關我什么事
有人會憤怒:……
咦,為什么會憤怒呢?
提出這個問題的網友說:這種蠢貨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對這個世界失望了~
先別急,看完這一期的節目,再做決定也不遲嘛。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面對蠢人的憤怒。
——————分隔線——————
正式回答之前,咱們先來看看什么是“蠢”——
蠢,從字的結構來看,意指春天的蟲子。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各種蟲子也開始活躍,蠕動、爬行。
蠢,毫無疑問是一個貶義詞,為什么我們要把春天蟲子的行動——這樣一種自然現象——賦予負面的意義呢?
必要條件有四點:
1-面對蟲子,我們有強烈的優越感;
2-蟲子不討喜,遭人厭惡;
3-蟲子的行為,對我們造成了干擾;
4-對于蟲子,我們還沒有找到有效的制約辦法,產生了一種無力感
把這四點從蟲子套用到蠢人身上,可以發現:
第一,我們認為一個人蠢,首先是因為我們覺得他不如自己,尤其是在智力方面,我們對他存在優越感;假如對方比我們優秀、或者跟我們差不多,我們就不會認為他是蠢人;
第二,我們認為一個人蠢,其次是因為我們不喜歡他,從心里排斥他;假如我們認為一個人不如自己,但是我們并不討厭他,比如哆啦A夢里的大雄,我們也不會認為他是蠢人;
第三,我們認為一個人蠢,再次是因為他的行為舉止,侵犯了我們心目中的私人領域,他未經許可就進入了我們的私有空間;假如我們認為一個人不如自己、我們也不喜歡他,但是他很少出現在我們面前,從不打擾我們,我們也不會認為他是蠢人;
第四,我們認為一個人蠢,最后是因為我們拿他沒辦法,我們既不能消滅他、也沒法驅逐他、更做不到徹底制止他,他始終令我們頭痛;假如我們認為一個人不如自己、我們也不喜歡他、我們也總是被他打擾,但是我們能解決他、或者控制他,我們也不會認為他是蠢人。
這里要強調的是,一個人不是因為蠢,才會具備上述四個特點;而是他滿足了上述四個條件,我們才會把他歸到“蠢”的分類,給他貼上“愚蠢”的標簽。
接下來說說憤怒。
憤怒是一種情緒,它的觸發機制,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會憤怒,上邊已經說過,這里我們再明確一下,當我們感覺私人領域遭到侵犯時,我們就會憤怒。這里的私人領域可能是物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舉例說明——
比如小強爬到我們的客廳,這是侵犯了我們的物理地盤,我們很不爽,這是憤怒;
更多的體現在題主舉的例子中,各種令人不快的行為,這是侵犯了我們的心理空間,我們很不爽,這也是憤怒。
憤怒被觸發之后,會附帶一些顯著的效果,就是人的攻擊性會增強、理智水平下降、注意力變得集中、部分感官會暫時性變遲鈍甚至關閉,最典型的就是不容易感覺到疲勞和疼痛,等等。
——所有這些,都是有利于戰斗的;在怒氣的驅使下,人很容易進入戰備狀態。
也就是說,面對蠢人,我們憤怒了,產生了強烈的采取行動的傾向。
具體地說,我們想要消滅、驅逐、制止他。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分隔線——————
前邊說到,我們對蠢人感覺到憤怒,是因為認為他們侵犯了我們的私人領域。可是,在題主舉的例子中,那些人并沒有直接侵犯我們的物理空間,為什么依然能激發我們的怒氣呢?
一種解釋是“公平世界假設”,公平世界假設最初是用于解釋“受害者譴責”現象的,例如當一名夜歸女子被強暴,人們會推論是否她穿得太性感,為何這么晚還一個人在街上?心理學家意圖理解怪責受害者的心理,直至Melvin J·Lerner于上世紀60年代的研究提出“公平世界假設”—人們傾向于認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公平的,一個人獲得成就,是因為他肯定做對了什么,所以這份成就是他應得的。當不幸降臨到人頭上時,受害者往往自己也有責任,甚至咎由自取。
“公平世界假設”是非常流行的觀點,之所以流行,一方面是因為它簡單、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它給“弱肉強食”披上了道德的外衣,契合了人們對“叢林法則”的認知。
女人被強暴是因為她在力量上處于弱勢,而并非她在道德上有缺陷。
歸根結底,隱藏在“受害者譴責”背后的“公平世界假設”,只能說是一種認知偏見。
除此之外,我們對蠢人的憤怒,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不安引起的嫉妒。
前邊說到,蠢的具體表現是“動”,與之有所區別的,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智力不如我們、也不討我們喜歡,但他不會輕舉妄動打擾我們,這樣的人,一般我們會用“呆”、而不是“蠢”來形容他。在某些古文里,“呆”相當于“等待”的“待”。
反之,“動”,是一種積極的行為,生物搜尋食物、獲取資源、擊退敵人、吸引配偶、繁衍后代,無一不是在“動”的狀態下完成的,無論是大自然、還是人類社會,總體而言,都是鼓勵“行動”的。
——即便是休養生息,都是為了更好的行動而做的準備;“休息的意義是為了走更遠的路”,“生生不息、生命不止”,都是這個意思。
那么問題就來了,我們眼中的蠢人,居然采取了正確的策略(當然,正確的策略未必帶來好結果),雖然現在還遠遠不如我們,但已經對我們的優越感構成了挑戰,動搖了我們的認知;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當我們對蠢人表示憤怒的同時,內心是不是也產生了些許不安?
此外,當我們感受到他人的愚蠢時,通常我們自己是處于相對比較“靜”、比較“閑”的狀態;假如我們自己都忙得團團轉,根本無暇顧及他人,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目標和事情上,是不會有多余的精力那么在意他人的,也就談不上感受他人的愚蠢了。
——所以啊,目睹蠢人的“輕舉妄動”,除了不安之外,我們還有些許的嫉妒呢,畢竟忙碌是充實的原動力呵!
居然會嫉妒自己看不起、瞧不上的人,生活真是跟我們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呵。
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化解這種不尷不尬的局面呢?
——————分隔線——————
如何化解面對蠢人的憤怒呢?
如果是蟲子,我們可以殺死它、趕走它、捉住它,可是面對同類,咱們就不能這么干了。
我提幾個解決方案,列位瞅瞅成不成——
1-遠離他們:俗話說,“眼不見,心不煩”、“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樣做最簡單,不過心里難免堵得慌,憑什么是咱們走呢?
沒關系,還有第2招。
2-限制他們:阻止他們的行動,例如口頭警告、恐嚇,再不行就動手,給他們點兒教訓,看能不能老實了。
這樣做似乎也不妥,君子動口不動手,訴諸武力可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呵。
沒關系,還有第3招。
3-轉移憤怒:如果1、2都實現不了,咱們可以尋找別的渠道,把憤怒發泄出去,比如說買個沙包掛家里打、出門運動,把精力消耗掉、情緒宣泄掉,或者找個軟柿子捏捏,比如說欺負欺負手下、打打老婆、罵罵孩子啥的。
這樣做似乎還是不妥,一來治標不治本,二來欺負弱小、傷及無辜,算不得好漢。
不開玩笑了,咱們聽聽圣人的教誨吧——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這知者,說的就是有智慧,有了智慧,能理解愚蠢的現象、憤怒的原因,就不會輕易受到情緒的控制;
這仁者,說的就是有仁心,有了仁心,能夠接納、包容、寬懷別人,就不會盲目地給別人貼上標簽;
這勇者,說的就是有膽識,有了膽識,敢于直面自己的內心、人性的弱點,就不會被陰暗面所主宰。
另外,人們之所以做出愚蠢的舉動,往往是由于缺乏知識、缺少幫助、缺失教育,自身掌握的信息有限,限制了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使得行動的效果不佳,淪為他人眼中的“蠢貨”;
從根本上講、從長遠來看,消除貧困、發展教育、建立互信、提倡互助、促進交流、發揚仁愛,縮小人與人之間在財富、智識、信息等方面的差距,我們每個人眼中的蠢人才會越來越少,我想提出問題的朋友也會對這個世界重新抱有期望吧。
別再輕易憤怒了。老話說的好,“肝火過旺,有害健康”,你說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