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了6年時間才明白,前夫口中的"性格不合"不過是她無法滿足對方經濟需求的托辭。
當初他也是費了好大的勁追求到她的,“我養你”讓她成了家庭主婦,她的光在灶臺前一點點黯淡。他趕忙做了決斷,好像多持續會兒,就是自己的極大損失。
全職在家幾年,其實她將家庭育兒都打理的很好。她比誰都著急都迫切自己出去見天地見眾生,可男人根本等不及,就斷定了她的前程沒有遠方了。
一個人不需要你了,不一定是你不好,而是你的價值他不是最需要的,是的,要看匹配,如果碰上短視又勢利的人,是不會也不愿等你“王者歸來”的。而且手上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自然就拋棄掉對自己來說價值比較低的。
當她成為知名設計師后,那個曾說"你要靠我養我好累"的前夫,開始頻繁又熱情向她伸出橄欖枝。
當你在專業領域深耕出不可替代性,在興趣圈層培育出獨特光芒,自然會吸引懂得鑒賞的行家,也會招來想要沾光的人。
這不是爽文逆襲,而是現實給我們上的一課:別人對你不夠關注,不夠尊重,疏遠你或者主動結束關系,只有一個原因:在對方那里,你價值不夠高。
一個人眼中的價值刻度,往往帶著他們自身的局限與偏見。此一時彼一時,面對價值不一樣的人態度也許會不一樣。但家務價值沒有經濟價值高,是公認的。
我以前困在家帶孩子,經常能量低,經常會崩潰,感覺特別需要向別人傾訴。
可是哪來的感同身受?上班的人會覺得你不用風吹日曬不用加班還矯情什么,同樣在家全職看娃的人,她老公也許掙得很多...
現在碰到什么問題,我會感受自己的真正訴求,了解自己,理解自己,尊重自己,然后把有限的能量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不去做無用內耗。反正還是得靠自己解決,去傾訴反而是在耗費我的能量。
很多40歲+的女性,都很坦然自己已經沒有朋友了。
社交里一半是互相利用一半是酒肉朋友,不過看清以后少了誰都無所謂,別人怎么評價不重要。
很多人際關系說到底無非就是在對方那里你不夠重要,與其去找尋一個不夠重要的答案,不如去成為一個對自己關注更高,自我價值感高的人。
人都是這樣的,你愛自己更多的時候,外界怎么對你還重要嗎?有愛固然好,無愛一身輕。人都是慕強的,把自己變強,你人在深山也會有遠親。
就像候鳥南飛時不會留戀某棵梧桐,人們在關系中也會本能地追逐能帶來更多溫暖與養分的棲息地。
成年人的世界永遠在進行著隱形的價值評估,這種評估無關善惡,而是生存本能造就的趨利性。那些故意打壓別人的也未必自己就高價值,他們只是喜歡和習慣在打壓別人的過程中獲取存在感罷了。
所有可持續的關系都建立在價值交換的平衡之上。這價值不僅限于物質或外貌,更包含情緒價值、成長價值、精神共鳴等隱性維度。
真正的價值從不因他人的漠視而折損。就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會因游客匆匆一瞥失去光芒,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值得珍藏的孤本。
當有人選擇中途退場,并不影響你繼續在時光中增值。
永遠依靠自己,永遠相信自己,永遠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