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強有力提問?
強有力提問也有人叫啟發(fā)式提問。當你問了一個問題,對方馬上就能回答出來的,實際上證明你問的這個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在他的思考范圍之內(nèi)的。但是如果我們問一個問題,或者對方問我們一個問題,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可以讓我進行深度思考,啟發(fā)我讓我想到我沒想到的東西,我們會把這類問題稱之為強有力提問。因為這個問題,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視角。
二、溝通的三種境界
我們說跟別人溝通,溝通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也是大多數(shù)人的情況。說自己想說的話,用自己想說的方式說出來。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往往在溝通的后面的時候,他已經(jīng)忘了溝通的目的是什么了。他想的更多的是“爽”。他不會去想,這句話講出來是對還是不對,對方的感受是怎么樣,這句話有理還是沒理。但是這句話講完后,我就是感覺很爽。因為當下那一刻很爽,他就把那句話講出來了。包括這句話即使是對的,但是對方接不接受,我不管,覺得我占理就可以了。
第二種境界是:說自己想說的話,用對方能接收的方式說出來。舉個例子:家長跟孩子講話,蹲下半跪說。最后一種境界是:不是自己想說的,讓對方說出來。這是一種引導式的溝通。
還有第四個階段:我其實沒有想說的,我是來幫組你找到你想說的。所以,教練是中立的,是客觀的,不會有預設的,假設的立場的。教練過程中,我們告訴對方,如果你做這些事情可能會發(fā)生什么問題。比如,對方說要搶銀行,教練對話過程結(jié)束,問他還去搶銀行嗎?他說要去,那教練就說:去吧~ 教練是中立的。如果說:我媽媽現(xiàn)在躺著醫(yī)院,有100萬我媽能活在,如果沒有這些錢,我媽就沒了。而且他已經(jīng)想清楚了,如果被抓住,能判幾年就幾年把,他已經(jīng)想清楚了。
三、提問的重要性
國內(nèi)一位教育家說:什么是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而不是學習答問題。如果一個人能懂得問問題,就等于給了他一把鑰匙,他會打開各式各樣的大門。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或許僅僅是一個數(shù)學或者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就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它往往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四、如何提問?
1、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所有的啟發(fā)思考的問題,一般情況都是開放式的問題。更細一點就是開放式問題的角度。舉例,大家聽我的分享,我們來問一個問題:我的分享好不好?(這是一個封閉式問題)。如果變成開發(fā)式問題,那就是:我的分享怎么樣?你可以從360度角度來回答,怎么回答都行。你可以從好,不好,特色,有點,缺點,組織者,內(nèi)容等等,你隨便回答,這個就稱之為360度。
那么,中間切一刀,變成180度的問題怎么問呢?“我今天的分享好在什么地方?今天的分享有什么特色?”你會看到回答都是好的地方,特色的地方。同樣是開放式問題,但是開放是有角度的。如果,員工問你:領(lǐng)導,我這里有一個什么什么樣的問題。如果你用360度回答就是,全國都知道的:“元芳,你怎么看?”如果他是有思考的,那么他可以回答。但是,我們不否認,很多員工往往是沒思考的,沒想過。他直接來問你就想從你這得到答案。所以說,你可以用360度問題可以判斷下,這個員工有沒有想法。
2、我們可以用5W2H模型與開放性問題相結(jié)合,然后來進行提問,基本上問題都能搞定。
案例:這個項目遇到了一些困難,相關(guān)部門都不合作,怎么辦?直接一個360度問題上去:你說怎么辦?現(xiàn)實當中,哈哈,如果你這個問題一問,員工往往直接被問暈了。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到底怎么辦?用5W2H的架構(gòu)模型來分析:
who相關(guān)的問題:有哪些部門不合作呀?有哪些部門是非常配合的呢?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部門愿意來支持你呢?你除了過來跟我講這個事之外,你還可以尋求誰的幫助呢?我們曾經(jīng)做過的復雜的項目,誰最厲害呢?
when相關(guān)的問題:這個項目是在什么時間段你遇到了這樣的困難呢?你是什么時間去找大家,大家才不耐煩的呢?你什么時間去找他們,他們會更愿意配合你呢?
5W2H有時候不需要從頭到尾全部都用上來問。在這個過程當中,哪個問題是最重要的,會有一些衡量。
我們的建議:
a、who(利益相關(guān)方):對誰有好處(壞處)啊?還有其他人呢?誰會支持(反對)你?把利益相關(guān)方找出來。
b、who后面馬上跟上去的是why:為什么支持(反對)你呢?
很多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往往你不需要告訴別人怎么做,你只需要講清楚的是:你為什么做這件事情,做這件事情的好處是什么,或者不做的壞處是什么?對方的動力就出來了,問題連環(huán)組合,答案就出來了。
把who&what&why直接組合:什么原因他們不配合呢?他們的顧慮是什么呢?我們怎樣打消他的顧慮呢?
你今天為什么要來做這個項目呢?你當時做這個項目的時候是一個怎么樣的想法呢?你有沒有考慮過會遇到這些問題呢?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原來是準備怎么解決的呢?解決過程中,如果又發(fā)現(xiàn)了問題,你的備用方案是什么呢?
3、什么原因和怎么樣的問題。
教練的角度是面向未來的。因為,如果問原因的話,基本上對方會說這個原因,那個原因等等,總之不是我的原因。對話過程中會產(chǎn)生很多負能量。其次,問原因的時候,大家通常會說:“為什么?”,這是一個比較有攻擊性的詞語。人會有壓力,產(chǎn)生對立。如果想問原因的話,就問:“.什么原因...”
4、抽離式問題(未來導向型問題)。有一首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我們想不到問題,想不到可能性,因為我們在當下,所以我們要從當下抽離出來。抽離有兩種:時間抽離和身份抽離。
A、時間抽離:在問句里面跟未來有關(guān)系的。如果將來,如果你把這個事情完成了,如果再過3個月,我們完成了這個事,回過頭來看的話,你覺得當時最有可能做的改變是什么?有個好處,就是假設性問題嘛,把人放在未來這條時間線上去。試問大家:你覺得你未來會過的更好嗎?我相信答案是一定的,你寧愿相信自己的未來一定比現(xiàn)在過得更好。未來是否比現(xiàn)在過的更好?其實不一定。但你自己一定相信。沒有人會覺得我的未來比現(xiàn)在過的更糟糕。那些覺得未來會比現(xiàn)在過得更糟糕的人早已經(jīng)跳樓了。把這個人放在未來的時候,你就會覺得有很大的可能性了。案例:如果未來你成功了,你想跟現(xiàn)在的自己說什么呢?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未來導向性問題,給人很大的賦能。
過去呢?過去也能問,問過去的高峰體驗。過去項目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么?那過去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時候,你當時是怎么面對這種困難和壓力的?你過去做的最有困難的項目是什么?你當時市怎么解決的。有人辭職過來說:“領(lǐng)導,我要走。”你可以問過去的高峰體驗:“兩年前你加入公司,特別是你轉(zhuǎn)正的時候,你當時對未來的自己,兩年后的自己有什么想法和憧憬,你現(xiàn)在都完成了嗎?”
B、身份的抽離。如果你不是這樣的身份,你換一個身份,那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看法呢?舉個案例。一個教練自由職業(yè)講師到處跑著講課。他老婆其實很有意見,他們關(guān)系也不太好。他經(jīng)常說:我三觀正,沒有花天酒地什么壞毛病,還努力工作。他覺得自己很委屈,為什么對我的意見這么大呢?你嫁給我的時候就知道我是做這個的呀。
有一次講課的時候,他告訴學生問問題的時候怎么問,就請學生給他提問。一個學生問了他幾個強有力的問題:老師,聽說你有一個女兒是吧?(是)你女兒多大(初中)如果有一天你的女兒長大成人之后,嫁給一個像你一樣工作像你一樣價值觀的人做先生,你覺得你的女兒會幸福嗎?問題問完后,他當場就卡在那里了。身份和時間的抽離,他原來是一個先生的身份,現(xiàn)在變成了一個父親的身份來看這個事,覺得不一樣了。我們聽到過的最多的身份改變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老板思維”,如果你是老板,你怎么想這個事?這就是典型的身份抽離。
5、把陳述句改成疑問句。有點跟教練不太一樣的,但也搭了一點邊的問題。適合初學者快速上手,最簡單的一種方式。任何一個員工來問你的時候,你心里其實多少有些答案的。舉例:下屬來問:“領(lǐng)導,項目遇到了困難,其他部門不合作,你說怎么辦?”領(lǐng)導可能會說:那個部門跟老張關(guān)系特別好,你去找下老張,讓他找關(guān)系幫幫忙。但是我(領(lǐng)導不說),如果按照原來的語言就是一個陳述句。那么變成疑問句的話就是:那個部門的陳總最不配合,對嗎?那你覺得你可以通過誰來協(xié)調(diào)調(diào)整一下你和陳總這樣的關(guān)系?或者說協(xié)調(diào)下陳總和這個項目的關(guān)系呢?他會說:我覺得老張不錯啊。那么你就去找下老張,你怎么找老張?如果對方說是老李(這個答案不是我想要的,怎么辦呢?)第一要相信他,他說出老李一定是有原因的,你可以繼續(xù)問嘛。什么原因你想到了老李,老李的優(yōu)勢是什么呢?除了老李還有誰呢?老王,還有誰呢?老張(哦,答案就出來了)或者問:他們?nèi)齻€跟陳總溝通,哪個更有優(yōu)勢呢?你為什么會覺得是他們3個呢?有時候,你沒想到,員工會給你一個很棒,你都沒想到的答案出來的。把陳述句改成疑問句是最容易上手的。
對方的回答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把你想要的答案給出來了,這種情況下,我們達成共識了。第二張情況是給了一個你沒想到的答案,或者說你覺得不行的答案。放下自己,先聽聽他為什么會這么說這么選?我相信總會有道理的,而且這個道理往往很好哦,說不定你被他說服了,這種可能性很大的。
怎么提問呢?我們總結(jié)一下。四種提問的方式:
1、開放式問題:開放式問題是有角度的。
2、我們引入了5W2H的框架,他們結(jié)合在一起,基本上所有的問題都能問出來了。把5W2H搞清楚,基本上這個事情也就搞清楚了。在5W2H里面比較有力的是how和why的組合,從為什么這個攻擊性很強的問題轉(zhuǎn)變過來的什么原因怎么樣的問題。這是兩個連環(huán)問題,一個糾當下,問原因,糾資源。另外一個是展望未來。
3、抽離式問題,包括時間和身份的抽離,還有空間的抽離。
4、最后一個是比較取巧的,把陳述句改成疑問句。
五、案例分析
最后講一個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敏感度。你能不能抓住他語言里面出現(xiàn)的某一個尤其是比較重要的點。舉個例子,一個朋友做技術(shù)的,他做的特別好,好到?jīng)]有挑戰(zhàn),沒有朋友。他就去跟老板說:想做銷售,做兩個月銷售。兩個月后他做的一塌糊涂,老大看不下去了,又把他調(diào)會技術(shù)部了。
他的心情就不太好,找我問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你是準備安慰我呢還是祝福我呢?我說沒有安慰沒有祝福,我就是想知道,你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你當時是怎么選擇有挑戰(zhàn)的銷售工作呢?他說,我原來做的特別熟了,大家都說做的好,沒挑戰(zhàn)了,人生太郁悶了。他覺得2個月時間太短,領(lǐng)導應該再給他一些時間。2個月看不出來什么。他現(xiàn)在手頭上有幾家客戶,他對老板有些怨氣。我們分析下,他的第一個點是:你什么原因做銷售,他說要挑戰(zhàn),這個點就是關(guān)鍵。有了敏感度,第二個問題馬上就可以拉過去,問:你在原來的工作范疇里面就一點挑戰(zhàn)都沒有了?原來的工作崗位你再也找不到一個挑戰(zhàn)了?你已經(jīng)做到全公司、全中國、全世界最好了?就算全世界最好,難道沒有挑戰(zhàn)了嗎?顯然這個問題是no嘛。
問完后,他就卡住那里了。15秒后他回答:老師,這是個好問題,我仔細想想,在我原來的崗位里還是有很多挑戰(zhàn)的。第二個點就是,他跟他老板的關(guān)系,他還是有怨氣的。我用了一個身份轉(zhuǎn)移:如果說你的老板再給你1個月,姑且不論你到底能做好還是不能做好,請問,公司給你這2個月,公司要付出什么?別人會怎么看你的老板,別人會怎么看你和你的部門?包括你現(xiàn)在的銷售上級?他會怎么安排你?他突然覺得,他老板真的已經(jīng)對他很好了。當我們問他這些問題的時候,他會說,哦,這些我都沒有想過。
所以,我們要有這樣的敏感度。首先要有教練狀態(tài),然后就是工具,基本功要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