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一個短片的結尾,父親問兒子:你看的視頻上面動的的一些字是什么?
兒子回答:彈幕。
父親也許聽清了但不懂,就很疑惑:彈什么幕?
兒子撇了撇嘴,小聲嘀咕,然后干脆沒有解釋。
這一幕很真切,表達了了我們每個人與長輩相處的無奈。我們總覺得長輩就是個頑固不化的老僵尸,解釋也聽不懂,于是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就很不耐煩,越來越糊弄。
其實他們一直都在很努力,很努力地向著我們奔跑,只是很多時候是我們不愿意拉低自視甚高的身段慢下來一點點,伸出手拉他們一把。
我們寧愿在大半夜心情不好和閨蜜煲幾個小時電話粥,發傷感動態;升職加薪高興約幾個老鐵出去,擼串,唱k;和男女朋友去大理,去海邊。
總之,他們從我們人生的主要參與者,漸漸地退隱出去。
其實他們一直是這場傷害的被動者,是我們一次次的冷漠讓他們心寒。
我一直記得《門第》里面佟大為說的一句話:羅小貝需要什么,我就會什么,不會的馬上學。戀愛中的激情熱血誰都有,可是我們是否能對我們的親人也能有如對戀人一般的熱情?
他們需要什么,我就教什么,不會教的,馬上摸索,教不好的,馬上改進。
其實換句話說我們的不耐煩,我們對他們的嫌棄,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對自己懶惰的一種回避,我們懶得去想怎樣教,會讓他們更好理解。
我們教他們也應該,像他們教我們1+1=2一樣,掰手指,數石頭,使盡渾身解數。
畢竟親人,就是一群,永遠都不會互相嫌棄的人。
2.
近日一項調查顯示,近60%的“00后”選擇在社交網絡上屏蔽父母。
很多人都說是和父母有代溝,發的很多東西不好解釋。比如說:
“我看了這個視頻,簡直笑尿了。”
母親大人趕緊說怎么會這樣,趕緊帶去歐亞男科去看看。
“這次裸考簡直冷死了。”
然后幽默風趣母親大人又會評論怎么不穿衣服呢?小心感冒。
也有說,發一些消極的文章,父母都會問東問西,生怕自己有自殺的念頭。
其實這些笑柄,這些看似父母的小題大做,還有在我們看來他們甩給我們很可笑的養生文章,謠言之類的都是他們以他們特有的方式關愛著我們。
不管我們發的朋友圈是真情實意,還是故作呻吟,在別人看了一笑而過,然而只有父母會因為我們的一兩句話,寢食難安,徹底失眠。
其實對于父母來說,很多社交軟件他們都根本就不需要用。但是他們去學,去接納這些自己用不習慣的東西,沒有人逼著他們,他們就是想時時刻刻了解你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樣。
還有很多做公眾號的作者說過,父母總會在第一時間翻看她們的文章,戴著老花鏡,不管看不看的懂,都會很用心地讀每一個字,點每一個愛心,摸摸文章下方的小廣告,拼命往朋友圈轉發,父母的朋友圈儼然成了公眾號的翻版。
父母愛得都很笨拙,卻真的很實在。
3.
前些天,我阿姨跟我說,奶奶買了一部智能機,600塊錢。手機在我們看來不算貴,但當時我就很吃驚了,我奶奶,一個買土豆都要整個菜市場問遍;一個就因為老板送了一兩根小蔥,都會喜成一個孩子的人;一個200話費用一年的摳門的老太太,竟然那么“奢侈”。
阿姨說奶奶看到別人的奶奶,都會用微信和他們的孫女聊天,她也想在手機里看看我的樣子,瘦了還是胖了。
當時我就淚目了,因為去年,我在家的時候,奶奶就讓我帶她去買智能機,當時我就想都沒想我就跟她說:連一個老人機都只會用電話的功能,買智能機不就浪費嗎?當時也沒多想,她到底想買這個智能機干什么?
我想得出來奶奶學這個要花多大的勁,她以前就說看我們玩手機感覺比她種田都麻煩。一個學堂門沒跨過的大字不識的鄉下老太太,戴著老花鏡,用粗糙的黝黑的辛勞了一輩子的手指,小心翼翼地劃著屏幕,生怕自己手笨劃花了。
其實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離你近一點,再近一點。
有一則央視公益廣告。
“爸爸什么都舍不得,可是她有什么都舍得。”
爸爸每次擠牙膏都要把牙膏尾減掉,反復把里面摳得一點不剩,可是當兒子出門上學,兒子在路上發現父親偷偷塞的幾千元錢
“爸爸很不講究,可是他有時候又很講究。”
爸爸在公共場合總是大聲打電話,讓別人都一臉嫌棄,女兒都不愿和爸爸走在一起,當女兒領著男朋友回來的時候,發現爸爸一反常態,西裝革履,正在鏡子前梳頭。
他們一直,都是在突破他們的局限,愛著我們。對他們自己來講,大筆花錢,那是不現實的比要了他們的命都難;整天衣冠整整,不太自在那是很難辦到的。
他們活了大半輩子了,為了我們。學手機,學打字,玩微信,用支付寶轉賬。他們突破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局限。
我們又是否能克服我們的局限,我們的脾氣,我們都不耐心,我們都傲嬌,像當初他們教我們那樣,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