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哲學感悟:
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是名家公孫龍之中心思想。此語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原句為:“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公孫龍從名和實兩個方面論證。在名上,他認為“白”是色的概念,“馬”是形的概念。不能用稱謂顏色的概念來稱謂形體。在實上,公孫龍曰:“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與不可其相非明。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求馬可以給出黃馬黑馬,但求白馬就不能給出黃馬黑馬。說有黃馬黑馬就可以說有馬,但不能說有白馬。用數學公式來推理就是,有黃馬黑馬等于有馬,有黃馬黑馬不等于有白馬,所以白馬不等于馬。
從形式邏輯上看,這涉及了概念內涵與概念外延的關系。馬的內涵單一,白馬的內涵復雜。馬的外延寬泛,白馬的內涵狹窄。故“白馬非馬”說明了概念內涵和概念外延的差異性。公孫龍注意到概念在內涵和外延的區別問題,這在邏輯發展史上有很大貢獻。
“白馬非馬”之“非”可以理解為“不相等”,句意便是馬的范圍要大于白馬的范圍,故兩者不相等。
我認為,也可以這樣理解:“馬”是共性,“白馬”是個性,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共性不等于個性,一般不等于個別,故“白馬非馬”。書中也說:“在事實層面上,“白馬”與“馬”構成個別與一般的關系。個別不同于一般,又為一般所包含。”總而言之,在對概念的辨析上,“白馬非馬”成立;在對事實的辨明上,就有違于事實的存在狀況了。
附:
知行格-英雄之旅-日精進第340日-考研倒計時128日-暑假結束倒計時17日
吾日三省吾身:
時時提醒,時時不可放松警惕。
時我不待,須有憂患意識。
今幾日,不小心有所放慢,趕快收回平原之馬,懸崖勒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