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直在加班
7年前,我還在電腦上折騰一款國產收費新聞客戶端,幻想自己打開電腦的時候,能夠有最近的新聞直接推送到我面前,讓我及時跟緊世界的腳步。
7年后,我的iPhone、iPad、T1,每天每個時段都在給我不厭其煩地推送著世界各個角落、各行各業、公眾的個人的、公司的社會的、文藝的獵奇的各類信息。
這7年時間,我身邊的信息由稀少迅速成指數級爆炸,仿佛我剛剛還行走在一片荒蕪的曠野上,突然背感一陣冷風,回頭一看竟是滔天巨浪,將我沖得暈頭轉向。不但無法吸收,反而狂吐不止。
曠野與巨浪,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稀有,促成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向
過去稀有的,是信息的數量。幾乎5年前,我們在信息上極為匱乏,書和雜志成了我們主要獲取信息的通道,所以在那個段時間,信息以“塊狀”形式存在,是一種固態、離散、靜止的性質。這種性質,決定了我們在學習上可以按照用“積木”堆砌的辦法,把一本一本的書累積起來,進而在我們的心智空間上填充知識。這種知識的學習,更加在乎“擁有”和“占據”。
現在稀有的,是關注的節點。隨著信息的充裕和爆炸增長,讓人的注意力變為稀有“物品”,注意力的價值越來越具有價值(掃一掃二維碼也能獲取禮品)。這個時間中,信息以“流狀”形式存在,都說現在是“碎片化”,但按照信息摩爾定律(信息量每一年半增加一倍),信息即將會成”粉碎化“,甚至”液態化“,以至于信息最終如同清風拂面一樣,讓人不再察覺。而這種知識的學習,則不以“擁有”和“占據”為出發點,直接能夠上來就用就行,最直觀的例子就如現在的共享經濟,你不必買車也能夠享受私家車的便利。
這樣導致的最大問題就是,有的人將在“大數據”中游刃有余,大獲其利,而有的人則可能什么都無法獲得。
還好,我們無論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下,都會有相應的工具“與生俱來”。在信息洪流時代,人類社會自然也會進化出相應的工具,誰能用好,誰的生存下去的質量越高,越能把握時代主動權。
這里僅介紹印象筆記(個人還在用Teambition、奇妙清單、有道云筆記,這些在處理工作事務中更加具備優勢,印象筆記在處理信息上更勝一籌)。
印象筆記帶來知識吸收學習的一項很重要的工具,就是“標簽”。如果學過計算機數據庫的同學,肯定就能夠明白,計算機能夠快速調用和查詢大型數據,靠的就是標簽。
實際上在人腦是不能夠達到計算機硬件儲備那種記憶能力的,但是電腦不具備人腦的復雜數據處理功能,人腦可以通過簡短以及圖片、指標等小樣本數據,牽引出其他更多數據。這讓人腦和電腦就具備極為相近的信息調用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記憶宮殿」。英劇《神探夏洛克》中的卷福頭腦中就有一座記憶宮殿,而在第三季中他最大的反面對手「馬格努森」竟有比他更大的記憶宮殿,存儲歐洲許多國家和名流的秘密。這雖然是電影設計的牛X情景,但是通過后天學習,也是能夠使用工具開發出來的。
這個工具就是「標簽學習法」
1、使用原理。如上所述,信息爆炸階段的特點,是讓信息變得更快、更多、更細、更散,如果沿用“搭積木”的傳統方法,最直觀的結果就是被信息湮滅。(當然,研究古文化的不必在意)之所以被湮滅,就是后期更新的數據信息會不斷疊加在老數據之上,人的大腦無法像電腦硬盤那樣“來者不拒”的存儲信息,信息處理只能停留在二維平面的“腦圖”結構,這種情況在信息更新節奏慢的情況下可以應用自如,但無法在信息爆炸時發揮作用。
而另外一個原因,則在于人類對于知識馴化的歷史中,掌握了一項重要技能——造概念。我們身邊許許多多龐雜的知識,都可以用簡單的幾個字進行歸攏(西方文化更加喜歡將復雜的系統知識形成概念,如某某定律)。比如“癌癥”,要知道,癌癥并非像手指劃開一道口出個血、肺部產生發個炎那么簡單,它是一個系統病癥,而如果要讓這種系統病癥全部普及給社會,則需要耗費巨大力量。這種概念的知識創造,得以讓我們的知識能夠不受限制進行傳播和學習。特別是在信息爆炸階段,身邊的概念每天都在變化,簡單如“屌絲”、“PM2.5”,復雜如“供給側”、“金融脫媒”……這些概念的產生,極大加速了知識的產生,也提升了我們掌控的難度。
這個時候,你就希望能夠有種辦法或者工具,不但能夠從橫向同一時期或同一領域的知識整合起來,而且更加希望,將不同層面、不同時期的信息聯系起來。這在過去是無法實現的。而現在可以,因為我們有大量的信息處理軟件,比如印象筆記。
2、以點為點——用標簽抓住你認為具備價值的每一個信息。
這里,前一個“點”,代表身邊流動的信息點。自互聯網流行以后,“詞條”成為時代走向的風向標,短短的一個詞條背后,可以挖掘巨量其他信息點,比如最近“袁庚去世”,我在關注“袁庚”詞條后,進一步挖掘“蛇口”、“工業開發區”、“改革開放”等知識點,進而又從“蛇口”挖掘“招商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平安”、“萬科”,進而從“萬科”挖掘出“王石”、“寶能”,進而從“寶能”挖掘“萬寶之戰”、“股權”、“資產兼并”、“重組”等等……
在存儲這些信息時,通過手機端或者PC網頁,可將相關新聞或者百科直接存入“印象筆記”,并在“標簽”欄中,輸入標簽關鍵詞。
這就猶如英語單詞中的詞根,看似單詞浩如煙海,但如果把握住關鍵詞根,就能夠演化生長、挖掘出無數信息,并保持多而不亂。
3、以點為線——讓標簽之間生長聯系。
光挖掘出信息還僅僅只是第一步,信息增值的第二步在于發生聯系。如上“蛇口”信息點繼續為例,繼而挖掘“王石”,再到“寶能”,即可發現這條“袁庚去世”信息竟與前段時間吵得沸沸揚揚的“萬寶之戰”扯上聯系,進而能夠發現——為什么在蛇口工業區能夠產生萬科、華為,而萬科、華為在當時的背景下受到國家政策支持推動,從而讓王石、任正非這樣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個人不持有企業大量股權,而是將股權交給國企或分給全部員工。
這些不同的信息點的連接,直接讓信息獲得生長,提高自我價值。
4、以線為網(面)——讓標簽形成知識層,累加堆積形成動態知識庫。
這一點,需要時間積累、沉淀。如今,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開始抓企業知識沉淀。馬云說阿里巴巴實際是搞DT的,亞馬遜最近在美國開了幾百家實體書店,說這些都是依托其20多年網上售書的數據積累打造而成。無論如何,信息數據無論對于組織還是個人,將越來越重要。
當今!(注意,不是未來)評判個人信息知識儲備標準已經不再是一年看了多少本書了。從去年開始,我也不再喜歡在網上評價自己一年讀了多少書,獲取如何如何的知識。
現在!評價個人信息知識儲備的標準已經變成了你個人信息沉淀和積累的MB,或者是G。
我們過去記錄下很多讀書筆記并未發揮價值,原因則在于技術手段不能跟上。記錄的信息之間無法產生聯系。但運用標簽,則可在軟件中查看標簽統計,形成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累加。
這些積累的知識并非你網上右鍵另存在硬盤上的文檔,而是經過你自己「篩選」-「閱讀」-「標簽」-「鏈接」-「整合」形成的生態網路,是一張編織成拓撲結構的動態網絡圖。她能夠隨著你年齡的增長而豐富,隨著你崗位的變化而增值,隨著你心情的變動而內附情感,就像我現在寫下這篇文章一樣,她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隨時都擁有她,而她也將成為伴隨終身的智慧。
堅持原創,轉載請簡信,感謝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