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磊少
業界有一個提法,17年將會是社群元年。
其實社群的概念很早就有,但因為沒趕上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浪潮,所以一直沒被大家所熟知。而當微信,微博等社交巨頭興起之后,慢慢的,社群這個概念又重新回到了大眾視野。
特別是繼微商之后,社群之風乍起。甭管是人是鬼都開始玩起了“社群”,因為很多人都特別迷信所謂的1000鐵桿粉絲理論,所以也顧不上自己到底能力幾許,都一股腦開始了社群創業。
但當我自己做了差不多兩年社群之后我發現,其實大部分人根本做不了社群。
社群的經濟效益不僅被夸大了,更被神化了。很多人都只想著怎么圈人賺錢,卻鮮有人去思考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渠道是否能夠撐起一個社群,讓會員真正受益。
我一直都是宣導一個觀點,做社群的人一定,而且必須是要有一技之長,這將是你做社群的核心價值輸出點。也唯有這個點,才能保證你的社群可以長期持續的發展下去。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輸出點。也就是說,他們做社群,往往都是以利益為出發點,而價值輸出和品牌建設則被拋之于腦后。試想一下,這樣做社群能成功嗎?答案顯而易見。
你會發現,凡是身邊做社群做得比較好的,無一不是擁有一技之長之人,他們要么特別能寫,要么特別能說,要么特別有資源,要么就是已經成名的自媒人。盡管他們優勢特長都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擁有了別人所沒有的,不可取代的“核心價值輸出點“,或者叫做“獨特的關鍵資源能力”。
人人都能做微商,但卻不是人人都能做社群。如果非要用微商和社群來做比較的話,微商和社群之間,起碼差了3年自品牌的塑造過程。
這句話應該怎么理解?一個人要想做社群,沒有不可取代的價值輸出點,是不可能做起來的。因為在整個自品牌打造過程中,社群其實是自品牌打造的變現手段之一。
這樣應該就很好理解我為什么說人人都能做微商,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社群這句話了。
我們調查研究發現,做社群的,不管從哪方面來說,其綜合能力水平都要高于微商。微商門檻太低,但社群門檻卻高得怕人。或許你會說,社群不就是把一群人拉近一個群嘛?那就大錯特錯了。
社群不是終點,只是一個轉折點。它打開了普通人逆襲的一條通道,承載了普通人靠內容創業的多元化獲益手段。但同時,它也篩選了太多渾水摸魚和濫竽充數之人。
但總的來說,社群依舊可以做。但更多的是在做社群之前,我們的是不是一直在做兩件事情,核心價值輸出的能力提升和自品牌樹立打造。如果說一直在做,那么做社群就是早晚的事情,如果還沒做,但卻總想著做社群,那我建議還是算了,因為真的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