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像攥在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緊,流失的越快。
01
因為因為孩子要上幼兒園,朋友把孩子接回來。只是每次因為吃飯大哭大鬧。
好在朋友比較理智,每當吃飯時,孩子如果不吃,他也不會說什么。但是在半晌時,堅決不會給孩子吃東西,即便是孩子很餓。
因為朋友知道,孩子餓一兩頓沒有關系,但是如果養成一個壞習慣,那就是一輩子的事情了。
很快孩子因為半晌沒有吃任何零食,到了中午的時候,因為太餓了,所以很快就不會因為不吃東西而大哭不止。
無疑朋友的做法很正確,事后他和我們說,如果孩子之所以不吃飯,是因為父母嘮叨和他在餓的時候有零食吃。其實孩子根本不需要父母“陪”或監督做任何事情,我們只需要,在一開始告訴他規則就好了,其他的交給他自己。
孩子從骨子里是不喜歡一個監工一樣的父母的,當他屈從時那只是表面,其實內心絕不會聽父母的任何的話。
陪孩子做任何事,父母對孩子自制力的不信任。都是在破壞好習慣的形成。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為兒童所喜愛的事情,當它變成一項被別人監督的工作后,會演變成一種對抗。
02
朋友家小孩子每天起床都會懶床,怎么叫都叫不醒,要不就醒了磨蹭,不肯穿衣服。有幾次孩子老公忍不住說孩子,都無濟于事。
前幾天,過六一兒童節,朋友告訴孩子,:“要自己起床,我們是不會叫你的,如果你起晚了,后果自己負責。”
第二天,孩子果然起晚了。當孩子知道自己晚點時大哭不止。朋友安慰說:“現在你想怎么挽回自己的過失?”
孩子搖頭并說:“不知道”。朋友耐心的告訴孩子:“要么你現在就去上學;要么你今天不用去學校了,媽媽和老師說一聲,你選擇哪種?”
孩子因為有自尊心不愿意耽誤,選擇自己去上學。
值得慶幸的是,小孩以后沒有出現賴床的習慣了。朋友解釋說,現在讓孩子吃一點苦,做錯一件事,對他以后來說可以少一個缺點。
為了形成孩子的自覺的好習慣,也為了他更好地執行自己所做的決定,父母盡量放手,讓孩子應盡量自己去思考,去承擔他生命中本該承擔的責任。
03
近年來在網上看到孩子上大學,有很多父母開始拎著大包小包奔到學校,他們充當起了孩子的力工、保姆,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細致入微。
有記者對這類型事件調查,數據顯示,有79.3%的新生表示是與父母同行;12.4%的新生表示是獨自一人來到學校。
可以看出,當父母一直給孩子在各個方面做決定時,孩子會對父母形成依賴,當走上社會,這些孩子們受不了競爭社會的壓力,又沒有辦法發泄,轉而會再一次投向父母的懷抱。這就是社會上為什么會出現很多啃老族。
父母可以給孩子提意見,是正確的。但替孩子做決定,這是錯誤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從自己的思想,排斥來自他人的命令。
哪怕是和父母相同的決定,如果是他自己想到的,他也會更積極主動的去執行。
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04
可能很多父母覺得自己陪在孩子身邊,孩子會有安慰,會做事更有效率。
其實那樣做的壞處有兩方面:一、是孩子會覺得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是他和父母共同的事,時間長了,這特別不利于他自我意識的形成;二、不論是善意地提醒或者是嘮叨,都會消磨孩子的積極性。。
對于孩子所犯的錯父母不要夸大想象或指責,同時內心要認為:它只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這些“小事”。
“小事”它們甚至比做孩子本身做的事情還重要。所以,父母要適當的放手。不要責怪使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我們將失去一個優點,而得到一個永遠無法改正的缺點。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長適當的放手。 ——蘇霍姆林斯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