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30易萱ACB1
話說東漢末年,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北風蕭瑟。遠遠的走來一群人,扶老攜幼。這些人衣衫襤褸,腳上穿著草鞋,再看那臉,清廋蒼白,倒是兩個耳朵又紅又腫,這是凍瘡啊!只見他們都奔著一個方向去了。那里已經聚集了不少這樣貧苦的百姓。聽說有人在這里看病舍藥。只見空地中央架著一口大鍋,下面的柴火正燒著呢!鍋里頭熱氣騰騰。只聽到有人大喊:排好隊伍,人人都有,一碗湯,兩個嬌耳。吃了沒毛病!這湯可不是普通的湯,乃是用羊肉和驅寒的藥材熬制而成。兩個嬌耳看著像耳朵,乃是用羊肉包在面皮里做成的。可不就是今天的餃子嘛!人們吃了餃子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耳朵自然就不會凍傷了。那天正好是冬至。吃餃子喝羊肉湯的傳統就這樣流傳了下來。那個看病舍藥的人是誰呢?
此人姓張名機,字仲景。河南南陽人士。當今長沙太守。這是個什么官呢?相當于現在的湖南省的省長。張省長有一個愛好,就是給人看病。初一十五他打開衙門,端坐在堂前為百姓看病,還不收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慣例。許多窮苦的百姓都受過他的恩惠。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把坐在藥鋪里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
每到初一十五,張仲景都在堂上看病。可這病人啊,卻是越來越多。這是為什么呢?一來是因為他醫術高明,二來是因為世道不好。話說東漢末年分三國,群雄爭霸,烽煙四起,最苦的是百姓。這是人禍-戰亂不斷。再有就是天災-瘟疫橫行。短短30年間,全國性爆發的大瘟疫就有12次。全國有一半的人都死于其中。曹植在《說疫氣》中寫道:“家家有僵尸之痛,戶戶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有的人家,有的村落,甚至都不留一個活口。張仲景的家人也未能幸免。200多人的大家族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想像一下,以前吃團年飯的時候,還宴開二十桌;今年再聚時,就只剩下屋子里的這些人了。去年坐你對面的人,么在了;坐在你左邊的人,么在了;坐在你右邊的人也么在了,內心多么悲涼。張仲景決心用盡平生所學,也要找到治病良方。他官也不當了,就和傷寒杠上了。終于寫出了一本《傷寒雜病論》。此書一出就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中醫看病比較神秘,上古醫生都好像有特異功能。你看扁鵲見蔡桓公,遠遠的一望,疾在腠理。過兩天再看,疾在肌膚;再看,疾在骨髓。神不神?神啊!怎么看出來的?不知道啊!《傷寒雜病論》就讓你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它集理、法、方、藥于一體,統統教給你。你要是病了,找個老中醫一看,他的三個指頭往你的手腕一搭,哪兒不舒服?這是在干嘛?這是在收集病情資料。望聞問切嘛。然后呢,他的腦袋瓜里就在進行綜合分析。寒熱表里陰陽虛實,八綱辨證。疾病是會發展變化的,你得知道,邪在太陰,少陰,闕陰,太陽,少陽,陽明,它們有不同的變化。張仲景還留了300多個經方。麻黃湯,桂枝湯,腎氣丸,小柴胡湯……至今仍妙用無窮。如果沒有他,也許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早就死掉了。
人們感念張仲景的恩德,尊他為“醫圣”。回望張仲景的一生。
坐堂看病,是為了療病痛之苦;
冬至施藥,是為了救貧賤之厄;
著書立說,全是為了活人性命;
正所謂醫者,仁心仁術也。這真是心系天下的活神仙。
今天,我們讀古人書,交天下友,希望不斷的充實,成為更好的自己。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愿你我都能不遺根本,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