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昨天聽了馬老師的讀書分享,馬老師給我們分享了《園丁與木匠》這本書。這本書我是第一次接觸,剛開始以為寫的是關于老師的,后面才知道原來是關于父母的書籍,瞬間我提起了興趣,趕緊擺正了自己的坐姿。不瞞大家,目前的我正受著親子關系的極大挑戰。我是一個12歲孩子的媽媽,兒子目前和我的關系時好時壞。身為一名幼兒教師的我,卻拿他束手無策,經常弄得我晚上睡不著覺。聽了馬老師的課,我馬上入手了這本書,并大概了解了書中的內容。
? ? ? 《園丁與木匠》是艾莉森戈普尼克的最新作品,書中的主要內容是說:“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為人父母,是園丁種花, 本質是愛。”全文先介紹了什么是父母,什么是孩子,愛的三面手(父母、祖父母、異親)的教育意義,進而又從看、聽、玩、練四個角度說明了如何教育孩子。馬老師給我們提取了精華,做為家長首要的是要贏得孩子的信用。高手父母和普通父母的區別是你是園丁思維還是木匠思維?而兩者之間的區別也非常大。木匠思維是一種固定型思維,它傾向于“我說你聽、它是陪孩子學,塑造孩子,多花錢報班。”而園丁思維是一種成長型思維,它主張:“你說我聽、教孩子學、做好自己、多花時間陪伴、為孩子提供更好環境。”
? ? ? 其實聽完以后,我覺得重點就是父母要首先做到不焦慮。可是這點說的容易卻很難做到,平時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孩子考試沒考好,或者今天被老師約談了等等就火冒三丈。我們經常打著“為孩子好”旗號去幫孩子安排好一切,可是卻忽略了我們所安排好的一切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嗎?經常我們是因為孩子沒考好而生氣,還是因為自己的面子而生氣呢?我們把自己沒活出來的樣子寄厚望與自己的孩子,希望他活出我們希望的樣子。可是換來的是孩子累,自己更累。那我們可以不焦慮嗎?去搞好親子關系,按照孩子需要的去滿足他?顯然也不行,因為放縱不等于縱容,放縱應該也是有邊界和規則的。對于親子關系,對于青春期的孩子,我還存在很大的困惑。書買了還沒到,等到了再好好學習下。而目前至少我能做的是每天多點正能量,每天對孩子表揚多一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