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用心良苦。我們千方百計的努力,不遺余力的付出,苦肉計、擺事實、講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什么招數都用,我們總是想讓孩子聽我們的話,朝我們規劃的路線去走。當孩子有違背我們的意愿時,甚至會利用懲罰這個手段。
懲罰會激起孩子更強烈的負面情緒,而沒有讓孩子把關注點放在問題的解決上。也會嚴重傷害親子關系。從長遠看,孩子會習得這樣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延續父母懲罰式的教育方式。懲罰是最無力的表現,在一個相互關心的親子關系中,是沒有懲罰的。
當我們發生沖突時,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對抗,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識別孩子錯誤的目的,了解每一種錯誤目的的正確鼓勵方式,讓我們的個人需求都得到尊重,更多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讓他們明白背后的愛。
說出自己的愛與關懷,讓孩子真切感受到,而不是通過說教來企圖控制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為節省時間,少惹麻煩,而全權代理孩子的很多事情。其實這樣做就剝奪了孩子去適應社會的能力。
雖然我們替孩子做會更省時省事,但是,要讓孩子從一點點小事中學會“通過努力取得成功的感受”,即尊重孩子的努力,和慢慢學會各種技能,讓他成為社會人。“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我們替孩子做得太多了,就剝奪了他們通過自己的體驗來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機會。
我們經常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覺得很累。而孩子卻也不念你的好,覺得家長很煩很啰嗦。真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鼓勵孩子善于借用外部資源,這樣孩子就會多份觀察和判斷,在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下,也能很好的處理問題。
然而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恰恰是缺了給孩子的這份獨立,過多的承包了孩子的私人生活。及早放手,敢于讓孩子試錯,及時給予正確的指導。
要想真正理解孩子,在孩子說話時一定要認真傾聽,才能理解她話語背后的目的。
所以想改變孩子的某些行為,應先從改變家長的看法、觀點做起。
對待外人,我們都可以做到接納,而對待自己最親愛的孩子,為什么要會丟失這份儒雅呢?
理解教育的目的,理解孩子的心才能做到真正的愛的行為,而不是以愛的名義來綁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