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給蓬蒿公益基金會捐了5000元,并在朋友圈為蓬蒿劇場的眾籌進行大力宣傳。于是我很好奇地去調查了一下蓬蒿劇場,和其所有者王翔的故事——這是一個心臟帶著六個支架的牙醫,以一己之力挽救中國戲劇藝術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王翔個人和劇場官方發布的信息以及各種報道中,充斥著各種數字。也許是一種職業病吧,我在感動之余計算了一下這些數字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實。
蓬蒿劇場,存在九年。
上演600多部、3000多場戲。
連續承辦八屆中國最大的國際戲劇節--“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
5000余位中外藝術家,在這里創作、呈現自己的藝術作品。
30余萬位觀眾,在這里發生過最美好最溫暖的藝術生命體驗。
——王翔:我的生命邀請書(第一封)
https://mp.weixin.qq.com/s/9Vv2xkNeMLBP_5CnFtL0SQ
如果王翔本人提供的30多萬觀眾數據是真實的,那么按照蓬蒿劇場的最低票價70元計算,九年來的累計票務收入應為30 x 70 = 2100多萬,平均每年收入在233萬以上。
2008 年 8 月成立于北京東棉花胡同35號;迄今上演劇目200余部,演出場次逾1500場,平均每年演出300場左右,觀眾人數逾13,500人。其中國內中文演出占 50%,兩岸三地及國際交流演出占20%,策劃組織國際藝術節占30%。以跨文化國際交流、藝術節、出品劇目為主要活動內容。
——蓬蒿劇場官網介紹
http://www.penghaotheatre.com/introduce/penggaojieshao.html
按照官網每年平均觀眾13500人的說法,累計觀眾應該不到15萬。王翔是蓬蒿劇場的所有人,與官方給出的數字能相差如此之多,實在令人費解。如果官網的數字是真實的,那么每年平均的票務收入也有70 x 13500 = 94萬。
不過有一點官網和王翔的說法是一致的,那就是每年平均演出300多場。我沒有去過蓬蒿,但去過兩次同為小劇場的鼓樓西劇場,兩次都是爆滿。作為北京最負勝名、擁有眾多鐵桿粉絲的獨立小劇場,我相信上座率絕對沒有道理低于60%。
蓬蒿劇場有86個座位(可加座到100)。按每年演出300場,每場上座率60%不加座、最低票價70元計算,每年平均的票務收入為300 x (86 x 0.6) x 70 = 104萬。如果按照100個座位,80%上座率計算,每年的票務收入將達到168萬。
但是開業至今,每年最低30萬元、最高50萬元的票房收入一直沒什么變化,“這是蓬蒿劇場唯一的收入。”王翔說,因為不走商業路線,“每年需要補貼70萬元”。
——《暸望東方周刊》
http://www.lwdf.cn/article_1207_1.html
不管是根據王翔本人、劇場官方給出的數字,還是根據已公開的信息進行估算,蓬蒿劇場每年的票務收入保底100萬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很大概率在150萬以上。而不是王翔經常說的“最高不超過50萬”。
王翔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劇場每年他都從自己的牙科診所利潤中給蓬蒿劇場補貼70余萬。如果按照每年票務收入30-50萬進行推算,也就是說劇場每年的運營成本應該是100-120萬。
北京市東城區政府從2011年起,每年給蓬蒿劇場提供150萬(據說今年減到了50萬)的補貼。這樣僅靠政府補貼就足以維持經營、每年純盈利100-150萬的蓬蒿劇場,憑什么還需要王翔個人每年補貼70萬?
7年過去后,房租從當初每年的24萬元,經過30萬元、60萬元,漲到了93萬元,還有每年作品制作費四五十萬元,10多個員工的薪酬三四十萬元,水電及辦公成本二三十萬元等。
——《暸望東方周刊》
http://www.lwdf.cn/article_1207_1.html
從上面的報道中,我們可以知道蓬蒿的運營成本大概構成為「房租+工資+辦公」。作品制作屬于投資行為,不應歸納到運營成本里。當下劇場的運營成本應為房租93萬+工資40萬+水電30萬 = 160萬。
綜上所述,蓬蒿劇場盈利不多甚至略有虧損我是相信的。但要說它難以為繼、命懸一線,需要老板持續墊付巨資,更需要大眾持續捐款進行支持,我是不信的。
在這個時代,只有生存下來,才有資格發出聲音。誰沒點壓力,誰沒點困難?然而王老板一直扮演著一個慘兮兮的形象,扛著公益的大旗號召大家捐錢,乃至于強行貸款收購房子,然后挨個點名有投資能力的藝術家和企業家進行道德綁架式的“籌款”……對此,我不發表意見。
商人就是商人,不要當演員,演著演著連自己都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