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0年7月21日大唐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唐隆政變,政變發生的原因是,公元710年6月唐中宗李顯突然暴卒,朝政大權盡落皇后韋氏之手。實權派太平公主立馬和依附于己的上官婉兒起草了遺詔,立非韋后所生的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同時任命了唐中宗的弟弟相王李旦輔政,韋皇后以皇太后的身份攝政,以期用這樣的方式達到平衡外戚和李家等各方勢力。
然而親皇太后派的宰相宗楚客等人深知這位韋太后的野心,于是就形式主義的勸太后更改詔書效仿武則天自己稱帝。這下就不免觸動了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的利益,太平公主便聯合了侄子,也就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一起發動了這場宮廷政變。
政變的經過是,李隆基率羽林軍沖入宮中,誅殺了韋太后及其黨羽。而此時的大唐第一才女上官婉兒雖然已經改換門庭依附于太平公主,但他更清楚以往和韋太后的一些聯系會讓他受到牽連,于是在政變期間,她帶著與太平公主所擬的遺詔和宮人一起出迎李隆基,并把遺詔給李隆基觀看,以期佐證,免受株連。
然而結果是:李隆基不但沒有領情,反而說道:“此婢妖淫,瀆亂宮闈,今日不誅,后悔無及了。”于是命人殺了上官婉兒。同時繼位不足一個月的李重茂退位,老爸李旦再次登基(在老媽武則天時曾做過傀儡皇帝),史稱唐睿宗。而后太平公主的權勢更加強大,不久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
這次政變雖然打碎了野心家韋太后集團想控制政局朝堂的目的,但隨之而來的是新的政治格局對抗的再次出現,那就是以太子李隆基為首的和以太平公主為首的兩大政治集團的對抗。那么李隆基為什么一定要處死原本有功于他們的上官婉兒呢?本期我們就來剖析一下其中的必然性。
要徹底找到個中原因那就要先了解一下上官婉兒的人生經歷,據歷史記載,公元664年上官婉兒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官宦之家,爺爺上官儀曾官居宰相,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無常才是正常,上官婉兒出生的那年發生了一件關乎后來上官家族滅亡的事件。
當年皇后武則天行厭勝之術,于是經常引道士入宮,時間一長便被宦官告發了。唐高宗李治由于長期受到武則天的壓制,早已對她有所不滿,意欲將她廢為庶人,但苦于沒有理由,而今有了這個由頭后,便密召宰相上官儀商議。
心中早就對武后不滿的上官儀于是說道:“皇后專橫,海內失望,應廢黜以順人心。”一時間雄起的唐高宗便命他起草廢武則天皇后之位的詔書。可狗血的是,在詔書的墨跡還未干時,竟然被武則天及時的發現了,這還了得,老娘是那么好惹的嗎!
于是乎軟硬兼施的一番申訴辯解后,剛剛雄起的高宗怕武后怨怒,于是立馬像蔫了的茄子一樣說道:“這都是上官儀教我的”。呵呵,高宗同志你自己說,你這是搞啥西,結果自然就是廢后之事以失敗告終。
你高宗是皇帝,你的婆娘武則天不能要了你的性命,可上官大人的命就不保啦。智謀超一流的武皇后當然不會立馬給上官大人小鞋穿啦,那樣會給人留下公報私仇的嫌疑。但你惹了老娘我,那只要老娘想整你,愈加其罪,何患無辭。
幾個月過后,既公元665年1月,武則天便暗中指使親信誣陷上官儀等人勾結已廢太子李忠圖謀叛逆,要命的是上官儀曾擔任過李忠的諮議參軍,這就讓上官儀同志自知是遭人誣陷也沒出說理了。
結果就是,上官儀及其兒子上官庭芝一同被處死,家產抄沒,尚在襁褓中的上官婉兒與老媽鄭氏一同被沒入掖庭,充為官婢。唐高宗從此大權旁落,朝政完全由武則天掌控。
在掖廷為奴的上官婉兒,自幼聰敏異常,在老媽的精心培養下,熟讀詩書,數年后不僅能吟詩著文,而且明達吏事。
因才名日盛,公元677年,實際掌管朝政多年的武則天召見了年僅十四歲的上官婉兒,并且現場出題試探她的才能。結果是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而且所作文章,詞藻華麗,語言優美。武則天看后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宮中詔命,這一掌竟長達三十年左右。
也就是在宮中的這段期間和新任的太子李賢之間產生了也許是她一生中的真愛,但這段愛情并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因太子李賢和老媽武則天之間的權利之爭而割裂,上官婉兒最終站在了武則天的一邊,聰穎的她更清楚誰才能夠給她更長久安定的未來。雖然后來她成了武則天的另外一個兒子李顯的女人,但她的真愛仍然是李賢,我們可以從她后來的一首俸和詩中看出。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翦彩花應制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
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
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
這首詩作的背景是,一年初春,武則天讓上官婉兒陪同到花園里游行,有著文藝青年之心的武則天便讓上官婉兒作一首詩詞來迎合這樣的勝景。于是便有了這首應制詩,武則天又是何等的智慧,一下便知這首詩的本意所指,于是命人把這首詩的名字命名為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翦彩花應制。
在上官婉兒看到武則天對這首詩的命名后,自是也明了其用意,那就是要你上官婉兒不允許和已廢太子李賢之間再有任何糾葛。
由于晚年的武則天開始沉湎于享樂,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跟外界的聯系減少,導致對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但這二張兄弟卻不滿足于專做男寵,于是經常插手朝政。導致了武則天聽信其讒言讓兒子李顯逼死了自己的妹婿、兒子、懷孕的女兒、女婿。
這件事情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對李顯及其家庭構成了巨大威脅。除掉張氏兄弟已經勢在必行,于是,在李顯、李旦、太平公主和擁護李唐宗室等大臣的合力下發動了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
神龍政變后,唐中宗李顯復辟成功,上官婉兒繼續專掌起草詔令,掌握生殺大權,同時拜為昭容。立韋氏為皇后,似乎沒有從老爸李治的失敗中領悟到老婆和外戚掌權后的任何教訓的李顯,竟然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后之父為王,并且還欣然讓韋后參預朝政。
與此同時對幫助他復辟的一干功臣是不再信用,竟然和武則天的侄子兼親家武三思打得火熱。時間一長這韋皇后和武三思之間的關系不免出現了一些曖昧,皇帝李顯頭上的這頂帽子的顏色也就經常變了。
李隆基影視劇照
你道這韋皇后為什么要這樣做,原來這皇帝李顯壓根就是一個懦弱無能的主,這韋后也是要學婆婆武則天的樣子掌權,因而和武家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政,懦弱的李顯對此也只有無能為力的分。
但聰穎的上官婉兒卻看的清楚,因而漸漸的和韋后集團產生了疏離,開始依附于另一股勢力的太平公主,最終發生了文章開頭所述的唐隆政變。那么李隆基為什么會殺掉對政變有功的上官婉兒呢,文章到此我們應該可以分析出來了。
李隆基之所以會有后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等智慧不是后來繼位以后才有的,能夠在眾多皇嗣中通過政變上位就足以證明了他的智慧,今天他幫助老爸登上了皇位,太子必然要他來做。
那么同樣,政治的嗅覺告訴他,能左右他老爸的還有一股政治力量就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而上官婉兒的依附,勢必會增加他日后政治對手的砝碼,因而與其給日后增加阻力還不如趁著今日找個理由一并殺掉。
事候的結果盡如李隆基所料,太平公主經常干預政事,同時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礙了自己的參政,于是就總想勸唐睿宗另立太子。李隆基何等精明,當然不會任人擺布,自然也想除掉太平公主。
公元712年,無法處理這種局面的唐睿宗,直接來了個禪讓。李隆基登基幾個月后,即公元713年7月,發動了先天政變,誅滅了太平公主,最終結束了自中宗朝以來朝局多年混亂的局面。
上官婉兒
軒轅
千古才女唐昭容,
三十宰輔勝祖功。
若非宮斗遭禍患,
巾幗須眉幾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