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今天的開啟,感恩生命中出現的一切都來的輕松愉快并充滿榮耀~
光譜的白狗,今天和昨天圖騰對換哈哈哈,真好玩,看到藍猴很開森~
今日覺察:
1.一早起來因為昨晚精讀群的分享文章,與一個群友因為觀點不同產生了分歧討論~真有意思,好久沒這樣了,不再于爭論對錯,只是表達自己內心最真誠的想法~記錄如下,以便日后回味~
分享:有時候,我們可以多觀察觀察大自然,動物,看看他們是如何享受,生活在無法自己選擇的環境中成長,豐收,面對我們對它們的任何舉動的,或許可以給我們生活帶來啟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個人,會給自己潛意識植入很多莫名的偏見,可是植物與動物它們不會說話,植物會無條件接納我們,動物會將心比心回饋我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一樣這篇文章能夠讓群里的小伙伴收獲新的生活啟迪~
@Demi瑤2o1?謝謝分享。這篇文章和讀《當下的力量》受到的啟迪有些相似。一株花活出了自己,我們人和其他的萬物其實本是一體,煩惱和困惑多是出于不能接受生命的循環,或是受到思維的誘惑把一些外物等同于人生的幸福。
@zy_學生_長臣服當下,接受并勇敢面對。偏見雖然不容易避免,不過我們可以透過覺察去看到這點,發現偏見其實比改掉更重要。
日新筆記0.042:我們是否習慣了固守存量認知而不自知
這位朋友是每天群里寫日記的朋友,很感謝他每天的分享~剛好符合今天我們的良性爭吵——辯論哈哈哈~
? ? ? ? 之前聽別人說關于分享的道理:“如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后,手里還是一個蘋果。但是分享就不同了,我一個思想,你一個思想,互相分享、碰撞后,彼此就會變成有兩個思想了。”
? ? ? ? 這話咋一聽還挻有道理的,但略做思考會發現很有問題。如果是沒有規則,沒有邏輯交流,那就真是彼此在播放而已,甚至產生雄辯、頂杠式的碰撞,這樣的能產生新的認知收獲嗎,只會理直氣壯的篤定自己多么的占理,對方怎么是如此的不可理喻。
? ? ? ? 這種情況還算好的,因為沒有達成共識的激烈沖突,最少會給到自己很深的印象,這會為之后自己在靜下來,或日后受到某些啟發而創造反思的案例與記憶。
? ? ? ? 生活中還有大量的更常見、更高頻、更不易察覺的播放式溝通交流,不管是一對一還是一對多,就算在不停的點頭表示認可,這種認可到底是為了和諧的妥協,還是因為對方強勢或自己不想思想而表示認可呢?
? ? ? ? 自己的這種反應還會給到對方良好的感覺,好似他的觀點得到我的吸收和接收,實際上自己是固守存量認知,在自動過慮對方的說辭。這種情境更為普遍、平常,就是絕大部分時間,我們已習慣性的處于認知固守狀態,自動播放自己的認知存量,而沒有從中點滴產生認知增量。
反方觀點
@Demi瑤2o1?
首先要謝謝你的回復。
我想我用之所以要回復你,關鍵在于我的態度與你相反,為了避免認知失調,我會選擇回復。
二是出于自己的可以運用心理學知識來回答問題,這樣可以鞏固自己的知識。
三是出于社會比較,自我表演等作用,自然就會回復。
首先我不贊同你的觀點。這是你個人的價值觀。或者說是你個人的生存信念。
我一直覺得人總是在依靠著信念在活著(這些信念來自權威,偶像,書本)。但是這些信念是否符合客觀事實呢。我尊重每個人的生存理念,但對他人要傳遞的生存信念,我確實不感冒的。但出于善意的提出自己的生存理念,我依舊感謝。
偏見有很多種。有些偏見是無法避免的,比如性別偏見。這是因為當我們一碰到人的時候,我們自動會產生性別分類。還有關于外表的暈輪效應。這種偏見是無法避免的吧。
認識到這種偏見比改掉偏見(這似乎也不可能,怎么談改掉)。就算認識到偏見,難道就不會產生過度矯正的出現嗎。這與不知道偏見存在又差多少呢。
對方確實很有邏輯,觀點論據也很充足,不過不影響自己發表沒有邏輯那么嚴謹的己方觀點
也謝謝你的回復,不過我也同樣不贊同你的觀點,雖然我也對心理學也很感興趣,但是,心理學只是試驗的大多數,而不是所有人都符合,你所說的不可避免,只是因為大部人都傾向于這樣,確實這也只是我的一個觀點,你可能不認同。
究竟心理學能夠帶給我們什么呢?所有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就一定是正確的,能夠很好的說明一切嗎?其實還是之前群友的一句話,我們很容易讓自己的已知把自己代入無知的旋流而不自知。
因此,我也保留我的觀點,尊重你的觀點。
再解釋一下為何我會覺得認識到比改掉重要,確切的說請原諒我表達有誤,是意識到,比改掉更重要,就像一個人,要想改變自己,需要先從思想層面去捕捉到自己真正內心的想法,是否想改變的動機足夠強烈,是真的自己想改,還是跟隨他人?
對于一些安全事故需要預防,身體追求健康想改變,這些都是需要提前的安全,健康意識,覺察到,才會逐漸有改變這一說,如果思想層面不重視,那么就會像一句話,知道再多,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所以呢,我的觀點,偏見固然不容易避免或者完全消除,但是呢,它就像水杯里的一滴水,我們雖然無法讓它消失,但是可以通過覺察,看到它的存在,而不是選擇忽略。
同時,擴充我們內在的能夠接納偏見的"氣度",當我們能夠由最初的一杯水擴充到一口井,最終像大海,甚至宇宙看齊時,其實早已經對方的偏見溶解了~
但是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實同宇宙萬物相比,我們人類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我們人類很多時候會認為我們比其他生物高人一等,難道我們之外就不會出現我們未知的同樣這樣看待我們的更高一等的存在嗎?
所以,我的觀點,還是會繼續持有,不管怎樣,也謝謝你的耐心真誠表達你的觀點,也觸發了自己的思考,真誠的感謝你。
另一個朋友的分享也很有意義,摘錄下來~
最近在思考關于選擇這一議題,其實已經思考了很久,是在老家西安工作還是去更發達的地方工作,是陪伴家人重要還是自己發展自己的重要,是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是從事工資比較少但是上漲空間比較大的景觀設計行業還是直接去地產公司做甲方學管理。
這幾個月很難受,因為大學畢業了,考研不成功之后(之后讀了在職研究生)一度陷入自我懷疑,自己并未達到自己預期目標,恨自己不成鋼,我時常想是不是我在這設計方面沒有天賦,如果是這樣我需要再繼續堅持嗎,如果不是這樣,是我努力還不夠嗎?
我這兩個月有做很多其他的嘗試,電臺、公眾號編輯、寫了點小說,周圍出現了“你在做的這些事情跟你的專業一點關系都沒有,我勸你最好打消掉”,昨晚很多東西都一下子想明白了,看明日之子曾育鳴被淘汰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如果我不能用我的溫柔推翻整個世界,那么我至少推翻那個懦弱的我自己”,我想也許我現在在嘗試的每一件事在新鮮感過去之后,也會遇到那樣的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瓶頸期,就像我自己現在所做的專業一樣,你看到了大師但是你不一定真的能成為大師,那么就在自己目前的狀態下,做到最好就行了,走好腳下的路,不知不覺就會很優秀。
曾經也想過我們專業的男女差異,不可否認,這個社會依然是一個男權社會,女生即便是很努力,還不及你是個男生,但我看到《十三邀》采訪李宇春的時候,當她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我有時候在想,是不是因為我不是男生,但我又想,如果我是個男性的話,我會更勇敢嗎,可能,未必吧?”這給我了很大的鼓舞,讓我不去再偶爾想學的話不如嫁得好,你想遇到什么樣的人就要自己先變成什么樣。
最近在學校上課,跟很多處于我這樣狀態的朋友交流之后,發現大家的焦慮是一樣的,我看到有安于現狀的,有想辦法逃離去尋找出路的,行業回暖讓我看到了希望,還有人在堅持讓我想明白為什么自己在最堅持不下的時候,并沒有真正放棄,還是熱愛的,打算先在西安工作一段時間,(收集資料后,西安我們專業厲害的公司也很多)并在此期間不斷積累經驗和能力,之后跳到在景觀方面更成熟的城市的公司,一步步走,不再糾結。
對于未來,這也許就是我這幾個月的糾結和自省,我感激這幾個月的痛苦,它在警醒我要我想方設法去找尋自己的出路,也感謝原則這本書,人就是在不斷的解決痛苦當中獲得進化,如果有一天不痛苦了,那證明你老了,以后再遇到這樣的瓶頸期,我不再會選擇自己鉆牛角尖,找一條目前暫時能走的路先走著,適當溝通,還是多看看書,很多答案也許就在看書去感受優秀者的思路過程中,反省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但,如果有一天不看書也沒有愧疚感了,那么看你就真的麻木妥協了,時刻保持學習力,警醒自己要進步!? ? ? ? ? ? ? ? ? ? ? ? ? ? ? ? 做好了選擇,希望以后再遇到這樣的情況,能夠達到不失衡不崩潰。不放棄,魚與熊掌是可兼得的,只是還未找到解決途徑。
想到一句話,初學游泳的人和學會了游泳但想要游的更快的人,所面臨的挑戰難度是一樣的,很感謝這兩個月,爸媽沒有像其他父母一樣催促我趕緊找工作,甚至陪我玩樂,享受生活,這兩月我覺得可能是我內心原本就需要的間隔期,讓我在還沒有接觸工作之前,先去做了很多自己喜歡的嘗試,有些無用的興趣,興許在未來能帶來更多的收獲~
真是很好的反省和做出的決定,感恩這位朋友~替她開心~
對于這本書,確實很好,不過沒有想買的欲望,因為不見得會看~重在實踐,道理很容易知道,但是不容易做到,真正需要的時候在說~
收到回復:
@Demi瑤2o1?
看了你這段話,仔細閱讀分析后。提煉出兩個議題。偏見是不是可以改掉。改掉偏見,在某一方面,意識到偏見比改掉偏見更重要嗎。三是通過擴大內在,能改掉或者消融偏見嗎。
真理有其絕對性,也有其相對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絕對性在于它反應了客觀世界,同謬誤有原則性的差別。相對性在于其人類觀察的局限性。(不完整–參考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以我知道我下面的回答都是關于你我的信念的回答,或者說是三觀的碰撞。? ? ? ? ? ? ? ? ? ? ? ? ? ? ? ? ? ? 關于信念的回答,肯定是有接近客觀現實的信念。你和我的信念會有一個更加接近真理
第一段回復。我贊同你的觀點。是的,心理學的研究是基于一定基數人的研究結果。
第二段回復。首先我也知道社會科學的理論大多都具有局限性。但是其理論是建立在科學方法的基礎上。用科學方法建立的信念無疑是最接近客觀現實的。我們總是在批判舊有認知的缺點。但是已有的認知大大節省了我們的認知資源。比如注意力資源。
第三段回復。意識到與改掉這種心理傾向來比較。首先兩者可以比較嗎。就算可以比較,又是在哪個緯度進行比較呢。你在回答重要性的觀點上,論據給出的確是在說改掉這種偏見的心理傾向,你必須要做什么。強調的是一種順序的邏輯,而不是重要的邏輯。所以對于你的觀點我持懷疑態度。從根本來講我懷疑一切觀點。因為主觀與客觀。
第四段回復你的這句話是用來提供論證上一段給出的觀點–你要改掉偏見的這種心理傾向,要一定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其實從心里上講 ,我認同你的觀點,但我一直一來都是在懷疑的路上顛簸,只有的實踐過后,我可能才會真正相信。)
第五段回復提出新的觀點偏見可以通過一定方法(擴大內在,消融偏見)。(心里上有相信的傾向,但懷疑的理性卻讓我偏離。關鍵還在于實踐)
第六段回復表達你意識到人的渺小,和其的不特殊性。感嘆宇宙之浩瀚。
我:你的有些觀點呢,我傾向于相信,但是這種相信對于決策來說依舊是無力的。因為這種相信要轉變成一種思維習慣,應該要靠刻意練習,大量實踐才能做到吧。再說這種觀點實在是不能讓人信服(論據不足)。況且這些觀點對于一個在認知方面不斷發展的人來說,實在不會去輕易接受。
對你的建議:觀點清晰給出。可以看一下成長詞典《金字塔原理》這樣對于交流來說也更方便。
不管怎么樣,花了不少時間回復,也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提煉了自己的邏輯組織能力。
關于你的觀點:臣服當下,接受與勇敢面對。前一個短語,與后一個短語不太融洽吧。臣服當下,為什么要臣服當下。活在當下,似乎更貼近你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是我卻認為這種生存理念實在是太過理想化與偏執。
就拿讀史來說,非但不會得到一種活在當下的,或者臣服當下的感悟。反而會讓人有脫離時代的感覺。所以我還是喜歡當年明月的說法–最好的活法,就是按照你自己。
還記得這樣一句話:人總是在試圖逃避命運的路上,遇上自己的命運。——拉封丹,法國寓言作家
莫利也說過一句話: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
當然群友的生活態度,我在一本小說里看到了。《飄》里面的女主角郝嘉樂她的那種實用主義。她的生存哲學在于活在當下,接受并勇敢面對。類似于一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生活態度。但她不是刻意的去學與模仿一種生活態度,而是她就是那樣的性格。
自己繼續回~
@zy_學生_長感謝你的真誠耐心而且嚴謹的回復,自己邏輯這點確實有點不擅長,也不是不想提升,只是這一直以來是自己的短板,確實自己得承認不是自己最想追求的層面,也許有點逃避這方面的成長,不過我還是會逐漸學習的,所以也感謝你的寶貴意見,我還是比較傾向于找把自己腦中突然的靈感想法瞬間記錄,謝謝你對自己觀點的認真凝聚升華提煉,議題確實有讓自己產生一定反思。可能我自己說的時候都沒意識到自己到底想表達什么~確實需要更深入思考才能與你更好的交流探討下去。
關于你的想法和疑問,自己主要想回復你兩個方面的點,也做出一些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①關于你所說的某些觀點不容易讓人相信和接受,需要大量實踐,刻意練習轉變成思維,相信很難這個點。
首先,每個人的思維模式受先天和后天影響,必然會存在差異,而是否容易相信接納一件事或一個觀點,一句話,和相信的程度,也各有不同。
所以,洗腦這個詞曾經經常發生在自己身上,接觸精讀后,自己才明白,其實你就是屬于淘金式學習的一方,而我更傾向于海綿式學習,所以更多的時候,這種無形的相信力量就存在于自己身上了。
批判性思維確實是自己需要提升的部分,而自己現在也確實會比以前更容易質疑一些話題,信息,不那么輕易的什么都相信。
不過,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會有對立面,就像我們和影子,陰陽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只是,我們都習慣性只看到一個方面而已。
批判性思維確實能夠幫助我們過濾掉一些也許我們不必要吸收的觀點,可以節省很多不必要時間,少走很多彎路,也能觸發自己的思考,這些固然很好,但是,也正因為有這部分質疑的存在,反而失去了體驗很多事情,接觸更多可能性的開關。
海綿式思維看起來好像很糟糕,容易因為別人的一些觀點輕信,或者多方觀點無從判斷,沒有主見,可是也正因為這樣,海綿式思維的人,體驗的注定會比批判性思維走的"彎路"要多那么一絲絲,但是,不也正是因為這一些體驗,嘗試,才能領悟到批判性思維有時候合理的建議和忠告,獲得自身的成長?
如果這兩種思維,都能夠讓我們成長,那么我們是否有時候融合一下兩者,會更好呢?
我覺得,這就像爬山,我們的目標都是山頂,但是海綿式思維相比比較有好奇心,別人說什么,就愿意相信,去嘗試,因此到達山頂的時間可能更長,但是體驗會特別多,因為這個過程會非常豐富,這更傾向于廣度~
而批判性思維,因為會有疑惑和質疑,不會輕易嘗試,也許會更快的達到山頂,路途也許會沒那么多磨難,但是正因為有著異于常人的判斷,一山一山爬,甩開海綿式思維幾條街,這就是深度的拓展~
展開這兩個思維的理解和闡述,其實只是想說明一點,相信什么,接受什么,就去選擇,就去做自己心里認為的就好,因為相信,與不相信,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收獲到了什么,領悟到了什么,就像你說的,只有多實踐,才能鑒定,這才是走向真理的最佳方式。
@zy_學生_長關于第二個點。臣服當下,接受和勇敢面對。活在當下,其實和臣服當下是看起來很接近但又不同的含義。我想表達的這兩方面都有。
首先我先說說活在當下。
你所說的讀史書,不會有活在當下的感覺,有種脫離時代的距離感。我想,你是沒有太明白我想表達的活在當下,是什么意義層面的活在當下,或者說,你還未能體會那種感覺和狀態,雖然其實我自己也很難保證這一點。
我指的活在當下,就是完全沉浸于當前所做之事,比如看書,就只是看書,享受看書的這一段時間,不去想別的,焦慮別的,即使如你所說,有一種超越時代的脫離感,其實這也是作者透過書中的文字,帶給你的感官體會,這種與是否我們活在書中的年代無關,我們只要是全然投入看書的過程之中,就叫做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過去的記憶或不確定的未來之中。
@zy_學生_長關于第二個點。臣服當下,接受和勇敢面對。活在當下,其實和臣服當下是看起來很接近但又不同的含義。我想表達的這兩方面都有。
首先我先說說活在當下。
你所說的讀史書,不會有活在當下的感覺,有種脫離時代的距離感。我想,你是沒有太明白我想表達的活在當下,是什么意義層面的活在當下,或者說,你還未能體會那種感覺和狀態,雖然其實我自己也很難保證這一點。
我指的活在當下,就是完全沉浸于當前所做之事,比如看書,就只是看書,享受看書的這一段時間,不去想別的,焦慮別的,即使如你所說,有一種超越時代的脫離感,其實這也是作者透過書中的文字,帶給你的感官體會,這種與是否我們活在書中的年代無關,我們只要是全然投入看書的過程之中,就叫做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過去的記憶或不確定的未來之中。
再說說臣服當下,你說這與后面的接受和勇敢面對不太符合,疑問為什么要臣服?
我也想問問你,出生在你現有的家庭,是你可以選擇的嗎?如果不可以,你是否只能接受呢?
亦或者是你被逼無奈的另一些事情,你無從選擇。你是否也只能抱著心中的那個不得不去勇敢面對呢。
這里我還是提出這個人物,力克胡哲,他先天沒有四肢,如果他不臣服,不接納自己的出身,或許,他早就同其他很多人一樣,過著很平庸的生活,但是正因為他接受了他自己先天的不足,勇敢積極的面對,所以,他活出了很多我們健康者都未曾活出的精彩狀態。
這難道不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過這一生嗎?但是前提是,你得真正的接受一些,你面臨的一些,你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層面~
而正因為逃避沒有用,所以我們才會遇上自己的命運,因為如果我們自己無法改變自己的心態和面對事物的看法,怎么逃,生活模式永遠不會改變~
最后在此感謝你的詳細觀點和建議,感謝這次的探討,感恩感恩感恩~
沒想到對方還回復,不過自己已經不想回復了~
@Demi瑤2o1?首先感謝你地回復,以及尊重你的觀點。
先回復第二個回復。
我覺得你說的臣服當下,接受并勇敢面對。前后兩個短語自相矛盾。
在百度百科上我查了一下臣服以及當下的解釋。
臣服指的是屈服稱臣,接受統治。
當下的解釋是此時此地。
臣服當下的意思就是臣服當下(客觀世界),并且受客觀世界的統治。這個短語強調的是物質統治于意識。而后面接受強調的是意識的能動性。兩者相悖。勇敢面對在你的意思里就包含了有意識的作為,就像斗爭行為,擺脫困境。前者又是屈服,強調是不作為。兩者相矛盾。
二是活在當下是一種理想化的生存理念,是不切實際的。同時它與活在過去與活在未來或者很難分清。或者說活在當下可能只在存在一些簡單的應激反射當中。按我的意思是人不可能活在當下。此時此地,意味著思維與行為的沒有時間的延時性。但是我們人通過感知世界,還要經過神經沖動,再作用于外界。這里面就是一個時間的延時性。活在當前我覺得更符合你想要表達的意思。白日夢是意識的一種特殊形態。潛意識是不被覺察的意識。這些都在影響著你當下的行為。白日夢與潛意識難道不是你過去的信息導致的嗎。這樣你不也是活在過去嗎。同時你依舊活在未來。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到,另外兩個是本我與超我。超我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良心,一個是自我理想。自我理想不就是你對未來的暢想嗎。這樣你所做出的行為不也是為了未來嗎,為了你大腦所想所做出的行為,而不是你對當下做出的反應。所以你同樣活在未來。這樣以來,多少擁有目標的人是活在未來啊。
以下是屬于我的猜想。人的大腦是由100億以上的神經細胞以及1000億以上的神經膠質細胞組成。信息就存儲在這些細胞的信息分子當中。信息當然也存在于腦電波當中,這些腦電波不停地釋放,信息不停地流動,一些無關于眼前的信息也會突然涌現。這些涌現的信息被意識到了,或多或少使人想起了以前的人,以前的事,就自然會有感慨。繼而會做出一些行為來釋放這些情緒。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所以我覺得不管是活在當下,還是活在當前都是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只是人的一廂情愿罷了。活在當下與活在過去,活在未來難舍難分啊。
最后我欣賞你說的那句話。接受并勇敢面對。接受需要勇氣。面對也需要勇氣。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一切朝向不愉快,不高興的都是需要勇氣。
我也能理解你說的后半短語的話。接受你無法改變的,改變你可以改變的,勇敢面對,不逃避。這句話是生活態度,也是人生策略。同學說這句話是雞湯。雞湯其實是一種心理安慰,對于是否能獲得一種長久的幸福感,或者有啥好處,都不知道。
但至少它安慰了現在的心靈。獲得了一種積極感。
自己雖然在思辨上對任何東西都是懷疑的。但行為確實很誠實。它依靠我作為人,作為自己,不斷做出決策。有趣有趣。
再說說臣服當下(這是之前的,順序錯亂)
你說這與后面的接受和勇敢面對不太符合,疑問為什么要臣服?
我也想問問你,出生在你現有的家庭,是你可以選擇的嗎?如果不可以,你是否只能接受呢?
亦或者是你被逼無奈的另一些事情,你無從選擇。你是否也只能抱著心中的那個不得不去勇敢面對呢。
這里我還是提出這個人物,力克胡哲,他先天沒有四肢,如果他不臣服,不接納自己的出身,或許,他早就同其他很多人一樣,過著很平庸的生活,但是正因為他接受了他自己先天的不足,勇敢積極的面對,所以,他活出了很多我們健康者都未曾活出的精彩狀態。
這難道不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過這一生嗎?但是前提是,你得真正的接受一些,你面臨的一些,你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層面~
而正因為逃避沒有用,所以我們才會遇上自己的命運,因為如果我們自己無法改變自己的心態和面對事物的看法,怎么逃,生活模式永遠不會改變~
最后在此感謝你的詳細觀點和建議,感謝這次的探討,感恩感恩感恩~
對方繼續回后我的最后回復
@zy_學生_長感謝你再次耐心回復,讓我再次把自己的話斟酌了一次,確實,兩句話有悖論,這點我未意識到。在你的觸發下,我也意識到這點,臣服是不容易,所以,才需要我們帶有勇氣和挑戰的心去面對,這是最初,可是,當我們在勇敢面對的過程當中,其實無形會形成一種發自內心的接受,然后從心底愿意去接受,愿意去面對,坦然去做,而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其實不只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事情,而是在我們能夠選擇的情況下,面對任何選擇,都可以去選擇接受它存在去做的可能性。
也許你可以看看【好好先生】這部電影
他是一個很愛say no的人,卻因為一些原因加入了yes派,開啟了神奇的什么都說是,去接受的人生,改變了他很多方面,其實最初他就是帶著抗拒的心去接受,去面對,去嘗試,因為這是一種輔助性接受,只是所用的詞語是那兩個,我沒有想出來更好的詞語來銜接,所以,也沒想到會有這么大的詞意偏差,感謝你讓我發現了這點。
然后關于后面的觀點,其實我以前是這么認為的,活在當下,但是,我不覺得這只是一種理想化想像,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沒看到,不代表不可能,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可能性,只要我們愿意去嘗試,如果這個時候一直持有批判性思維不愿意嘗試,那么就確實只能存在腦中理想化。
關于你說的活在過去,活在未來,難舍難分,其實這點自己一直在體會學習中,因為有一種觀點是超越空間時間的存在,甚至是時間根本就是可以無的,而過去,現在,未來其實是并存的,原諒我現在也在摸索學習中無法給予你太多思考。
不管我們的觀點如何,我只想傳達出最后的觀點,結束這次言論,也感謝這次在你的回復下帶給自己的新的思考與觸動~
就是,在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中,可能和你確實太不相同,因為我一直堅信,宇宙萬物什么都可以發生,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性,任何事情只是在于我們是否愿意相信它的存在,并非我們看到的就是真實的,而看不到的就是虛幻的,有些東西就像你看到了說不出來,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就像一句話,世界上最美的是用眼睛看不到的,只能用心去體會,這也是我最后想說的,任何言語,其實都無法表達出我真正的想法,因為思想,是局限的,意識能量心靈,只有慢慢體會。
同樣,我并不否認你的觀點,因為每一個觀點,都只是站在不同角度闡述罷了,我也收回我不贊同你的觀點,因為你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視角,正因為不同的視角,才能讓我們更清晰的看清楚一些思考,真誠的感謝你~早點休息喲
2.練字——【賢】
起源:四五千年前,左邊指眼睛,后來拓展成臣,表示善良,右邊是手,能干,代表行動力,下面的貝指錢財。一個人很有才干,善于管理錢財,而且特別順服善良,就是賢的意思~
對比老師的,自己寫的比較柔。貝有點偏左了,捺還有點沒感覺,最后一個嘗試反方向了哈哈哈,心不穩,還需要靜靜練練~
今天的纏繞畫特別有意思呢,欣賞簡單畫畫~
真有趣,還很立體~
有變化的可以自己創作
昨天的小伙伴作業分享
真有創意~
3.吃小西瓜了,純天然,真心好吃,雖然看上去不紅,可是米米黑了,真心熟了~
吃了一牙完整的之后,發現皮薄水分超級多,口感就是特別的爽口脆,甜度適中,一點不像有些厚皮大西瓜,不禁質疑市面上紅的特別夸張的大西瓜是否真的無添加~真是太幸福了,明明摘下來還放了兩天呢,原以為只能當擺設的,還有什么比這更好的呢。
哈哈哈,屋外在天在默默下雨,屋內我們靜靜吃瓜,多么愜意的畫面哈哈哈~真開心!!!感恩感恩感恩~第一次吃小西瓜的感覺,真是無限好哈哈哈~
不過還有兩個大的,不知道被誰摘掉了,這個是最小的,哈哈哈~
4.下雨不忙,沒事嘗試了下左手畫圓右手畫方,雖然剛開始不適應性形狀也有偏差,不過后面感覺還是很容易的;但是奇怪的是反過來右手畫圓左手畫方感覺難度倍增,因為左手畫方真心不容易。突然感覺為何都是說,左手畫圓,右手畫方呢?哈哈哈,左撇子可能會右手畫圓左手畫方更容易~真是有趣的發現~
5.【讀書摘錄——夜腦5】
大腦也會在無意識中學習
記憶曲線在白天的時候穩步下降,然而晚間的時候記憶中的信息卻很少被遺忘。研究人員費盡心思后發現,人們入睡后大腦會自動對記憶進行清理,扔掉沒用的事實和數據,并將他們在白天一直試圖記住的信息儲存起來。
睡眠對于儲存人們白天的記憶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得出的重要結論是:不要吝嗇睡眠。人們在準備重要的考試或面試時,總喜歡熬夜,想犧牲睡眠的時間讓大腦記住更多的信息。大家不要被這種想法誘惑。這本身就是一個謬論。早點休息對你來說會更好。這樣你清晨醒來的時候會更加神清氣爽,也會記住更多之前學過的知識。
其他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可能會幫助人們忘記某些特殊的人生經歷。那些不幸遭遇可怕經歷的人或許可以嘗試在當晚不睡覺來減輕傷痛。
感悟:突然想起很多時候親朋好友離世,守夜不睡的情況,原來這種守夜不睡覺,一是因為不得不熬夜,二來還可以減緩傷痛感~
秘密:嬰幼兒為何如此嗜睡?
大多新生嬰兒每天都要睡12小時。長久以來研究人員都無法對他們為何久睡做出解釋。
推測:嬰幼兒睡覺時,他們的大腦在儲存關于世界是如何運作的信息。他們之所以睡那么久是因為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研究表明:嬰幼兒并非只為休息而睡眠,他們其實是在努力對清醒時經歷過的事情進行分析和歸類。
“敲手指運動”練習
請試著用你慣用的手進行下面的練習。把你的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我們給這個動作取名為“T-1”。
現在請把大拇指和中指放在一起,這個動作就叫“T-2”。以此類推。無名指是T3,小指是T4。
現在請用以上規則做出以下動作,越快越好:
T2T3T4T2T3T1T1
接下來請按順序重復以上動作,不斷重復。一切順利的話,你第三次的動作肯定會比第一次更快和準確些。
科學家們稱此為“敲手指運動”。
他們用這項運動來測試人們學習新的身體技能的速度和準確性。
睡眠科學家讓志愿者在早晨一起床或者晚上入睡前練習敲手指并在12小時后對他們進行測試。
在早晨練習的志愿者敲手指的速度和準確性與他們睡覺前測試的速度和準確性無異。
然而,晚間練習的志愿者睡覺后動作則更加快速和準確。
進步的程度不容小覷:速度提高了20%,準確性提高了40%。
不要起太早
研究人員讓志愿者白天的時候練習敲手指,并在晚間對他們的腦活動進行監測。
在睡醒前的兩小時里,志愿者們處于淺層睡眠的時間越長,第二天的表現就會越好。該項研究結果,結合我們在清晨的淺層睡眠期更長(6點到8點是關鍵期)這一事實表明:那些想要學習身體技能的人早晨不宜起太早。
睡前不要練習、排練或訓練
研究表明,鍛煉5小時后是入眠的最佳時期。
研究表明,練習完第一項技能后接著練習第二項技能,將會導致第一項技能無法取得任何進步。
因此,請確保你在練習不同技能的時間間隔至少為4小時,或者在兩項技能訓練間充分休息一下。
試圖獲取更多的睡眠斯坦福大學睡眠研究院的謝里·馬在一系列實驗中讓高水平運動員連續幾周每晚都保證睡眠10小時,并對其影響進行了監測。
結果讓人震驚:斯坦福頂尖的游泳運動員們轉身所用的平均時間縮短了0.1秒,打腿的頻率則比平均水平提高了5次,網球運動員的發球準確率大大提高,而籃球運動員的投籃命中率幾乎提高了10%。
參加實驗的運動員很多都創下了個人新高或打破了塵封已久的紀錄。
秘密:如何提高記憶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總是很難記住他人的名字、數據,或者每天發生的事情等。很多科學家都表示這種記憶的缺失很可能是因為年長的人每晚的睡眠時間短,因而睡眠的時間和質量都達不到學習的程度。
用電流刺激抑郁癥患者的頭骨,希望能改善他們的情緒。該方法日趨完善,現已成為神經學科專業的治療方法之一。
對事物和數據的記憶能力與深層睡眠(睡眠的第三和第四階段)聯系緊密。這時候通過電流刺激也能加深記憶~
白天多鍛煉,晚上早睡覺等,也能極大地提升老年人的記憶力。
讓大腦進入自動復習模式
睡眠學習并不需要整晚的休息。事實上,即使是最短時間的小睡也能產生驚人的影響。
比如,在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中,一批志愿者被要求盡力記住一系列單詞。隨后一半志愿者小睡20分鐘,另一半則保持清醒。
4小時后研究人員對志愿者進行測試,他們發現志愿者的記憶力在小睡后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小睡對于幫助人們學習新的身體技能也同樣適用。其他研究表明,即使是幾分鐘的小睡,也足以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2008年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的科學家讓志愿者記住一組單詞,然后隨機將他們分成3個小組:第一組保持清醒狀態,第二組睡40分鐘左右,第三組則小睡6分鐘。當志愿者被要求背誦單詞時,清醒的一組表現平平,睡了40分鐘的一組表現稍好,而小睡6分鐘的一組表現最佳。
小睡對于孩子的頭腦發育也有重要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孩子們的記憶力在小睡后提升了10%,進一步證明了小睡的力量。
發展超能力記憶
即使最短時間的小睡,也能極大地改善人們的心情,提高他們的靈敏度和警覺性。
關于小睡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結果。特里切普魯斯和他的團隊對兩萬多名20—80歲的成年人進行了研究。所有參與者都被問及其飲食習慣、體育鍛煉水平以及小睡程度。即使把年齡和身體活動水平納入考慮范圍~
研究結果也顯示一周至少午睡3次、每次30分鐘的人患心臟相關疾病的風險減低了37%。特里切普魯斯的研究正好說明了為何在鼓勵午睡的國家患冠心病的人數較少。
一項研究表明,這些與小睡相關的健康益處可能是血壓降低的緣故。扎拉格瑞茲分別對小睡1小時、站立1小時、躺著1小時的人進行了血壓檢測。
只有那些睡覺的人才顯示出明顯的血壓下降。扎拉格瑞茲的研究還表明小睡的志愿者在躺下和入眠期間的血壓降幅最大,這意味著僅僅想著要小睡就能對身體有益。即使是極短時間的打盹也有益于健康。
在何處午睡?
找一個昏暗且安靜的地方,在這里你不會被電話、郵件、門鈴、寵物或他人所打擾。
入睡后你的體溫會下降,因此請選擇溫暖的房間或披上一條薄毛毯。如果你的房間不夠昏暗或不夠安靜,試著戴一副眼罩,塞上耳塞。
如果我在辦公室,只能趴在桌上睡覺該怎么辦?
實驗表明,與靜站20分鐘的志愿者相比,趴在桌上和躺著睡覺的志愿者心情更好、更專注,也不那么困。有趣的是,躺著和趴著睡覺的志愿者都覺得小睡對他們有益。然而腦電圖與專注力的數據給出了不同的結論。結果顯示,躺著睡覺的志愿者進入深層睡眠的時間更久,醒來的時候也更清醒。所以盡可能躺著睡,但即使趴在桌上小睡一會兒也明顯有益無害。
我應該小睡多久?
微睡(少于5分鐘)這種小睡不會帶來太多的生理或身體上的益處,但如果你很累,這種睡眠能幫你減少一些困頓。
短睡(10—20分鐘)在此類小睡中,大腦幾乎處于淺層睡眠階段(睡眠周期的第一和第二階段),但在醒來前也可能進入短暫的深層睡眠(睡眠的第三和第四階段)。
長時間的淺層睡眠會讓你醒來后頭腦更加清晰,注意力更集中。有證據表明,這種小睡可以提高我們對于新技能的“肌肉記憶力”,并對健康有益,降低血壓就是其中一種。
久睡(20—60分鐘)久睡期間,大腦大部分時間會處于淺層和深層睡眠階段。久睡除了擁有短睡帶來的各種好處之外,它還能提高我們記憶事物和數據的能力。
此外,大腦在久睡期間還會釋放生長激素,讓你醒來時感覺精力充沛。剛從深層睡眠中醒來時,我們可能會覺得有點昏沉,但這種感覺半小時后就會消失。
滿睡(60—90分鐘)滿睡期間,大腦會經歷一個完整的睡眠周期。從淺層睡眠、深層睡眠到快速眼動期。
滿睡除了擁有久睡帶來的各種益處之外,快速眼動睡眠狀態還能幫助我們提升創造力以及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
此外,你醒來后不會頭暈眼花,因為經歷快速眼動期后你已經緩過來了。
何時進行小睡?
絕大多數人群在下午兩三點時想要小睡片刻,這是因為此時他們的生物鐘變緩,導致他們感覺疲憊而困頓。
如果你想在睡醒后立刻清醒,那么請在打盹前喝一杯咖啡或者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咖啡因在25分鐘后會發揮神奇的功效——剛好是你醒來的時候。
——待續——
6.話說好喜歡買到的盒子,太漂亮以前就中意很久啦,哈哈哈,真沉啊蓋子~
朋友的印尼巴厘島旅行,海上摩托車,好想去體驗呀